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wǎng)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初中學習方法
初中語文
初中英語
初中數(shù)學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學
初中生物
初中政治
初中歷史
初中地理
中考學習網(wǎng)
初一學習方法
初一語文
初一數(shù)學
初一英語
初一生物
初一政治
初一歷史
初一地理
初二物理
初一學習
初中教案
初二學習方法
初二語文
初二數(shù)學
初二英語
初二生物
初二政治
初二歷史
初二地理
初三物理
初二學習
初中試題
初三學習方法
初三語文
初三數(shù)學
初三英語
初三生物
初三政治
初三歷史
初三地理
初三化學
初三學習
初中作文
逍遙右腦記憶
>
教案設計
>
語文
>
七年級
>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學案及答案(教案+學案)3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j.Co M
七年級語文教案
5.童趣
課型: 講讀 課時:2
目標: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能讀準節(jié)奏、停頓),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
2.把握文言詞語解釋的最常見方法,理解和積累重點詞語。
學習重點: 體會文章中細致觀察的作用及聯(lián)想和想象的用法.
學習難點: 理解文言詞語, 感悟“物外之趣”。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自學
1.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掌握加點字
藐 項為之強 鶴唳 怡然 凹凸 為壑 癩蝦蟆 土礫 龐然 童稚
(2)解釋下列成語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風聲鶴唳:
★用楷書把加點的詞語和成語抄寫三遍,要工整、規(guī)范、力求美觀。
2.查閱資料與工具書,了解作者一些知識,寫在下面。
3.認真閱讀下面的文字,知道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xiàn)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 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xiàn)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4.照下面的朗讀示例,大聲朗讀課文三遍以上,要求讀準句子的節(jié)奏、停頓。
① 能/張目對日 ②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③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④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⑥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5.文言詞語的解釋,最常見的方法是添字組詞法和換用同義詞替代法,如: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昂(抬)首(頭)觀之。請按此方法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項( )為之強 ②作( )青云白鶴觀( )
③果( )如鶴唳云端 ④以叢草為( )林( )
⑤為( )之怡然稱快 ⑥興( )正濃
⑦方( )出神 ⑧驅( )別院
6.在認真完成上面第4、5題的前提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把你不清楚詞義的詞語、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寫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經(jīng)過想象和聯(lián)想,往往會變得美麗而奇特,從而獲得超出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樂趣。你小時候有過這樣的體驗或經(jīng)歷嗎?請用簡潔的話敘述出來,寫在下面。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導入(由預習.導學導入),簡介作者有關知識(學生答,師做適當補充)。
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變幻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同學們,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奇思妙想,看著看著……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會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或許還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fā)。
沈復(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一生長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歷過許多地方。嘉慶十三年(1808)五月間,隨翰林院編修齊鯤出使琉球,參加冊封琉球國王的盛典,十月間歸國。在此期間,寫作了《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自傳體的散文。原有六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yǎng)生記道》,今存前四記。
2.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
3.疏通文意
學生借助注釋,復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師可以讓每人講一小節(jié),也可以尊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教師參與到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后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解疑。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經(jīng)常)
②項為之強(“強”通“僵”) ③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④徐噴以煙(慢慢地)(用) ⑤蹲其身,使與臺齊(使之與)
⑥以叢草為林(把) ⑦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原來是) ⑧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趕、驅逐) ⑨興正濃(興趣)
⑩方出神(正)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沖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4.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5.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聯(lián)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內之趣”指什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2)從課文看,發(fā)現(xiàn)或產生“物外之趣”的條件是什么?
(3) 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分自然段背誦
三.鞏固?延伸
(一). 給下列加點的漢字注音或據(jù)拼音寫漢字。
鶴唳云端 童稚 項為之強 土礫
miǎo 小之物 páng 然大物凹者為hè yí 然自樂
(二).填空。
①《童趣》一文中依次寫了 、 、 三件事,全文緊緊圍繞一個“ ”字,揭示了兒童神奇美妙的內心世界。
②“ ”是本文畫龍點睛之語,而這需要通過 和 的心理過程才能實現(xiàn)的。
③童趣》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家,本文選自《________》
(三)閱讀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善,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________,________。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________,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1.照原文內容,把橫線上的內容補充完整。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以叢草為林:(2)凹者為壑:
(3)興正濃:(4)鞭數(shù)十:
3.翻譯句子:
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4.作者把癩蝦蟆說成是“龐然大物”,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5.從選文中舉一例說明作者幼時的童趣。
教后感
第二課時
一、檢查鞏固
1.檢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默寫成語(找學生到黑板上默寫)。
2.找兩位同學背誦課文。
3.注意文章停頓,齊讀課文。
二.指導學習?研討
1.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2.只是“明察”“細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3.分別找三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4.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5.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將“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都已經(jīng)把癩蝦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6.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7.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總結: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fā)我們很多美麗的聯(lián)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fā)明,都是在聯(lián)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fā)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三.鞏固?延伸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字注音。
強( 。∴Γā 。♀ā 。≯郑ā 。
2.用加字法或換字法解釋加點的詞。
①張目_______②項為之強______③素帳______④私擬作________⑤土礫____⑥凹者為壑_____⑦果如鶴唳_______⑧鞭數(shù)十_______
3.指出“以”這個詞在下列語境中的意思。
(1)以叢草為林( 。2)徐噴以煙( )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故時有物處之趣。
(2)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
5.解釋下列成語并造句。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3)龐然大物——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題。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_______,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__________________,心之所向,則或_________,_________;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1.為加點字注音。
怡然稱快:龐然大物: 癩蝦。 項為之強:
2.上文選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為文章的空白處填上原文。
4.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昂首觀之: 怡然自得: 素帳: 方出神: 鞭數(shù)十: 驅之別院:
5.翻譯句子。
(1)又留蚊于素帳中。 (2)以叢草為林。
6.作者回憶了童年哪幾件趣事?
7.作者幼時為什么會“時有物外之趣”?
8.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個富有情趣的句子,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9.請從文中找出幾個成語。
(三)課外延伸
余閑居,案頭瓶花不絕。蕓①曰:“子之插花能備風睛雨露,可謂精妙入神。而畫中有草蟲一法,盍②仿而效之!庇嘣唬骸跋x躑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蕓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過耳!庇嘣唬骸霸囇灾!痹唬骸跋x死色不變,覓螳螂蟬蝶之屬,以針刺死,用細絲扣蟲項系花草間,整其足,或抱梗,或踏葉,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見者無不稱絕。
(選自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注:①蕓:指作者的妻子陳蕓。②盍:何不。③躑躅:徘徊,文中指蟲子不停的跳動。④作俑:比喻倡導做不好的事。
1.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盍仿而效之( ) A. già B. hé C. hè
(2)蟲躑躅不受制( )A.zhí zhú B.zhì zhú C.zhí shǔ(3)恐作俑罪過耳( ) A. yōng B.yòng C. yǒng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詞。
(1)案頭瓶花不絕 (2)覓螳螂蟬蝶之屬
(3)如其法行之 (4)不亦善乎
3.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1)蟲躑躅不受制,焉能仿效?
(2)或抱梗,或踏葉,宛然如生。
4.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本文記敘了作者和妻子裝飾瓶花之事,表現(xiàn)了夫妻之間的伉儷情深和自得其樂的家庭生活。
(2)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作者的妻子向作者介紹畫中的草蟲技法,作者欣然模仿這種方法作畫。
(3)從文中的敘述與描寫中可知作者甘愿過一種從事藝術的自由自在的平淡生活而無意涉足官場。
教后感
七年級語文學案
5.童趣
課型:講讀 課時:2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能讀準節(jié)奏、停頓),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
2.把握文言詞語解釋的最常見方法,理解和積累重點詞語。
學習重點: 體會文章中細致觀察的作用及聯(lián)想和想象的用法.
學習難點: 理解文言詞語, 感悟“物外之趣”。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自學
1.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掌握加點字
藐( ) 項為之強( ) 鶴唳( ) 怡( )然 凹凸( )
為壑( ) 癩( )蝦蟆 土礫( ) 龐( )然 童稚( )
(2)解釋下列成語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風聲鶴唳:
★用楷書把加點的詞語和成語抄寫三遍,要工整、規(guī)范、力求美觀。
2.查閱資料與工具書,了解作者一些知識,寫在下面。
3.認真閱讀下面的文字,知道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xiàn)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 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xiàn)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4.照下面的朗讀示例,大聲朗讀課文三遍以上,要求讀準句子的節(jié)奏、停頓。
① 能/張目對日 ②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③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④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⑤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⑥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5.文言詞語的解釋,最常見的方法是添字組詞法和換用同義詞替代法,如: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昂(抬)首(頭)觀之。請按此方法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項( )為之強 ②作( )青云白鶴觀( )
③果( )如鶴唳云端 ④以叢草為( )林( )
⑤為( )之怡然稱快 ⑥興( )正濃
⑦方( )出神 ⑧驅( )別院
6.在認真完成上面第4、5題的前提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把你不清楚詞義的詞語、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寫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經(jīng)過想象和聯(lián)想,往往會變得美麗而奇特,從而獲得超出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樂趣。你小時候有過這樣的體驗或經(jīng)歷嗎?請用簡潔的話敘述出來,寫在下面。
二.學習?研討
1.導入(由預習.導學導入),簡介作者有關知識(學生答,師做適當補充)。
2.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3.疏通文意
學生借助注釋,復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師可以讓每人講一小節(jié),也可以尊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教師參與到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后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解疑。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 ) ②項為之強( ) ③果如鶴唳云端( ) ④徐噴以煙( )( ) ⑤蹲其身,使與臺齊( ) ⑥以叢草為林( ) ⑦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⑧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 ( ) ⑨興正濃( ) ⑩方出神( )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 ) ②昂首觀之( ) ③使之沖煙而飛鳴( ) ④常蹲其身( )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4.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5.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聯(lián)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內之趣”指什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2)從課文看,發(fā)現(xiàn)或產生“物外之趣”的條件是什么?
(3) 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分自然段背誦
三.鞏固?延伸
(一). 給下列加點的漢字注音或據(jù)拼音寫漢字。
鶴唳云端 童稚 項為之強 土礫
miǎo 小之物 páng 然大物凹者為hè yí 然自樂
(二)填空。
①《童趣》一文中依次寫了 、 、 三件事,全文緊緊圍繞一個“ ”字,揭示了兒童神奇美妙的內心世界。
②“ ”是本文畫龍點睛之語,而這需要通過 和 的心理過程才能實現(xiàn)的。
③童趣》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家,本文選自《________》
(三)閱讀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善,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________,________。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________,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1.照原文內容,把橫線上的內容補充完整。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以叢草為林:(2)凹者為壑:
(3)興正濃:(4)鞭數(shù)十:
3.翻譯句子:
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4.作者把癩蝦蟆說成是“龐然大物”,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5.從選文中舉一例說明作者幼時的童趣。
學后感
第二課時
一、檢查鞏固
1.檢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默寫成語(找學生到黑板上默寫)。
2.找兩位同學背誦課文。
3.注意文章停頓,齊讀課文。
二.學習?研討
1.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2.只是“明察”“細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3.分別找三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4.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5.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將“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都已經(jīng)把癩蝦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6.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統(tǒng)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7.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三.鞏固?延伸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字注音。
強( 。∴Γā 。♀ā 。≯郑ā 。
2.用加字法或換字法解釋加點的詞。
①張目_______②項為之強______③素帳______④私擬作________⑤土礫____⑥凹者為壑_____⑦果如鶴唳_______⑧鞭數(shù)十_______
3.指出“以”這個詞在下列語境中的意思。
(1)以叢草為林( )(2)徐噴以煙( 。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故時有物處之趣。
(2)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
5.解釋下列成語并造句。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3)龐然大物——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題。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_______,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__________________,心之所向,則或_________,_________;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1.為加點字注音。
怡然稱快:龐然大物: 癩蝦。 項為之強:
2.上文選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為文章的空白處填上原文。
4.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昂首觀之: 怡然自得: 素帳: 方出神: 鞭數(shù)十: 驅之別院:
5.翻譯句子。
(1)又留蚊于素帳中。 (2)以叢草為林。
6.作者回憶了童年哪幾件趣事?
7.作者幼時為什么會“時有物外之趣”?
8.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個富有情趣的句子,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9.請從文中找出幾個成語。
(三)課外延伸
余閑居,案頭瓶花不絕。蕓①曰:“子之插花能備風睛雨露,可謂精妙入神。而畫中有草蟲一法,盍②仿而效之!庇嘣唬骸跋x躑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蕓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過耳!庇嘣唬骸霸囇灾!痹唬骸跋x死色不變,覓螳螂蟬蝶之屬,以針刺死,用細絲扣蟲項系花草間,整其足,或抱梗,或踏葉,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見者無不稱絕。(選自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注:①蕓:指作者的妻子陳蕓。②盍:何不。③躑躅:徘徊,文中指蟲子不停的跳動。④作俑:比喻倡導做不好的事。
1.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盍仿而效之( ) A. già B. hé C. hè
(2)蟲躑躅不受制( )A.zhí zhú B.zhì zhú C.zhí shǔ
(3)恐作俑罪過耳( ) A. yōng B.yòng C. yǒng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詞。
(1)案頭瓶花不絕 (2)覓螳螂蟬蝶之屬
(3)如其法行之 (4)不亦善乎
3.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1)蟲躑躅不受制,焉能仿效?
(2)或抱梗,或踏葉,宛然如生。
4.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本文記敘了作者和妻子裝飾瓶花之事,表現(xiàn)了夫妻之間的伉儷情深和自得其樂的家庭生活。( )
(2)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作者的妻子向作者介紹畫中的草蟲技法,作者欣然模仿這種方法作畫。( )
(3)從文中的敘述與描寫中可知作者甘愿過一種從事藝術的自由自在的平淡生活而無意涉足官場。( )
學后感
第5課《童趣》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一. 1. (1) miǎo jiāng lì yí āo tū hè lài lì páng zhì(2)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xiàn)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風聲鶴唳:形容人在非?只诺臅r候,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疑神疑鬼。2.(略) ★4. ① 能/張目對日 ②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③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④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⑤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⑥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5.6.7.(略)二. 3. ★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解疑。 (1)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經(jīng)常)②項為之強(“強”通“僵”)③果如鶴唳云端(果真)④徐噴以煙(慢慢地)(用)⑤蹲其身,使與臺齊(使之與)⑥以叢草為林(把)⑦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原來是)⑧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趕、驅逐)⑨興正濃(興趣)⑩方出神(正)(2)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③使之沖煙而飛鳴(代蚊子)④常蹲其身(代自己)⑤觀之正濃(代二蟲)⑥驅之別院(代蝦蟆)4. (略)5.(1)內之趣——細察其紋理;物外之趣——作者根據(jù)眼前自然景色,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超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樂趣。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產生。(2)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力強)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細致)。(3) “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xiàn)了兒時的天真之情。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三.(一)(二)(略)(三) 1.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拔山倒樹而來 2. (1) 以:把 (2)壑:壕溝 (3)興:興致 (4)鞭:鞭打 3.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子都被它吞下去了。 4.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作者將癩蝦蟆說成是“龐然大物”,說明觀察入神、細致,從而產生超然物外的樂趣,另外,此“龐然大物”也是相對于“二蟲斗草間”之“二蟲”而言。 5.此題答案不惟一,可從觀察飛蚊、觀察花臺草木、觀蟲斗、驅蝦蟆等事情中任選一例分析。
第二課時一、(略)二.1.“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獲。2.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 觀蚊成鶴:夏蚊成雷——群鶴舞于空中——怡然稱快;神游山林:草叢、蟲蟻、土礫——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鞭逐蝦。喊]蝦蟆——龐然大物——大快人心。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到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4. 捉蛤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5.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6.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答案不求統(tǒng)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7. (略)三.(一)1.略2.①睜開②僵硬③白色④比⑤碎石⑥山谷⑦鳴叫⑧用鞭打3.(1)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yi/78548.html
相關閱讀:
上一篇: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下一篇:
《凡爾賽宮》導學案
相關主題
相關推薦
推薦閱讀
《風箏》教學設計
【目標】1、知識與能力: 整體感知課文,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
《郭沫若詩兩首》教學設計
《郭沫若詩兩首》設計 教材分析: 《郭沫若詩兩首》選的是《天上的街市》和《靜夜》,它們……
第10課《最后一片葉子》教案
第10課《最后一片葉子》教案 目標: (一)細讀課文,感悟小說內涵——歌頌的不僅僅是生命……
《綠色蟈蟈》教學設計
M 《綠色蟈蟈》設計 【目標】1、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 2、能體味文中的美詞……
荷葉母親
教 案 首 頁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學段 七年級 學科 語 節(jié) 五單元閱讀24 題名 荷葉 母親 時 1 ……
相關閱讀
第24課《真正的英雄》導學案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
詩兩首教案
第10課《最后一片葉子》教案
第23課《死海不死》教案
2012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作文復習指導
第9課《紀念白求恩》教案
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學案(語文版)
音樂巨人貝多芬
紫藤蘿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