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高中學習方法
高中語文
高中英語
高中數學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學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高中歷史
高中地理
高中教案
高中試題
高一學習方法
高一語文
高一數學
高一英語
高一物理
高一化學
高一生物
高一政治
高一歷史
高一地理
高一學習
高二學習方法
高二語文
高二數學
高二英語
高二物理
高二化學
高二生物
高二政治
高二歷史
高二地理
高二學習
高三學習方法
高三語文
高三數學
高三英語
高三物理
高三化學
高三生物
高三政治
高三歷史
高三地理
高三學習
逍遙右腦記憶
>
教案設計
>
地理
>
高一
>
地球的結構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一、課程標準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1)標準解讀
本條“標準”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巖石圈是介于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巖石部分。
本條“標準”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huán)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么是自然環(huán)境”。“標準”以“宇宙環(huán)境—地球—自然環(huán)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huán)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huán)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huán)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為強調人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單分出一個“智慧圈”,這樣就共有五大圈層。
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huán)境是由巖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fā),并且本條“標準”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于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
在自然環(huán)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chuàng)造了人文環(huán)境(也有稱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共同組成地理環(huán)境。可見,地理環(huán)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huán)境是一致的。
(2)重點
? 地球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3)目標
? 能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層的主要特點。
? 能借助地震波傳播速度和距離地表深度的關系圖,說出劃分地球內部三個圈層的主要依據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說明界面附近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特征。
? 學會繪制簡單的地球圈層示意圖。
? 通過分析地球的圈層結構特征,科學地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組成,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念。
(4)教學方法
? 比較分析法、讀圖分析法
二、知識結構
三、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前面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環(huán)境和地球的運動特征,接下來我們將學習地球的圈層結構和物質組成,熟悉我們人類生成和發(fā)展的地理環(huán)境。這節(jié)課我們先一起學習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板書)
1、劃分依據: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
【閱讀、分析】《認識地球內部結構》
①什么是地震波?
②地震波可分為哪兩種?各有什么特征?
【總結】當地震發(fā)生時,地下的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強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根據地震波傳播的特征,可將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速度較慢。
2、劃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讀圖、分析】引導學生讀課本圖1-20 地震波傳播速度和距離地表深度的關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這個兩個界面附近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
【總結】莫霍面距離地表約33千米(大陸部分),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2900千米,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層: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讀書、分析】引導學生看書,分析、歸納各圈層的主要特征。
地殼 ①厚度: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殼厚度的變化規(guī)律是:大陸地殼較厚,平均厚度約33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
②組成:地殼由90多種化學元素組成,含量較多的8種元素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其質量總數占地殼總質量的98.04%,其中氧幾乎占1/2,硅占1/4強。硅酸鹽類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③結構:上層為硅鋁層,相對密度較小,分布不連續(xù),在大洋底部罕見甚至缺失;下層為硅鎂層,相對密度較大,分布是連續(xù)的。
地幔 ①結構: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體特征,主要由含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
巖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③軟流層:位于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
地核 ①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tài)下的鐵和鎳組成。
②結構:外核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內核呈固態(tài)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板書)
通常把地殼表層以外的由大氣、水體和生物組成的自然界分為三個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統稱為地球的外部圈層。
【讀書、分析】引導學生看書,分析、歸納各圈層的主要特征。
1、大氣圈 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2、水 圈 由液態(tài)水、固態(tài)水和氣態(tài)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狀態(tài)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其中陸地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
3、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生物廣泛分布于地殼、大氣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活動】繪制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并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進一步認識地球的圈層結構。
四、板書提綱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1、劃分依據
2、劃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大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1、大氣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yi/73874.html
相關閱讀:
2.2 地球表面形態(tài) 第1課時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學案(湘教版必
上一篇:
高一地理交通與通信發(fā)展帶來的變化
下一篇:
4.3 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內涵 學案(湘教版必修2)
相關主題
2.2 地球表面形態(tài) 第1課時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學案(湘教版必
高一地理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第二節(jié)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第三節(jié) 地球的運動教案
地球表面形態(tài)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章末總結 學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一節(jié) 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
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
1-4地球的圈層結構
高一地理地球的運動(第3課時)
相關推薦
推薦閱讀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
本章規(guī)劃 人們的衣、食、住以及各種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間進行的。自然資源分布和區(qū)……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人口的數量變化》設計 一、目標 1.理解人口數量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的變化趨勢,并能……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本章規(guī)劃 大氣圈作為地理圈層之一對于人類生存的意義重大。地球大氣圈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市中心和郊區(qū)
本節(jié)所研究的問題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教材提供了兩段資料供學生討論,在時可在課前布置學……
以畜牧業(yè)為主的農業(yè)地域類型
從容說課 本節(jié)內容是在第二節(jié)“以種植業(yè)為主的農業(yè)地域類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世界另一……
相關閱讀
城市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城市發(fā)展與城市化
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
2.2 氣壓帶和風帶 第2課時 季風環(huán)流與氣
高一地理學用地理統計圖
水的運動教學學案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以種植業(yè)為主的農業(yè)地域類型
4.2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學案(湘教版必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