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wǎng)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初中學習方法
初中語文
初中英語
初中數(shù)學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學
初中生物
初中政治
初中歷史
初中地理
中考學習網(wǎng)
初一學習方法
初一語文
初一數(shù)學
初一英語
初一生物
初一政治
初一歷史
初一地理
初二物理
初一學習
初中教案
初二學習方法
初二語文
初二數(shù)學
初二英語
初二生物
初二政治
初二歷史
初二地理
初三物理
初二學習
初中試題
初三學習方法
初三語文
初三數(shù)學
初三英語
初三生物
初三政治
初三歷史
初三地理
初三化學
初三學習
初中作文
逍遙右腦記憶
>
教案設計
>
語文
>
九年級
>
《陳涉世家》教學設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目標】
1、學習緊扣線索、集中敘事的記敘方式和在事件中刻畫人物的方法。
2、通過學習,進一步學會借助工具書和注解閱讀文言文,積累文言字詞和經(jīng)典名句,增強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學會客觀地看待歷史,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并有自己的思考與感悟。
【教學重難點】
1、學習緊扣線索集中敘事的方法,在閱讀中鞏固文言文的
學習方法
,增強語感,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正確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把握人物形象,了解陳涉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流程】第一課時
一、掌握材料,初步感知
1、同學們查找了一些資料,對司馬遷的《史記》有了一定的了解,請大家交流一下。
同學們有的會介紹司馬遷的生平,有的會介紹《史記》的特點──紀傳體,有的會介紹《史記》的體例:本紀、世家、列傳、書、表;有的還會介紹《史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語)等等。
2、老師介紹“世家”中的特例:《史記》中有三十篇“世家”,多記載王侯之事。王侯是一個地區(qū)的實際統(tǒng)治者,世代保有其國,對全國政局有一定的影響,故其傳記稱“世家”。陳涉是一個特例,他出身低微,起義后雖自立為王,但為時僅六個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為在秦王朝的嚴密統(tǒng)治下首先發(fā)難,的確是非常之功。這種不尋常的做法,更足以說明司馬遷所看重的是功業(yè),而不以成敗論英雄。
(課文雖然較長,但要長文短教,盡量不要陷于繁瑣的分析。重點要使學生較好地理解這次起義的原因、輿論準備的情況和起義發(fā)動的經(jīng)過。)
3、請同學簡要講述陳勝吳廣起義的經(jīng)過。
教師提示:陳涉,就是陳勝。關于我國古代陳勝、吳廣提竿而起,反抗秦王暴政的史實大家一定有所了解,請同學們簡介。
4、簡評同學發(fā)言,導入課文。
陳勝吳廣起義是在怎樣的背景和環(huán)境下發(fā)起的呢?這翻天覆地的壯舉是一時心血來潮嗎?陳勝憑借什么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呢?那么,就讓我們一起隨著司馬遷的講述,重新回到那風起云涌的歷史畫卷中吧!
5、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初步感知。
二、合作交流,疏通文章
1、同學們再讀課文,把讀不順的句子勾畫下來,進行交流,共同解答。
文中的一些長句,如: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在師生的相互交流中,引導學生根據(jù)詞句的意義來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這也是學習文言文的竅門之一。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內朗讀,其他同學審聽,看有沒有斷句不準確的地方,以達到讀通讀順的目的。
2、理解詞句:
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鼓勵大家先個人思考,小組討論交流,集思廣益,解決問題。實在解決不了的疑惑,全班一起攻關。
老師可以提示同學們注意一些字詞,如:
⑴通假字:
“唱”通“倡”
“被”通“披”
⑵多音多義字:
以數(shù)(shuò)諫故
卒數(shù)(shù)萬人
大楚興,陳勝王(wàn?)
又間(jiàn)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⑶古今異義字:
今亡亦死
古:逃跑。
今:死亡。
等死,死國可乎?
古:同樣。
今:相等。等等。
⑷常用文言虛詞:
之、以、其、而等等。
三、歸納小結,再讀課文
學生再讀課文,最后教師作鼓勵性總結:看來同學們學得不錯,很多方法得到了鞏固,不僅積累了許多文言字詞,讀懂了文章大意,還享受到了合作學習的快樂,使我們的學習收獲十分豐富,學習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
第二課時
一、仔細品讀,善于發(fā)現(xiàn)
1、齊讀課文,進一步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
2、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朗讀和討論,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把握。課文中哪句話點出了這個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呢?
明確: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
3、請睜開發(fā)現(xiàn)的眼睛,說說你從這句話中還讀出了什么呢?
學生可能有的發(fā)現(xiàn):
★當時的貧富之間的矛盾很激烈:“閭左”是窮人的代稱,當時只有窮人被征發(fā),富人卻可以免除這樣的苦差。
★這里還交代了陳勝、吳廣起義的基本隊伍,最開始的反抗力量就是這“九百人”,是他們點燃了反抗秦王朝暴政的烈火。
4、以點帶面,拓展思維,鼓勵用這樣的方法閱讀課文,鼓勵新的發(fā)現(xiàn)。
老師充分肯定前面同學的讀書方法,希望同學們在不斷的發(fā)現(xiàn)中增強閱讀理解,收獲新的體驗,理清文章脈絡,把握起義過程。
學生可能有的發(fā)現(xiàn):
★陳勝年少時就有了超乎常人、不同凡響的偉大抱負和志向,如“茍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為他后來的壯舉奠定了基礎。
★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是:
直接原因(導火索):“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陳勝策劃起義很有謀略,表現(xiàn)在:
其一,假借公子扶蘇、項燕的名號,倡導天下,迅速產(chǎn)生影響,贏得人民的支持。
其二,利用人們的迷信思想,做好輿論準備。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吳廣也很有謀略,很有領導和組織才能,也有犧牲精神。如:“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他還使用“苦肉計”,故意說要逃跑,導致被鞭打,激起大家的憤怒。
★那個卜者也不是等閑之輩,特地授意陳勝吳廣“卜鬼”,為起義起到策劃作用。說明這次的農(nóng)民起義不是某個人的心血來潮,而是廣大被壓迫人民的共同愿望。
★陳勝還召令徒屬,先揭露秦的苛政,曉之以利害,然后用“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堅定抗爭的信念。這一席話令人信服地說明,參加起義是士卒們的唯一出路;陳勝理所當然地得到了全體士卒的擁護。
5、老師小結: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面對要么是死,要么是反抗的抉擇,他們義無反顧,同仇敵愾,才首開先河,勢如破竹地摧毀了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
二、客觀評價,感悟人物
1、同學們,當我們睜開了發(fā)現(xiàn)的眼睛,我們就感受到了《史記》的魅力,司馬遷如一位畫家,為我們展開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他如一位攝影家,為我們記錄下風云變幻的歷史場景;他如一位雕塑家,為我們刻畫了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通過我們的發(fā)現(xiàn),陳勝、吳廣起義這一歷史事件的過程梳理得清楚明了了,那么,陳勝這個人物給你有什么啟發(fā)和感受呢?文章對陳勝這個人物的描寫手法有什么可取之處呢?同學們展開討論。
2、同學們結合文章和課后練習,特別是要在理解陳涉說的幾句話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思考、討論。
3、交流學習,取長補短:
⑴陳勝這個人物給你的啟發(fā)和感受:富有政治眼光,敢想敢干,有勇有謀;少年立志,理想遠大,不甘平庸,終成大事;有反抗精神,不屈服于命運;建立政權后急功近利,背信棄義,導致覆滅。等等。
⑵人物描寫手法的可取之處:故事性強,在情節(jié)中刻畫人物;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用吳廣襯托刻畫;抓住人物語言刻畫人物形象;司馬遷在高度評價陳涉的同時,也并沒有掩蓋他的錯誤和局限性,使我們學會了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全面理解了文章的內容。
三、巧妙延伸,拓寬空間
短短的兩節(jié)課,我們只是叩開了《史記》的大門,要充分領略歷史人物的風采,要充分感受《史記》語言的精妙,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希望同學們能在課外去讀完這篇《陳涉世家》,課外多讀些《史記》中的精品,多了解這部偉大的史書背后的精彩故事,相信你一定會對魯迅先生的那句評價有更深刻的認識。
【資料寶藏】
〖司馬遷與《史記》〗
公元前99年,騎都尉李陵率5000士卒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居延千余里追擊匈奴。誰知這個熊包將軍李廣利一遇敵接仗,便大敗虧輸,然后就逃之夭夭,把李陵的幾千步兵,孤零零地扔給了十幾萬的敵騎。李陵陷入重圍,他不懼不屈,接連奮戰(zhàn)九天,宰殺敵騎五、六千,終因眾寡懸殊,糧盡矢絕而被迫投降。時為漢帝劉徹天漢二年。消息傳出,朝野震蕩。好大喜功的劉徹勃然大怒,把李陵妻兒老小悉數(shù)逮入死牢。
滿朝文武,無不附和皇帝,紛紛指責李陵的不是。惟獨太史令司馬遷出來為李陵辯解,說他之所以不死而降,可能還另有原因。劉徹自然不悅,于是把司馬遷也關入大牢,并以“誣上”的罪名,被定了死罪。按照漢舊例,有兩種情況可以免去死罪:一是拿錢贖,二是被處宮刑。
于是,司馬遷面臨三種選擇:接受死刑,用錢買命,被處腐刑。花錢買命,當時需要五十萬錢,相當于五個“中產(chǎn)之家”的財產(chǎn),司馬遷是一個窮“太史”,根本付不出;受死,司馬遷不是沒有想到,并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羽毛”,但他想到了父親的遺命,想到了畢生的使命還未完成,他不能就此去死;那么只剩最后一條路──接受宮刑。這可是奇恥大辱,過去說,“刑不上大夫”,更何況是宮刑呢!但為了事業(yè),司馬遷忍辱偷生。出獄以后,劉徹還封他為“中書令”,名義上比“太史令”職務要高,可卻是宦官擔任的!為了完成《史記》的創(chuàng)作,司馬遷把這一切都忍受了下來。
他用先賢的事跡來激勵自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用歷史人物在不幸的境遇中著書的故事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努力著述,把其余的一切均拋諸腦后。“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連精神都有點恍恍惚惚了。他的內心忍受著痛苦的煎熬和無限的悲憤,“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衣也”。
終于,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0年),司馬遷53歲,完成了《史記》的著述。他在給朋友的信上這樣說道:“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只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始終,稽其成敗興壞之記,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十二本記》、《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惫病拔迨f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自此以后,司馬遷的事跡已無從可考,只是在他的一篇《感士不遇賦》里,訴說道:“諒才韙而世戾,將逮死而長勒。”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飽經(jīng)憂患,感慨而又深沉的老人堅持理想、百折不撓的復雜而又痛苦的心情。魯迅先生生前給予《史記》高度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與《史記》(韓兆琦/文)〗
司馬遷(前145~前90),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市)人,生活在西漢武帝時代,前后曾為郎中、太史令、中書令等職!妒酚洝饭玻保常捌,52萬字,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jīng)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妒酚洝钒_廣泛,體大思精。它不僅寫了遠古、近古,也寫了現(xiàn)代、當代;不僅寫了中原、華夏,也寫了邊疆、外國;不僅寫了政治、軍事,也寫了經(jīng)濟、文化;不僅寫了帝王將相、英雄豪杰,也寫了下層社會各色人等。這種囊括古今各類知識、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爐而加以融會貫通的氣魄,是前無古人的;司馬遷自述其寫作此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打通一切領域,自立學術章程,總結一切規(guī)律以求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的宏偉目標,也是前無古人的。
《史記》中最激動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主要有四點:
其一是它所表現(xiàn)的進步的民族觀。司馬遷吸收了戰(zhàn)國以來有關中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周邊國家發(fā)展來源的說法,在《史記》中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中原、荊楚、吳越、秦隴、兩廣、云貴、塞北、東北各地區(qū)的國家與民族都當作黃帝的子孫,這對于兩千年來我國這個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與穩(wěn)定,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寫到漢王朝對周邊國家、周邊民族用兵的時候,又總是站在反對窮兵黷武,反對擴張、掠奪的立場,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間平等友好地和睦相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司馬遷是當時漢族被壓迫人民與各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現(xiàn)的進步的經(jīng)濟思想。這包括強調發(fā)展經(jīng)濟,認為經(jīng)濟是國家強大的基礎;反對單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農(nóng)”、“商”、“虞”四者并重;反對從政治上對工商業(yè)者的歧視,而歌頌他們的本領、才干,并專門為他們樹碑立傳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現(xiàn)的強烈的民主性與批判性!妒酚洝肥窍惹匚幕募蟪,司馬遷是先秦士大夫優(yōu)秀思想人格的繼承者與發(fā)揚者。他之所以寫《史記》不是單純地為了記載歷史陳跡,而是明確地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記》中就突出地顯示了一種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會的光芒,和對現(xiàn)實政治、現(xiàn)實社會的種種批判。其中有些是相當深刻、相當準確,甚至有些是兩千年來常讀常新的。
其四是貫徹全書的那種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歌頌的幾乎都是一些勇于進取、勇于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他們?yōu)榱四撤N信念、某種原則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有一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彼馐軐m刑,痛不欲生,為了完成《史記》頑強地活了下來。他視為榜樣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彼抉R遷的個人奮斗經(jīng)歷與《史記》中所歌頌的這些艱苦奮斗的思想,是司馬遷留給后人的一份寶貴財富,它永遠給我們以激勵,給我們以啟迪,當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給我們以無比的力量、信心與勇氣。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同時也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文學著作。從歷史的角度講,《史記》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紀傳體的歷朝“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講,《史記》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xiàn)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有震鑠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武帝;有家喻戶曉的朝臣如管仲、晏嬰、蕭何、張良;有百戰(zhàn)百勝的名將如白起、韓信、衛(wèi)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吳起、商鞅、趙武靈王;其他節(jié)烈型的有屈原、王?;口辯型的有張儀、蘇秦、酈食其;俠義型的有魯仲連、荊軻、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優(yōu)旃等等。他們千姿百態(tài),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約有一百多個。
《史記》人物與先秦文學人物的顯著差異在于它們鮮明的個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設身處地揣摩每個情節(jié)、每個場面的具體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達出每個人物的心理個性,因此《史記》的描寫語言和他為作品人物所設計的對話都是異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們細心地把《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列傳》中有關“完璧歸趙”、“澠池會”、“易水送別”、“秦庭驚變”等情節(jié)、場面的具體描寫分析一下;把《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中有關項羽、劉邦、張良等人物的對白分析一下,我們會深深為作者那種出神入化的匠心獨運所傾倒!陡咦姹炯o》寫劉邦與項羽相峙于滎陽時,項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劉邦的胸口,而劉邦當時竟“乃捫足曰:‘虜中吾趾!’”這對劉邦那種絕頂聰明,那種像是條件反射一樣迅速而自然的隨機應變,而同時又是“恢宏大度”、好罵人、好調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動的刻畫!當項羽被圍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的時候,他“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說:“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馬逃亡,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與?吾謂此數(shù)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贝嗽捒芍^道出了《史記》文學性的某些重要訣竅。也正是從這些方面,我說《史記》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種飛躍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記》文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抒情性!妒酚洝分杏行┳髌菲婚L,而通篇像一首詩,如《伯夷列傳》、《屈原列傳》、《游俠列傳》就是這樣的。但《史記》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夾敘夾議,以及融濃厚的愛憎感情于敘事、描寫之中。如《項羽本紀》、《魏公子列傳》、《李將軍列傳》等就是這樣的。整部《史記》是一曲愛的頌歌,恨的詛曲,是一部飽含作者滿腔血淚的悲憤詩。魯迅曾說司馬遷“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保ā稘h文學史綱要》)《史記》的主觀色彩與其抒情性,在歷朝“正史”中是最濃厚、最突出的。
《史記》的出現(xiàn),確定了我國古代傳記的基本格局,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為鑒,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強調表現(xiàn)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與全,以及語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記》寫人物、寫故事的方法則又給我國后世小說、戲劇以深刻影響,《史記》中的諸多主題,《史記》人物的諸多范型,以及《史記》故事的許多情節(jié)場面,都為后世的小說、戲劇開出了無數(shù)法門。
《史記》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為“世界傳記之王”。普魯塔克大約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傳》(今本譯作《希臘羅馬名人傳》)50篇,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我們把普魯塔克放到中國古代史的長河里來比較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還要晚生14年,若和司馬遷相比,則要晚生191年了。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列傳》早產(chǎn)生幾乎兩個世紀。
〖歷代名家評《史記》(薛萬田/文)】
司馬遷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的人格名揚千古。司馬遷的文章為曠代雄文,備受推崇。歷人名人對司馬遷多有贊語,介紹如下。
一、漢代
漢代是《史記》的傳播時期。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將《史記》向社會一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響,研究者蜂起。漢代研究《史記》的名家當推楊雄和班固,他們都肯定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
楊雄(前58~公元18),西漢文學家、哲學家。他在《法言》一書中寫道:“太史遷,曰實錄”!白娱L多愛,愛奇也。”楊雄是贊揚司馬遷實錄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實錄與愛奇,為歷人者所贊同,直到現(xiàn)在。
班固(32~92),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漢書》的作者。班固是漢代系統(tǒng)評論司馬遷的第一人。《漢書》中有《司馬遷傳》。班固在贊語中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說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可謂一語中的,世稱其當,后人皆服。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已成為中國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二、唐代
唐代《史記》研究的重要貢獻在注釋。最主要的著作是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加上南朝劉宋年間裴的《史記集解》,被后人稱為“史記三家注”,成為史記注釋的經(jīng)典之作。
唐代研究《史記》成就最大者當推散文大家韓愈、柳宗元。韓、柳肯定了《史記》一書的文學價值,奠定了司馬遷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韓愈(768~824),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他認為司馬遷作品的風格是“雄深雅健”!妒酚洝烦蔀轫n愈作文的樣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學家。柳宗元認為《史記》文章寫得樸素凝煉、簡潔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減一字不能。
三、宋、元
宋代是《史記》大量刊刻印行,廣為流傳的時期,官私刻本達數(shù)十種之多。現(xiàn)存《史記》最早最好的刻本為南宋黃善夫刻本。
代最重要的貢獻是將《史記》中的大量故事改編為民間戲劇,其劇目之多,劇作者之眾,令人嘆為觀止。如:鄭廷玉的《楚昭王》,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李壽卿的《伍員吹簫》,尚仲賢的《氣英布》,狄君厚的《晉文公火燒介子推》,金仁杰的《蕭何月夜追韓信》,高文秀的《澠池會》等名劇一直傳播至今,計達180多種。《史記》故事改編為戲劇,大大促進了《史記》在民間的傳播。
宋人贊司馬遷,其著名者為馬存贊司馬遷的壯游和鄭樵贊司馬遷的五體結構。
馬存認為司馬遷平生喜游,足跡不肯一日休。司馬遷壯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盡天下大觀以助吾氣,然后吐而為書。所以他的文章或為狂瀾驚濤,奔放浩蕩;或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妝如濃,靡蔓綽約;或龍騰虎躍,千軍萬馬。司馬遷世家龍門,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劍閣之鳥道;彷徨齊魯,睹天子之遺風。所以,天地之間,萬物之變,可驚可愕,可以娛心,使人憂,使人悲者,子長盡取為文章,因而子長的文章變化無窮。
鄭樵(1103~1162),福建人,南宋史學家。鄭樵認為:諸子百家,空言著書,歷代實跡,無所紀系。而司馬遷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黃帝,下迄秦漢,勒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易其書。六經(jīng)之后,惟有此書?梢娻嶉詫Α妒酚洝吩u價之高。
四、明、清
時代對《史記》的研究開始興盛,清代已趨繁榮。明、清時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學者,對司馬遷的人格和《史記》成就作出了驚世駭俗的贊嘆。
金圣嘆(1608~1661),明末清初杰出的點評家,一個思想敏銳而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把《史記》作為“六才子書”之一,評論《史記》序贊九十多篇。他在評《水滸傳》、《西廂記》中多次贊揚司馬遷,發(fā)表了不少真知灼見。他說:“隱忍以就功名,為史公一生之心!痹谠u《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司馬遷“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淚!苯鹗@可謂司馬遷的知音。他對《史記》與小說關系的探討獨樹一幟。“《水滸傳》方法即從《史記》出來”,“《水滸傳》一個人出來,分明是一篇列傳。”清人張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記》!笨梢姟妒酚洝穼笫佬≌f寫作技巧的廣泛影響。
錢謙益(1582~1664),明末清初江蘇常熟人。曾任禮部尚書,詩文甚負盛名。他在《物齋有學集》中說:“司馬氏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高視千載,創(chuàng)立《史記》。”他認為司馬遷創(chuàng)立的五體結構,成為歷代史學家編史的樣本,發(fā)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學誠(1738~1801),清代史學家、思想家。是繼唐代劉知幾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史學評論家。他在史學理論名著《文史通義》中說:“夫史遷絕學,《春秋》之后一人而已!彼J為《史記》一書“范圍千古、牢籠百家”,司馬遷有卓見絕識之能,《史記》有發(fā)凡創(chuàng)例之功。由于司馬遷有卓絕千古的識力和筆力,《史記》是“經(jīng)緯乎天人之際”的一家之言,章學誠儼然比于后無來者。
趙翼(1727~1814),江蘇武進人,清代史學家、文學家。長于史學,考據(jù)精賅。他在《廿二史札記》中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fā)凡起例,創(chuàng)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專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彼抉R遷的五體結構史學框架,一經(jīng)創(chuàng)立,即為經(jīng)典。縱觀廿四史,無一例外。趙翼稱為“史家之極則”,可謂精當之至。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改良主義者、學者。梁啟超認為:“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太史公誠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啟超對《史記》評價頗高,認為《史記》實為中國通史之創(chuàng)始者,是一部博謹嚴著作。他認為:史記之列傳,借人以明史;《史記》之行文,敘一人能將其面目活現(xiàn);《史記》敘事,能剖析條理,縝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張對于《史記》,“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五、現(xiàn)代、當代
建國前《史記》研究收獲頗豐,名人迭出。魯迅、郭沫若等大家的評論驚世駭俗;建國后《史記》研究高潮迭起,人才濟濟,擇其要者,介紹如下: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一生酷愛《史記》,在《漢文學史納要》一書中有專篇介紹司馬遷。魯迅認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彼抉R遷寫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fā)于情,肆于心而為文”,因而《史記》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濒斞傅脑u價成為《史記》評論中的不朽名言。
毛澤東(1893~1976),湖南湘潭韶山?jīng)_人,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他在《為人民服務》文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泵珴蓶|對司馬遷很佩服,認為“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史學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郭沫若特別贊賞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司馬遷這位史學大師實在值得我們夸耀,他的一部《史記》不啻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古代的史詩,或者說它是一部歷史小說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為司馬祠題寫的碑文中對司馬遷有“文章曠代雄”、“功業(yè)追尼父”的贊語。由此可見,郭沫若認為《史記》的文學成就是極高的。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園人,近代史學家。他認為司馬遷是中國歷史學的開山祖師,《史記》是一部以社會為中心的歷史。他說:“中國的歷史學之成為一種獨立的學問,是從西漢起,這種學問之開山祖師是大史學家司馬遷!妒酚洝肥侵袊鴼v史學出發(fā)點上一座不朽的紀念碑!彼說:“《史記》雖系紀傳體,卻是一部以社會為中心的歷史。”司馬遷“幾乎注意到歷史上社會之每一個階層,每一個角落,每一方面的動態(tài),而皆予以具體生動的描寫。所以我以為,《史記》是中國第一部大規(guī)模的社會史”。
鄭振鐸(1898~1958),現(xiàn)代作家、文學史家,福建長樂人。鄭振鋒認為:自司馬遷以來,便視歷史為時代的百科全書,所以司馬遷取的材料,范圍極廣,自政治以至經(jīng)濟,自戰(zhàn)爭以至學術,無不包括在內,其所網(wǎng)絡的范圍是極其廣大的。所謂“文學史”也常常被網(wǎng)絡在這個無所不包的“時代的百科全書”之中。
杜鵬程(1924~1991),陜西省韓城市蘇村人。當代著名作家,原陜西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他在《韓城市志》序中說:“韓城素稱文史之鄉(xiāng),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的故里,一向文化較為發(fā)達。……歷朝各代,名人輩出,其中以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最為著名,其宏偉巨著《史記》聞名中外,影響深遠!
師哲(1905~1998),陜西省韓城市井溢村人。著名翻譯家,原任毛澤東俄文翻譯、顧問,中央編譯局局長。他說:“1940年3月,我從蘇聯(lián)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周恩來領我去見毛主席,他同我親切握手之后,問我是哪里人,我回答韓城人。司馬遷是同鄉(xiāng)!睂Υ宋沂煮@詫,我想,毛主席說:“喔,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你和司馬遷是同鄉(xiāng)!睂Υ宋殷@詫,我想,毛主席領導全國人民抗日,領導全國人民翻身鬧革命,晝夜操勞,日理萬機,還不忘讀《史記》,而且還能準確記住它的作者的籍貫,真了不起!薄八抉R遷剛直不阿,秉筆直書,所以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不喜歡他,F(xiàn)在是人民的天下,是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我們應該大張旗鼓地、理直氣壯地宣傳其人其書其精神,還歷史以本來面目,給司馬遷以應有的歷史地位。像他這樣對人類歷史文化有貢獻的,舉世公認的人,歷史文化名人,全國有幾人?我們應該好好地讀其書,學其人,弘揚其精神!
〖《陳涉世家》課本劇〗
第一幕──陳勝談志
(幕啟)
地點:田野邊
人物:陳勝及同他一起做工的同伴
后臺臺詞: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跟別人一道被雇傭耕地。
陳涉(停止耕作到田邊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很久):伙伴們,如果有一天咱們富貴了,不要彼此忘記哪!
同伴們(笑著):你是個做雇工為人家耕地的人,哪里談得上富貴呢?
陳涉(長嘆一聲):唉,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凌云志向呢!
(在同伴們的笑聲中,幕漸落)
第二幕──決定起義
(幕啟)
時間:秦二世元年七月
地點:大澤鄉(xiāng)
人物:陳勝、吳廣
后臺臺詞: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調貧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漁陽,駐在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都被按次序編入戍邊的隊伍里面,擔任了小頭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jīng)誤期。誤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斬首。陳勝、吳廣于是一起商量。
吳廣:現(xiàn)在逃跑也是死,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咱們?yōu)閲露揽梢詥幔?br>陳勝:全國百姓長期受秦王朝壓迫,痛苦不堪。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當立為皇帝,應當立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勸諫秦始皇的原因,被皇帝派在外面帶兵,F(xiàn)在有人聽說扶蘇根本沒有罪,二世卻殺了他。百姓多數(shù)聽說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jīng)死了。項燕做楚國的將領的時候,多次立有戰(zhàn)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很愛戴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現(xiàn)在如果把我們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fā)出號召,應該會有很多人響應的。
吳廣:嗯,你說得很對。不過我想我們還是先去占卜的好。
陳勝:那好吧。
(吳廣認為陳勝所說的正確。于是二人去占卜。)
(幕落)
第三幕──占卜預言
(幕啟)
時間:接上幕
地點:一占卜人家里
人物:陳勝、吳廣、占卜人及戍卒們
事因:陳勝、吳廣打算起義,特來為此占卜
后臺臺詞: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一開始便直話直說了。
占卜人:你們的事情都能成功,將建立功業(yè)。如果不信,你們把這件事向鬼神卜問一下吧?
后臺臺詞:陳勝、吳廣很高興,又考慮卜鬼的事。
陳勝:這是教我們首先威服眾人罷了。
吳廣:那好辦。
后臺臺詞:于是用朱砂在絲綢上寫上“陳勝王”放在別人用網(wǎng)捕獲的魚肚子里面。戍卒買到那條魚回來煮著吃,發(fā)現(xiàn)了魚肚子里面的帛書,本來已經(jīng)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陳勝又暗中派遣吳廣到戍卒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去,在晚上用竹籠罩著火裝作鬼火,像狐貍一樣叫喊道:“大楚復興,陳勝為王!”戍卒們在夜里都為這件事搞得既驚慌又恐懼,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這件事,都指指點點,互相示意看著陳勝。
(在大家的指指點點中,幕漸落)
第四幕──陳勝起義
(幕啟)
[時間:接上幕
地點:軍營中
人物:吳廣、陳勝、三老、豪杰、眾士卒及軍官
后臺臺詞:吳廣向來愛護士卒,士兵們有許多人愿意替他效力。押送戍卒的兩個軍官喝醉了酒,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惹軍官惱怒,讓軍官責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軍官果真用竹板打吳廣。軍官又拔出寶劍來威嚇,吳廣跳起來,奪過寶劍殺死軍官。陳勝幫助他,一同殺死了兩個軍官。
陳勝、吳廣:(召集并號令眾戍卒)我們碰到了大雨,都已經(jīng)誤了朝廷規(guī)定的期限,誤期就會殺頭。就算朝廷不殺我們,但是戍邊的人十個里頭肯定有六七個死去。再說好漢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取得大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眾戍卒(聽后鏗鏘有力地):我們聽從您的命令。
后臺臺詞:于是他們就冒充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為了順從人民的心愿而揭竿而起。軍隊露出右臂作為標志,號稱大楚。他們筑起高臺,在臺上結盟宣誓,用軍尉的頭祭告天地。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軍首先攻下大澤鄉(xiāng),吸收民眾參軍后接著攻打蘄縣。蘄縣攻下之后,就派符離人葛嬰率領部隊去奪取蘄縣以東的地方,攻打?、?、苦、柘、譙等地,都攻占下了。在行軍時又沿途吸收群眾參加起義軍,等到到達陳縣,起義軍已有戰(zhàn)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兵幾萬人。攻打陳縣時,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的譙門中同起義軍作戰(zhàn)。守丞戰(zhàn)敗,被殺死了,起義軍就進城占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來集會議事。
三老、豪杰:(都說)將軍親身披著堅固的鐵甲,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秦王,進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國,論功勞應當稱王。
后臺臺詞:陳勝就立為王,宣稱要重建楚國。在這時,各郡縣受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懲罰那些郡縣的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涉。陳涉起義的隊伍越來越擴大。
(幕落)
〖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是中國著名的農(nóng)民義軍領袖,他們領導的起義是爆發(fā)于秦末(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即位,這就是秦二世。
秦二世是個昏庸而殘暴的皇帝。在他的統(tǒng)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賦稅負擔更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廣大勞動人民在饑餓與死亡線上掙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發(fā)淮河流域的900名貧苦農(nóng)民去防守漁陽(今北京密云)。
雇農(nóng)出身的陳勝和貧農(nóng)出身的吳廣被指定為屯長。當他們走到蘄縣大澤鄉(xiāng)(安徽宿縣西南)的時候,連綿的陰雨把他們阻隔在這里,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按照秦法規(guī)定,誤了期限就要全部被處死。
押送他們的兩個軍尉非常兇暴,陳勝和吳廣就借機把軍尉殺掉,接著對大家說: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誤期,誤期要被處斬。即使不殺我們,而戍邊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況壯士不死則已,如果死,就要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來!他們的話激勵了戍卒的斗志。大家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組成一支農(nóng)民起義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了。
為了擴大影響,他們夜晚在駐地附近神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fā)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呼聲,被民間傳為神話。陳勝、吳廣率領農(nóng)民起義軍,占領大澤鄉(xiāng)、攻下蘄縣,很快攻占了五六個縣城。起義軍所到之處,貧苦農(nóng)民紛紛響應。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軍攻占陳縣后,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為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nóng)民革命政權。
起義軍乘勝前進,分三路攻秦。這時起義軍已發(fā)展壯大到幾十萬人,有兵車千輛。
起義軍的一路人馬由周文率領的農(nóng)民軍很快進抵關中的戲地(今陜西臨潼境),逼近咸陽。秦二世見起義軍打到都城附近,十分驚慌,急忙派遣少府章邯率領幾十萬在驪山修墓的刑徒,迎擊起義軍。同時,又從邊塞調軍隊30萬人,與起義軍對抗。周文農(nóng)民軍雖然英勇作戰(zhàn),但因孤軍深入,缺乏作戰(zhàn)經(jīng)驗,在遭到秦軍突然襲擊時,打了敗仗,被迫退出函谷關,駐扎曹陽(河南靈寶東),等待增援。
農(nóng)民軍的另一路人馬由武臣率領占領了舊趙都城邯鄲后,在混進起義軍隊伍的舊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張耳、陳余慫恿下自立為趙王。陳勝為了顧全大局,勉強予以承認,并命他率軍西上支援周文。張耳、陳余不但不救援周文農(nóng)民軍,反而割據(jù)自立,不聽陳勝指揮。接著,六國舊貴族相繼割地稱王。這樣,就造成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軍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周文率軍在曹陽堅持斗爭三個月,多次失利,終因眾寡懸殊,又無后援,損失過重,周文最后自殺。不久,圍攻滎陽的吳廣被部將陰謀殺害。吳廣死后,軍心渙散。其他幾支起義軍,先后也被秦軍各個擊破。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率秦軍向陳縣撲來,陳勝親自領導義軍奮力抵抗,因兵力太少,不幸失利。陳勝被車夫莊賈暗殺了。
陳勝的部下呂臣等人堅持斗爭,這支起義軍后來與項羽、劉邦等人領導的起義軍會合,繼續(xù)同秦軍戰(zhàn)斗。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農(nóng)民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滅亡了。
〖毛澤東《賀新郎 讀史》(1964年春) 〗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jié)。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san/75985.html
相關閱讀:
上一篇:
《音樂之聲》(節(jié)選)教學設計
下一篇:
多收了三五斗
相關主題
相關推薦
推薦閱讀
《扁鵲見蔡桓公》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將《扁鵲見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級上冊,把它……
醉翁亭記教案和習題及答案
醉翁亭記 預習提示 1、本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家。 2、下……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復習教案
復習目標:現(xiàn)代詩歌的考查點主要有: 1.品味新詩語言的含蓄、精煉; 2.理解新詩運用的表……
第12課《心聲》學案
第12課《心聲》學案 教師寄語:放開包袱,展現(xiàn)心靈。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簡要復述……
第2課《雨說》學案
第2課《雨說》學案 教師寄語: 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 學習目標 1.學習擬人、比……
相關閱讀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教案
《致蔣經(jīng)國先生信》教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8 熱愛生命
在烈日和暴雨下公開課教學設計
《孟子》兩章
致女兒的信
初三語文孟子二章教學案
《致女兒的信》教學設計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