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抽象性、精確性和應用的極端廣泛性等特點,更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于是,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成為數學課改的主旋律,貫注了新課標理念的初中數學實驗教學方式脫穎而出。
數學實驗的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和發(fā)展能力,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學生的周圍環(huán)境和生活實際為參照,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討問題的機會,強調生師互動、教學相長的一種嶄新的模式。初中階段,圖形變換(包括平移、軸對稱、旋轉等)就是一類比較典型的數學實驗課程,下面我就以此為例闡述一下數學實驗的教學模式。
一、給一份動力,保證數學實驗活動的開展。
動力是行動的先導,有了數學實驗動力,才能抓住數學實驗機會,產生數學實驗方法,開展數學實驗活動。科學家之所以有科學上的重大發(fā)現和成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具有強烈的數學實驗動力。讓數學課堂充滿數學實驗的氣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的認知需要的情緒表現,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主性,教師應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媒體將教材中抽象的、單一的、枯燥的知識或靜態(tài)的畫面,通過身邊熟知的、喜聞樂見的情境,以動促靜,引發(fā)學習的動機與欲望,從創(chuàng)設的情境活動中輕松學到知識。
例如:在講授軸對稱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中外建筑、臉譜藝術、剪紙藝術、車標設計、交通標志、國旗圖案、實物圖案、幾何圖案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這些圖形的共同特征。學生會在猜想的基礎上將答案統(tǒng)一成對稱。同時在此環(huán)節(jié)還安排了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帶有對稱特征的物體,借此檢驗同學們對軸對稱的初步感知。這樣設計不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廣泛存在,就在身邊。打消學生學習數學的恐懼心理,樹立信心。同時,讓學生通過美的視覺體驗,對生活中的數學美產生興趣,從而為積極投入到下面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鋪一條道路,保證數學實驗活動的暢通。
數學實驗學習是一種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因此,學生的數學實驗學習之路要靠教師去鋪設,為他們的實驗走向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數學的教學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數學問題可以在數學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讓學生圍繞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提出情境問題。問題的產生可以給我們的教學起到導航的作用,我們有時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確定本節(jié)課需要解決的知識重點。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去解決所提出的問題,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出帶有啟發(fā)性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和方法,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觀察、猜想、討論、交流,多角度解決教師提供的例題。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怎樣接受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鑲嵌》一課時,我先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熟悉的、美麗的鑲嵌圖案,然后通過觀察特征總結概念后,讓學生看著自己準備的學具(全等三角形、四邊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其他正多邊形若干)提出問題,學生在經過一番動手操作后,提出很多問題:手里的紙片有的可以鑲嵌,為什么有的不能鑲嵌?有的一種圖形即可鑲嵌,為什么有的需要兩種才能鑲嵌?三種圖形能鑲嵌嗎?鑲嵌與什么有關?能鑲嵌的規(guī)律是什么?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引發(fā)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內驅力,吸引學生積極的參與和主動地學習,他們的智力活動自然就達到了最佳狀態(tài)。
三、留一片天地,保證數學實驗活動的落實。
實踐表明,學生都有表現和展現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師要順應學生的心理,留給學生一片展現自我的天地,讓他們在數學的王國里自主探索。
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引導他們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主動探索、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現在,學生數學實驗可以得到信息技術的有力支持,已經有許多學生利用計算機軟件和圖形計算器自主地在"問題空間"里進行探索和做"數學實驗"。
例如:在講軸對稱時,我安排了一個實踐活動:取一張質地較軟、吸水性能好的紙。在紙的一側滴一滴顏料,將紙迅速對折壓平,并用手指壓出清晰的折痕。再將紙打開后鋪平,觀察所得到的圖案,位于折痕兩側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然后觀察大屏幕展示的兩組flash動畫(舞動的蝴蝶、軸對稱圖形的分合過程),沿直線折疊,直線兩側的圖形會怎樣?與同學交流。通過觀察體驗、操作體驗學生們會得出折痕兩側的圖形是對稱的,折疊后會重合。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給學生一個動手操作、觀察體驗、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充分發(fā)揮了多媒體的展示、演示功能,從而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
總之,我們在數學課堂中,盡量讓學生親身體驗,體驗后不僅各種能力得到發(fā)展,而且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習空間里,學生親自操作,體驗生活,提出問題,并且還有一個努力探索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其思想也得到進步。我相信數學實驗的氣息越來越濃。
來源:233網校論文中心,作者:朱靜軍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