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shù)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wǎng)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shù)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shè)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初中學習方法
初中語文
初中英語
初中數(shù)學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學
初中生物
初中政治
初中歷史
初中地理
中考學習網(wǎng)
初一學習方法
初一語文
初一數(shù)學
初一英語
初一生物
初一政治
初一歷史
初一地理
初二物理
初一學習
初中教案
初二學習方法
初二語文
初二數(shù)學
初二英語
初二生物
初二政治
初二歷史
初二地理
初三物理
初二學習
初中試題
初三學習方法
初三語文
初三數(shù)學
初三英語
初三生物
初三政治
初三歷史
初三地理
初三化學
初三學習
初中作文
逍遙右腦記憶
>
教案設(shè)計
>
語文
>
九年級
>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學案8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九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22、從第⑥段看,大英雄指___、___、___三人。
23、第⑦段畫線句子中,“這份絕望”是指什么?作者為什么“興奮昂揚”?
24、作者“尋求挫敗”的目的是什么?請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5、本文標題是“我尋求挫敗”,但③-⑥段列舉了別人的例子,這是否有必要?請說說你的理由。(可以發(fā)表不同的見解)
三、作文
不管是生活在喧鬧的都市,還是在寧靜的鄉(xiāng)村,每個人對大自然都會懷有濃濃的依戀之情。某一次走進自然的行動,會給你留下難忘的記憶:也許是觀賞萬頃碧波,也許是留意田間小路,也許是 仰望當空皓月,也許是諦聽枝頭蟬鳴……自然的美妙讓你流連忘返,心醉神迷。
請以“…… 讓我陶醉”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根據(jù)上述提示,在橫線上填上相應(yīng)內(nèi)容,補全題目。 (2)文體不限,不少于600字。 (3) 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地名、
校名、人名。 (4) 不要使用試卷中的閱讀材料。
17 公 輸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本文記敘了墨子勸阻楚國進攻宋國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墨子為實現(xiàn)自己的“非攻”主張,熱心救世,身體力行的奔走于諸侯國之間的情景。表現(xiàn)了墨子的艱苦實踐和頑強斗爭的精神,同時也暴露了公輸盤和楚王的陰險狡詐,從而說明只有把道義和實力結(jié)合起來,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斂其野心的道理。本文是一篇以記言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動的對話、鮮明的人物形象均給后人留下極深的印象。
(二)學法引導
采用誦讀、質(zhì)疑、討論、練習等方法,在理解全文的基礎(chǔ)上,掌握部分實、虛詞的含義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揣摩人物語氣,體會人物思想感情,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張,理解人物智勇兼?zhèn)涞男愿裉攸c;學習在說理中運用排比句式,加強語言氣勢,增強說服力的說理方式。
(三)審美鑒賞
人物語言的機智美
本文的語言很有表現(xiàn)力,能從中看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語言尤其能顯示他的機智美。如他一連用五個“不可謂”,重重否定,極有氣勢,使公輸盤無從辯駁;而在和楚王的對話中,一連用三個對比。并采用夸飾的手法,極言楚國之幅員遼闊、物產(chǎn)豐富;宋國之面積狹小、物產(chǎn)貧乏,感染力很強。既滿足了楚王的大國虛榮心,又覺悟到攻打宋國是無意義的乃至愚蠢的舉動。而揭露公輸盤的殺機并最后斷絕楚國的攻宋企圖的一段話,長短句交錯,語氣時緩時急,既從容又有威懾力,充分顯示了墨子機智勇敢、鎮(zhèn)定自若的特點。
(四)重點難點突破
1、本文對應(yīng)的雙方是誰?主要表現(xiàn)的是誰?墨子前往楚國的目的是什么?
[析]設(shè)計此題,旨在明確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內(nèi)容、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以便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體印象。
[參考答案] 對應(yīng)的雙方是: 墨子和公輸盤、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國的目的是阻止楚國攻打宋國。
2、墨子勸阻楚國攻打宋國可以分為哪三個步驟,試分別用簡短的語句加以概括。
[析]設(shè)計本題的目的是,在訓練學生概括能力的同時,熟悉課文內(nèi)容。
[參考答案]三個步驟:使公輸盤理屈詞窮;使楚王理屈詞窮;模擬攻守,以說明楚國攻打宋國不會有好結(jié)果,促使楚王放棄攻宋。
3、朗讀課文時,仔細體味下面幾個句子要讀出怎樣的語氣。
(1)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2)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3)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4)公輸盤油,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析] 設(shè)計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心理,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提高朗讀能力。閱讀由人物對話組成的文章,必須認真揣摩語氣、語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讀到位,這樣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語氣神態(tài),甚至心理變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內(nèi)容。
[參考答案](1)此時的公輸盤有以“義”裝點自己的味道,要讀出他一本正經(jīng)而又流露出掩飾不住的傲慢的語氣。(2)公輸盤在無辭以對的情況下,只好虛晃一槍,把矛盾的焦點轉(zhuǎn)移到楚王身上。要讀出他心里發(fā)虛,而又仗勢欺人的語氣。(3)楚王嘴上承認墨子說的有道理,但是,仗著楚國的實力,攻宋勢在必行。因 此!吧圃铡崩锊]有誠意;“雖然……”則體現(xiàn)了一個霸道諸侯的強硬態(tài)度。(4)公輸盤在心里做著陰暗的盤算,要讀出陰險并帶有威脅意味的語氣。
4、聯(lián)系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僅靠鋒利巧妙的言辭?
[析]設(shè)計此題,有助于學生對本文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全面理解,加深對本文思想內(nèi)容的認識。
[參考答案] 不是。一個人單憑自己雄辯的口才,巧妙的詞鋒以及勇敢和機智就可以阻止一場不義戰(zhàn)爭的發(fā)生,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藝和宋國的戰(zhàn)備。由于有實力作后盾,墨子的話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勝的把握。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公輸》選自 。墨子,名 ,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
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犀( )兕( ) 鮒( )魚文梓( ) ?( )楠
守圉( ) 公輸盤( )不說( ) 請說( )之
胡不見( )我于王 臣之弟子禽滑( )厘 宋無長( )木
3、解釋下列加點字詞在各句中的意思
(1)子公輸子之意( ) (2)公輸盤不說( )
愿借子殺之 ( ) 請說之 ( )
(3)見公輸盤( )(4)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
胡不見我于王(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 ( )
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3)公輸盤詘……
5、根據(jù)上下文,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子何命焉為?
(2)末何罪之有?
(3)胡不見我于王?
(4)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能力提高
研讀下面的幾段文字,完成習題。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
公輸盤不曰。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1、解釋句子“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中兩個加點的“于”字。
2、選文第一節(jié)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3、選文第一節(jié)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幾個動詞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樣的心態(tài)和精神?
4、墨子見到公輸盤,就請他幫助自己去殺人,而且進一步說可以‘“獻金”,其真正的意圖是什么?
5、聯(lián)系全文思考,第一段為什么略寫?
開放探究
閱讀《終不知車》,完成習題
越①無車,有游者得車于晉楚之郊,輻②腐而輪敗,?折而轅毀,無所可用。然以其鄉(xiāng)之未嘗有也,舟載以歸而夸諸③人。觀者聞其夸而信之,以為車固若是,效而為之者相屬④。他日,晉楚之人見而笑其拙,越人以為紿⑤己,不顧。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車御之。車壞,大敗,終不知其車也。
注:①越:越國。②“輻(fú)”與下文的“?(ní)”、“轅(yuán)”均是古代大車上的部件。③諸:相當于“之于”。④相屬:?個接著一個。⑤紿:dài,欺騙。
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意義。
①輻腐而輪敗 。 ②以為車固若是 固:
③效而為之者相屬 效: ④越人以為紿己,不顧 顧:
2.翻譯下列句子。
①舟載以歸而夸諸人
譯文:
②及寇兵侵其境
譯文:
3、讀了這則故事后,你從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訓?
答:①
②
三、資料下載
《公輸》故事情節(jié)中的兩個“三”
《公輸》一文,作者運用精練、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shù),敘述了墨子勸阻楚國進攻宋國的故事。通過一場無硝煙卻激烈而又驚險的斗爭,表現(xiàn)了墨子非凡的雄辯藝術(shù)、超人膽識和戰(zhàn)略思想,從而使強大的楚國放棄了攻宋的野心。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表現(xiàn)的。
一、三場交鋒,驚心動魄。文章圍繞攻宋與否展開情節(jié)。第一場交鋒,墨子勸阻公輸盤。墨子假說有人欺負他,請求公輸盤幫他殺人,并用金錢來誘使和刺激他,誘使他說出“吾義固不殺人”。然后墨子緊緊抓住這句話據(jù)理力爭,連用五個“不可謂”,一針見血地指出攻宋的不義,通過有理有力的論說,迫使公輸盤不得不“服”。第二場交鋒,勸阻楚王。墨子如同上法,先不說來意,卻先用一個假說,說有這樣一個日呢,自己有華麗的車子、絲綢的衣服、好飯好菜不用,卻去偷鄰人的破車、粗布衣、粗劣食物,誘使楚王說出這人“必為有竊疾矣”。于是墨子乘勝追擊,連珠炮般地將富有的楚國與貧窮的宋國作比較,從而腿出攻宋為“與此同類”的結(jié)論,使楚王陷入自挖的“陷阱”中,無法自拔,只得說“善哉”。第三場交鋒,善辯的墨子連敗公輸盤和楚王后,二人仍不肯罷休,互相推諉,于是第三個回合拉開戰(zhàn)幕。公輸盤“九攻”,墨子“九距”,公輸盤“詘”。但他仍野心不死,竟陡起殺機,墨子敏銳地加以戳穿,并言明三百弟子嚴陣以待,等待楚國的入侵,迫使公輸盤和楚王最終低頭認輸。三場交鋒,先斗智,后斗勇;先辯論,后較真。情節(jié)險象環(huán)生,高潮迭起,觸目驚心。
二、三個人物,形象豐滿。墨子是文中主要人物。這場外交戰(zhàn)的始終,他運籌帷幄,步步設(shè)喻相誘,先后讓公輸盤和楚王進入墨子布下的陷阱,然后出其不意,進行出擊。先說服公輸盤,再勸阻了楚王,最后以足夠的實力贏得了這場外交斗爭的勝利。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墨子是一個明辨是非、堅持正義、有勇有謀、不畏強敵、反對戰(zhàn)爭的策士。公輸盤是這篇文章的線索人物,這場外交戰(zhàn)由他引起。他制造器械,準備攻宋,首場交鋒就被墨子挫敗下陣。后把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不想楚王也遭遇同樣的厄運,公輸盤侵宋之心不死,仗恃器械與墨子交鋒,進行實戰(zhàn)演練,最終“械盡”,竟狗急跳墻,心生殺機,欲置墨子于死地,墨子巧妙揭穿其陰謀,公開實力,公輸才敗下陣來。由此看出,公輸盤是一個有頭腦,有計謀,有野心,虛偽陰險的人。而楚王憑著地大物博,國力強盛,擴張之心不止,貪財好利,一心想攻宋,但在墨子的強大的勸阻的攻勢下,最終放棄了侵略計劃,他是一個無理、無義、貪婪成性的大國君主。(節(jié)選自2004-6-25 希望語文網(wǎng) xwbs.com 13 李志林)
18 《孟子》兩章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論,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接著設(shè)例進行論證,再據(jù)此闡發(fā)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章由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歸納出自己的觀點: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都經(jīng)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煉。其次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jīng)過磨煉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fā)斗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進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學法引導
1、加強朗讀訓練,就本文而言,不僅要學生讀準字音,斷對句子,還應(yīng)對文中的排比句進行反復(fù)誦讀,以體會排比句在議論文中的作用。
2、正確辨析課文中疑難字、詞、句的意義,加深對通假字、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認識,學習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
3、找文章關(guān)鍵句(中心句),提高整體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觀點。
4、 兩篇短文在寫作方法上有許多共同點,可采用比較閱讀法閱讀。
(三)審美鑒賞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本是戰(zhàn)國時期討論戰(zhàn)爭勝負問題時提出的觀點,而戰(zhàn)爭是政治的繼續(xù),因而也適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仍然是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guān)系的準則。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yīng)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wù),一切違背該法則的行為必將以失敗告終。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也常被用來勉勵人們要居安思危,增強民族憂患意識。這一條條古訓無不閃爍著世世代代中國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奮進的美的光芒。
(四)重點難點突破
1、兩文分別闡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你對作者的觀點有什么看法?
[析]設(shè)計此題,首先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觀點,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wù)勛约旱目捶,既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知識的能力。
[參考答案]:
《孟子?公孫丑》 主要闡明了孟子認為統(tǒng)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孟子?告子》主要闡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難環(huán)境中磨煉造就的人才觀?捶ǎ裕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從作戰(zhàn)入手,設(shè)舉了兩個戰(zhàn)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jié)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
[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餓了解,概括提煉要點信息的能力。
[參考答案] 作者把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jié)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三者中,作者認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條件,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開頭一節(jié)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它們對論證本文的論點起什么作用?
[析]設(shè)計此題,既有利于考查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了解,也便于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選材、構(gòu)思上的特點。
[參考答案] 第一節(jié)列舉了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六個人的事例。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顯貴,經(jīng)歷過艱苦環(huán)境磨練的杰出歷史人物,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jīng)受磨煉的道理。這六個人的典型事例,為本文要論證的論點提供了典型的事實論據(jù)。
4、比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兩則短論,在論證方面的異同。
[析]此題意在通過比較,理清兩則短文的邏輯層次,進一步加深對兩篇短論在寫法放的特點的理解。
[參考答案]:
(1)相同點:兩篇短論都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第一則以戰(zhàn)爭中的事例作為例證,強調(diào)“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后,轉(zhuǎn)到統(tǒng)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yè)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不同點: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然后對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第二則短文在文章結(jié)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在論證結(jié)構(gòu)上,第一則采用了總起??分承??最后總結(jié)的結(jié)構(gòu)方式,第二則采用的是先分后總的結(jié)構(gòu)方式。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張!渡趹n患,死于安樂》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2、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米粟( ) 親戚畔( )之 傅說( ) 法家拂( )士
3、用“/”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慮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則無法家拂士
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義: 今義:
6、請摘錄一個逆境磨煉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習題。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舉:被舉用,被選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慮,而后作 作:發(fā)作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國外。
2、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 國恒亡 B.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D. 國恒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下面對所選文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長才干,必須先經(jīng)受艱苦磨煉。
B.本文在論述造就人才問題時,強調(diào)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闡述的思路上,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chǎn)生的一個疑問。對此,請聯(lián)系歷史或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例作簡要分析。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文言選段,完成習題。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zǐ指責)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因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選自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1.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然試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3.請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填寫下面方框。
4.你怎樣看待“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的行為?
三、資料下載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yè)于子思(孔子之孫)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也是戰(zhàn)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chǔ)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強調(diào)“民貴君輕”、省刑薄賦,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其目的雖在維護和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但在當時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提出“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但也重視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主張社會分工,卻由此導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論點。他的哲學體系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過分強調(diào)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于我”,對后來宋代儒學影響很深。
孟子為了實現(xiàn)他的政治主張,曾游說齊、魏、滕、宋等國。當時各國諸侯正以攻伐爭霸為賢,視孟子的“行仁政”學說為,脫離實際,因而不予采納。孟子退而講學著述,其言行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現(xiàn)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儒家學者初學必讀的書籍。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shù)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氣勢磅礴,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又長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fù)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19 魚我所欲也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cè)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shè)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xiàn)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二)學法引導
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在理解文句的基礎(chǔ)上,抓住那些表述作者觀點的語句和作者常用的術(shù)語加以分析,以此來剖析作者的“舍生取義”的思想,并逐步培養(yǎng)分析判斷能力。另外,反復(fù)朗讀,加深體會文章的內(nèi)容和文章的氣勢,從而了解孟子善于論辯的特點。
(三)審美鑒賞
生動透徹的修辭美
本文在論說道理的過程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使說理生動明白、深刻透徹。“舍魚而取熊掌”的比喻,告訴人們擇優(yōu)而取的道理。“一簞食,一豆羹”的比喻,證明“義”重于“生”的論點,突出了主題。生和義的對比中突出了舍生取義之人的高大形象。“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的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排比更是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四)重點難點突破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析]本題旨在從整體把握入手,抓住文章關(guān)鍵,同時初步了解作者說理的思路及其好處。
[參考答案]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shè)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淺人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析]本題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論證結(jié)構(gòu),從而對本文的逐層深入的論證思路有一個較深刻的把握。
[參考答案]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轉(zhuǎn),“向為身死而不受”,現(xiàn)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xiàn)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zhì)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yīng)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舍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yīng)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3、簡要分析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進行說理的?
[析]論證方法是議論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論證方法,在說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閱讀議論文,一定要揣摩其運用的論證方法。
[參考答案]1、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那就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進而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使讀者心悅誠服。如:文章將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進行對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設(shè)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作對比,然后自然得出結(jié)論。
4、《魚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內(nèi)容上有何進步性、局限性?
[析]對待任何文化等遺產(chǎn),都應(yīng)堅持批判吸收的態(tài)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盤吸收,設(shè)計此題,主要目的便是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古人、對待傳統(tǒng)的文化遺產(chǎn)。
[參考答案]《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是“舍生取義”。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壞事來。他表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貪圖享受、為利忘義的人。這種思想顯然有它的進步性。當然,孟子在文中闡發(fā)了唯心主義的性善說,說什么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不合事實的。此類局限,應(yīng)予剔除。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
①不為茍得也 ②所惡有甚于死者
③為宮室之美 ④一簞(dān)食
⑤ 蹴(cù)爾而與之 ⑥乞人不屑(xìe)也
2、請用“/”為下列各句做適當?shù)睦首x停頓: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④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③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④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為宮室之美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B、故不為茍得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C、非獨賢者有是心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D、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呼爾而與之
5、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②“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③“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④“非獨賢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練習.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在文中空格處填上所缺詩句。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1)二者不可得兼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4)得之則生
(5)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6)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翻譯句子: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萬鐘于我何加焉!
4、簡要回答
(1)上文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贊同?請談?wù)勀愕目捶ā?br>
(3)《談骨氣》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話來解釋骨氣的含義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蹦敲础叭f鐘則……”這句話應(yīng)指前面的哪一句?
5、利用文段中“義”的含義,寫出三個含“義”的成語。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不食嗟來之食》,完成文后問題。
齊(齊國)大饑(饑荒)。黔敖(齊國的一位富商)為食(準備了食物)于路,以待餓者食之(給他們吃)。有餓者蒙袂(mèi)輯屨(jù)(袖子遮著臉,拖拉著鞋),貿(mào)貿(mào)然(兩眼昏昏無神的樣子)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zhí)飲,曰:“嗟(喂)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終不食而死。 (選自《禮記?檀弓》
(1)上文與《魚我所欲也》選段中的哪些語句相對應(yīng)?把它摘錄在下面橫線上。
(2)“嗟來之食”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成為人們熟知的成語;模仿《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成語“拔苗助長”的釋義,試解釋它的意義。
【拔苗助長】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夸口說:“今天我?guī)椭玳L了!”他兒子聽說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見于《孟子.公孫丑》)。后來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嗟來之食】(提示:答題不超出100字。故事情節(jié)須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譯。)
三、資料下載
1、關(guān)于“嗟來之食”
語出《禮記?檀弓上》: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睆亩x焉。終不食而死。
意思是: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個饑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走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因為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終不肯吃,最后餓死了。
不食嗟來之食歷來是有氣節(jié)的表現(xiàn),吳晗先生就曾著文談到這一問題。
2、關(guān)于美味“魚”
魚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魚在今天,特別是南方人看來,是極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對古代的北方人,魚是上等佳肴,而豬肉、狗肉乃至雞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魚”和“熊掌”相提并論。北方少河流,當然魚也不多,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時代,食有魚是富貴人家的生活!恶T諼客孟嘗君》一文中,馮諼不滿意在孟嘗君門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長鋏歸來兮,食無魚!”
3、關(guān)于文章中的“鐘”
鐘,古代的容量單位。古代計容量的單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當于今天的一小湯匙;10勺為一合(gě),10合為一升,10升為一斗,10斗為一斛,6斛4斗為一鐘。按此計算,“萬鐘”是6.4萬斗,這個年俸是相當大的。當然,在本文中,孟子僅僅是用“萬鐘”來表示優(yōu)厚的俸祿而已。
20 《莊子》故事兩則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惠子相梁》是<莊子>一書中具有代表性的語言故事。文中莊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講??鳥的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利祿者的嘴臉,表現(xiàn)了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的態(tài)度。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則故事,采用充滿機智的文字描寫了莊子與惠子的一次辯論。顯示了二者思想、性格、氣質(zhì)上的差異:惠子好辯,對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tài)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guān)照。而莊子偏于美學上的觀賞,能從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輕松、閑適、愉悅,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莊子〉故事兩則》選的都是莊子和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現(xiàn)了莊子和惠子兩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表現(xiàn)了兩人可以相與游玩、辯論的朋友關(guān)系,從這個矛盾可以約略看出《莊子》一書的突出特色:迷離倘恍,無所拘束。
(二)學法引導
《莊子》一書有極強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對于一般性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有相當?shù)碾y度。學習時,可以查閱有關(guān)莊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莊子〉的主要藝術(shù)特點的資料,以助于對本文的了解。也可以拓寬閱讀視野,增加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了解。
(三)審美鑒賞
精彩的詭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整個一個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間的論辯組成的。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但從論辯的過程和結(jié)果看,充分體現(xiàn)了莊子的論辯的機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結(jié)尾,是莊子最后的反擊 。莊子說 :惠子你說我怎知道魚的快樂時,便已顯示你已經(jīng)知道我明白了魚的快樂才問。從邏輯上說,惠子本來不肯定莊子是否知魚之樂,且有不知魚的快樂的意思,而莊子卻說惠子已經(jīng)過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說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 個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樣知道魚樂”的問題變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魚樂”,在邏輯上可說是個偷換概念的詭辯,是答非所問的對語;可是,這正展示了莊子善用語辭上的巧妙在 邏輯上回避了一己的矛盾的機敏。
(四)重點難點突破
1、兩則短文分別反映了莊子的什么思想?
[析]此題意在考查學生對課文主旨大意的理解。
[參考答案]第一則莊子講??的故事里,莊子將自己比作??,將惠子比做鴟,把功名利祿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丑態(tài)。
第二則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反映。也反映了莊子推崇“自然”,反對“人為”的思想。
2、第一則,莊子不直截了當?shù)年U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進行比喻,這樣寫,有什么特殊的表達效果?
[析]此題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則的藝術(shù)手法,也是對莊子說理語言特點的初步體會。
[參考答案]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形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體現(xiàn)了《莊子》語言機敏、幽默、詼諧,富有想象力的特點。
3、第二則,莊子的辯解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詭辯,如果你是惠子,你會繼續(xù)怎樣辯論?
[析]設(shè)計此題,既是為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應(yīng)變和說話能力。
[參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莊子〉故事兩則》,均選自 。莊周,是 (朝代)哲學家,是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貼切,“??”比喻 ,“鴟”比喻 ,“腐鼠”比喻 。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惠子相梁( )(2)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 ) (3)是魚之樂也( )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4、翻譯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2)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5、就《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則故事看,惠子覺得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tài),對此,你是否贊同?為什么?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題目。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岸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秋水時至: (2)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3)東面而視: (4)而輕伯夷之義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與“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門 D.生于憂患
3、翻譯句子
“我之謂也”譯為 :
4、本選段主旨為: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問題。
大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yǎng)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yǎng)馬宮人將殺之;屎笾G曰:“昔
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shù)其罪云:‘爾養(yǎng)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選自《貞觀政要》)
1、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答:
2、皇后諫言中講到晏子歷數(shù)養(yǎng)馬人的罪狀,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
3、文中有幾句活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示出需要加際點符號的位置。
大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yǎng)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yǎng)馬宮人將殺之。
4、對對聯(lián)。
上聯(lián):足智多謀,孔明巧借箭
下聯(lián): ,
三、資料下載
莊子簡介
約前369-前286著名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于監(jiān)河候(官名),但拒絕了楚周王的厚幣禮聘。他繼承和發(fā)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diào)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zhì)的穩(wěn)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jīng)》,道家經(jīng)典之一!稘h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后來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豐富。《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曾說他的作品“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養(yǎng)生主》中的“庖丁解!庇葹楹笫纻髡b。莊子的著作歷來注解極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等。
單元綜合檢測題
一、基礎(chǔ)知識及運用
1、下列加點字注音、解釋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胡不見(xiàn 引見)我于王。
B、子墨子之守圉(yù 通“御”,抵擋)有余。
C、惠子相(xiàng 這里用作動詞,做宰相的意思)梁。
D 、宋無長(cháng 多余的)木。
2、對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B、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C、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D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3、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墨子》一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墨子,名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B、《孟子》是孟子及其門人所作,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這一章著重闡述了孟子關(guān)于統(tǒng)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思想。
D、〈莊子〉是道家經(jīng)典之一,莊子,名莊周,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4 、下列句子翻譯有錯的一項是( )
A、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翻譯: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B、雖殺臣,不能絕也。翻譯:雖然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抗者)。
C、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翻譯: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污辱性的)施舍。
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翻譯: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歡樂。
5.下列句子中的標點符號使用有錯誤的一項是( )
A.通過看地圖上等高線的分布和疏密情況,可以知曉大致的地形:等高線越密集,這一帶的地勢越陡;等高線越稀疏,這一帶的坡度越緩。
B.誰不承認春天是美好的?詩人自居易曾這樣說:“遇物盡歡欣,愛春非獨我!
c.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特殊資源。由于一些國家正面臨水資源危機,這些國家的農(nóng)業(yè)、工業(yè)、人民的生活、健康都受到威脅。
D.如果以花為喻,玫瑰象征春天,石榴象征夏天,爭奇斗艷的菊花象征秋天,水仙則是冬天的使者了。
6、下列句子畫線的詞語,使用不恰當?shù)囊豁検?B
A、李老師讀起課文來,聲音抑揚頓挫,十分動聽。
B、加入世貿(mào)組織(WTO)后汽車價格變化備受關(guān)注,但作為市場主力的幾家汽車大廠,三四個月以來卻一直偃旗息鼓,沒有太大動作。
C、對于社會上的腐敗現(xiàn)象,廣大群眾是深惡痛疾的。
D、“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昧”圖片展,將偽科學暴露得淋漓盡致,使觀眾深受教育。
7.下面這段文字有三句話,各有一處語病,請加以修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san/74983.html
相關(guān)閱讀: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復(fù)習教案
上一篇:
初三語文熱愛生命教學案
下一篇:
第8課《致女兒的信》學案
相關(guān)主題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復(fù)習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5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學案 6
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復(fù)習教案1
九年級語文詞五首
九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名句
2012屆中考語文優(yōu)秀詩文背誦考點復(fù)習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學案10
初三語文孟子教學案
東營區(qū)二中九年級(上)語文《陳涉世家》導學案
相關(guān)推薦
推薦閱讀
2012年中考語文常用文言虛詞解題復(fù)習
2012年中考語常用言虛詞解題指津 言虛詞是指那些意義比較抽象,基本不能明確地表示意義,而……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下注釋及古知識積 累,初步體會大意;反復(fù)誦讀,……
《詩兩首》教學設(shè)計
j.Co M 《詩兩首》設(shè)計 【重點和難點】1、引導學生朗讀時把握《我愛這土地》昂揚、深沉的……
星星變奏曲
3 星星變奏曲 一、教材分析: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
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15、古代詩歌四首 型:古詩 講讀目標: 1. 學習這五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
相關(guān)閱讀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學案5
17智取生辰崗
《變色龍》教學設(shè)計
雨說
8 熱愛生命
岳陽樓記
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語文版)
2012屆中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考點復(fù)習教案
九年級語文上冊議論文復(fù)習導學案
第9課《故鄉(xiāng)》學案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