作者:趙福樓
閱讀教學中關于課文的認知具有趨同特點。為此,長期以來,我們希望增加教師與學生的認知主體意識,給予個體化思考足夠充分的尊重,希望在求同基礎上發(fā)展出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新性理解。然而,在現(xiàn)實語境里,這種嘗試的收效甚微。不斷有人要問:課文的新鮮理解,從哪里來?
需要看到,之于課文閱讀開展的認知活動,導致的結果大體一致,那就是預設的標準化理解。這個教學模式就是,以問題啟動思考;集體討論;形成閱讀共識,即產(chǎn)生標準化理解。語文閱讀需要求同。自然,一味地強調借鑒課文經(jīng)驗,甚至過分贊美文章的藝術性表達,認同作者的思想認知,沒有師生作為讀者的個體經(jīng)驗的融入,無法建立起來獨立思考的意識,以及發(fā)展批判思維,也就遏制了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
(一)
為什么語文閱讀教學中,求同多而求異難呢?要關注閱讀教學的環(huán)境條件和價值追求。
首先看,語文教材為文選式,預設的學習形態(tài)為,提供一個課文范本,引導學生認識到存在關于人生和社會的標準化思考。我們以為課文具有典范性,學習的意義就是要汲取前人的經(jīng)驗,并且要傳承其思想和文化等。學習以接受為主,也就是要貼近作者的本意。
再看,語文的閱讀為教師主導,這也需要教師把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傳達給學生。因為教師在學習上具有先學先知的特點,他的講授被學生視為權威性解讀。如此也導致一個結果——學生樂于聽取教師意見,以為教師經(jīng)驗就是正確的意見。
然后看教師的教學需求,他們在教學準備時,一定要尋求一個標準意義的答案。他們以為每一篇課文的理解都有唯一正確的答案。他們?nèi)狈Κ毩⑺伎,也無法堅信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所以他們很容易放棄閱讀中自己的經(jīng)驗介入,而四處尋找更為權威的說法——此時教參或某些名師的案例,就成為他恪守的真理。
最后看學習的接受者——學生,他們以為每一篇課文的理解,都有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這個答案來自教師的解讀。學習則是把教師的告訴的經(jīng)驗,再理解和傳承。
在真實的教學語境里,因為我們的思維被固化,所以容易堅持唯一正確的理解。在中國語文的古代解讀中,就存在一個現(xiàn)象——他們刻意要返回作者的表達語境里,要看那時社會的固有思維和主流意識,再分析作者的潛在語義,這個努力的目的是貼近作者的初衷?紦(jù)是一條路,我們還主張讀原典,讀古籍,越是與創(chuàng)作時代接近,在理解上的語義偏移和損失就少一點。如今,我們堅持讀文本,主張閱讀要不能脫離文本,也是這個道理。
其結果如何?閱讀必然產(chǎn)生歧義和分化。這包括時代差異,造成語義上的改變;也包括各人視角不同,經(jīng)驗介入不同,得出的認知結論也不同。作者的表達意義,在別人閱讀理解上會出現(xiàn)損失與偏差,這也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我們積極貼近的那個所謂最為真實的原生的意義理解,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所在。
閱讀中的求同是很重要的。這本身也是有難度的。
(二)
求同難,閱讀教學卻在始終求同;求異本來是常態(tài),可是在現(xiàn)實教學中,這卻成為了稀有產(chǎn)品?磥,求異,尋求課文的新解,首先要破除傳統(tǒng)的思維,以為閱讀中存在一個唯一正確的理解。如果教學中排斥不同理解,則每一個人獨立的思考意識就無法樹立起來。
獲得課文新解,有幾個突破口:
其一,讀者在閱讀中要融入自己的經(jīng)驗,這包括閱讀經(jīng)驗和社會生活經(jīng)驗。
我們以為閱讀是作者與讀者,兩者以文本為參照展開的對話。因而閱讀不只是要搜尋作者的思想印記,更要把作者的思想融入對話環(huán)境。例如,讀朱自清的《春》,就要問一問:我們普遍有思春和愛春的感情。可是,與作者比,在感知春天上,總覺得少了一點什么?這是什么?
有人覺得,春天的美,源自人們在漫長的冬天里,長久感覺枯燥而寂寞,春風來了,一下子讓生活有了無限趣味。這種心里感覺,在文章里作者進行了渲染。
有人說,春天美在生機盎然,一幅幅美麗的圖景,讓人沉醉于自然流連忘返。作者描繪了幾副自然風景的圖畫,有草,有花,有雨,有風,所見一起都顯示出畫面美。
還有人以為,最美在于春天喚醒了人的精神。作者主要贊美了在春天里,煥發(fā)了生命活力的勞動者。與其說作者在描繪春天,還不如說,他贊美了春天帶給人的生活憧憬和無限活力。
朱自清在文章里所表達的感情,以及他的思想認識,都源自自然。對于這一切,我們理解起來也不難,因而大家普遍有這樣的經(jīng)驗。
其二,教師多聽學生的意見,這就讓教師的一元化認知,變?yōu)閷W生多人的不同思想產(chǎn)生碰撞。
教師壟斷的發(fā)言,只有一個聲音,呈現(xiàn)的是一個答案。若增加學生的互動,多聽聽學生的發(fā)言,勢必把學生認知的差異性在課堂上也暴露出來,這可以激活課堂的討論。例如,讀朱自清散文《背影》,問學生:文章里的那個父親,苦苦討好孩子,作者為什么還不領情呢?你在文字間讀到一點不理解嗎?
大家在文字里會讀出父子之間的冷漠和隔膜。我們在文章里總會察覺吃作者內(nèi)心的糾結,他很想排斥父愛,可是在內(nèi)心深處,發(fā)自真情,他又是那么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有了疑問,進而探究作者與父親之間的感情沖突與矛盾心里,就會深刻理解文章。
其三,多關注文章的細節(jié),或許一個詞語,一個標點,都會透露出作者的心曲。
語感就在于之于文字細節(jié)的喚醒,或許就在這里觸發(fā),讓你聯(lián)想和想象,關聯(lián)出來一串的思想。語感究其本質就是文字觸發(fā)的心理反應。專業(yè)作者,在文字駕馭上具備特殊敏感性,即當他需要傳達獨有思想和情感時,與文字的選擇和表達方式的取舍時,他要頗費躊躇,在多種可能性中不斷比較。這個思維活動正是寫作中特有的現(xiàn)象。在閱讀中努力還原這個文字的斟酌過程,有助于讀者了解作者的心思和潛在的感情。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把與父親的感情流露,至于與他的身后,不與面對,說明內(nèi)心很糾結,很痛苦,不敢面對。這是需要在文字中認真體會才有的感受。
其四,可從不同的視角看一篇文章,以全面認知,建立立體化的閱讀經(jīng)驗體系。
任何一篇文章呈現(xiàn)的或許是生活的一個橫截面,以場景、事件、人物等表現(xiàn)生活的復雜性與自己認知的獨到性。當作品呈現(xiàn)給你看的時候,這就是一個立體化的形象了。
每一個人看它,不同時代看它,以及從不同側面看它,得到的認識是不同的。前面分析過人的認知差異,就認知視角而言,也是多向度的。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
如讀矛盾的散文《白楊禮贊》。我曾經(jīng)從三個角度導讀:一是從破題,分析“禮”的含義,引導思考:為什么會滿懷尊敬,以禮相待?由此看到課文的象征意義,認識到當時抗日活動的艱苦卓絕。二是從兩種認知思考入手進行比較:一者認為課文描述的白楊樹,過于完美了,已經(jīng)扭曲了生活里的真實樣子。一者認為,作者在文章里的過譽之詞,以及完美化的描述,與他贊美的意愿是吻合的,他所謳歌的正是北方抗日軍民。你贊成哪個意見?用問題導向學生認識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換發(fā)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三是按照課文的描寫,從畫面的背景——黃土高原,到直接塑造白楊樹形象,可見它的高大挺拔,再到贊美它折磨不倒,枝枝葉葉團結向上的精神。把一個立體化的白楊樹形象,其內(nèi)外兼美,以鋪襯烘托的手法、描寫與議論結合的方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其五,從即時、歷時和現(xiàn)實三個時空維度分析課文意義,發(fā)現(xiàn)文章穿越不同時代流傳而帶有的永恒意義。
經(jīng)典文章,可以穿越時空,具有傳承價值。我們閱讀文章,也要學會從即時——作者初創(chuàng)文章時要表達的意義,歷時——不同歷史時期,讀者產(chǎn)生的多樣化理解,以及現(xiàn)實世界,文章認知的價值。
我們在這個三維時空的認知比較中,可以看到文章的永恒意義,也可以看到不同時代,讀者之于文章的關注不同,認識也有差異性。過去我們讀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基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遍認識,看到了金錢的罪惡,發(fā)現(xiàn)在金錢的誘惑中人情如紙一樣的薄。今天,我們從人性的角度會看到,這是人性最為脆弱和復雜的一面,我們鄙薄并批判的菲利普夫婦,其見錢眼開,無情無義的表現(xiàn),或許轉化情景,就發(fā)生在自己身上。這種人性的檢討和批判也很重要。
在常態(tài)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要以堅持求同,不排斥異見為原則。也就是說,教學不能偏離這個主流,而把教師以為正確的一個批判意見,當做唯一正確,硬加給學生。目前某些新銳教師,總是要從課文里找出一個另類意見,以此排斥主流認識,讓這個思想正統(tǒng)化。這個做法與閱讀教學的危害更大。也就是說,在求同上,遏制創(chuàng)新思維這是不當?shù);而刻意求異,以為這是唯一正確,同樣遏制了學生思維的多樣化展開,也是需要警惕的。
我們的觀點是,求同也存異。
我們以為閱讀是作者與讀者,兩者以文本為參照展開的對話。因而閱讀不只是要搜尋作者的思想印記,更要把作者的思想融入對話環(huán)境。例如,讀朱自清的《春》,就要問一問:我們普遍有思春和愛春的感情?墒,與作者比,在感知春天上,總覺得少了一點什么?這是什么?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nèi)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