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圓章末測試(一)
總分120分120分鐘 一.選擇題(共8小題,每題3分)1.如圖,在⊙O中,OD⊥BC,∠BOD=60°,則∠CAD的度數等于( 。 A.15° B.20° C.25° D.30°
2.從下列直角三角板與圓弧的位置關系中,可判斷圓弧為半圓的是( 。A. B. C. D.
3.兩圓的半徑分別為2cm,3cm,圓心距為2cm,則這兩個圓的位置關系是( 。A.外切 B.相交 C.內切 D.內含
4.如圖,當半徑分別是5和r的兩圓⊙O1和⊙O2外切時,它們的圓心距O1O2=8,則⊙O2的半徑r為( 。 A.12 B.8 C.5 D.3
5.圓錐體的底面半徑為2,側面積為8π,則其側面展開圖的圓心角為( )A.90° B.120° C.150° D.180°
6.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為4cm,母線長為5cm,則這個圓錐的側面積是( 。A.20πcm2 B.20cm2 C.40πcm2 D.40cm2
7.如圖,⊙O的外切正六邊形ABCDEF的邊長為2,則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為( ) A. B. C. D.
8.如圖,某同學用一扇形紙板為一個玩偶制作一個圓錐形帽子,已知扇形半徑OA=13cm,扇形的弧長為10πcm,那么這個圓錐形帽子的高是( 。ヽm.(不考慮接縫) A.5 B.12 C.13 D.14二.填空題(共6小題,每題3分)9.如圖,沿一條母線將圓錐側面剪開并展平,得到一個扇形,若圓錐的底面圓的半徑r=2cm,扇形的圓心角θ=120°,則該圓錐的母線長l為 _________ cm.
10.如圖,在一張正方形紙片上剪下一個半徑為r的圓形和一個半徑為R的扇形,使之恰好圍成圖中所示的圓錐,則R與r之間的關系是 _________。
11.已知⊙O1與⊙2外切,圓心距為7cm,若⊙O1的半徑為4cm,則⊙O2的半徑是 _________ cm.
12.如圖,⊙A與⊙B外切于⊙O的圓心O,⊙O的半徑為1,則陰影部分的面積是 _________。
13.如圖,已知A、B、C三點都在⊙O上,∠AOB=60°,∠ACB= _________。
14.如圖,△ABC是⊙O的內接三角形,如果∠AOC=100°,那么∠B= _________ 度. 三.解答題(共10小題)15.(6分)如圖,在半徑為5cm的⊙O中,直徑AB與弦CD相交于點P,∠CAB=50°,∠APD=80°.(1)求∠ABD的大。(2)求弦BD的長.
16(6分).如圖,已知⊙O的直徑AB與弦CD相交于點E,AB⊥CD,⊙O的切線BF與弦AD的延長線相交于點F.(1)求證:CD∥BF;(2)若⊙O的半徑為5,cos∠BCD=0.8,求線段AD與BF的長.
17.(6分)如圖,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以點C (2, )為圓心,以2為半徑的圓與x軸交于A,B兩點.(1)求A,B兩點的坐標;(2)若二次函數y=x2+bx+c的圖象經過點A,B,試確定此二次函數的解析式.
18.(8分)如圖,AB是⊙O的直徑,弦CD交AB于點E,OF⊥AC于點F,(1)請?zhí)剿鱋F和BC的關系并說明理由;(2)若∠D=30°,BC=1時,求圓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結果保留π)
19(8分).如圖,CD為⊙O的直徑,CD⊥AB,垂足為點F,AO⊥BC,垂足為點E,AO=1.(1)求∠C的大。(2)求陰影部分的面積.
20.(8分)已知:AB是⊙O的直徑,直線CP切⊙O于點C,過點B作BD⊥CP于D.(1)求證:△ACB∽△CDB;( 2)若⊙O的半徑為1,∠BCP=30°,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21.(8分)如圖,以△ABC的一邊AB為直徑作⊙O,⊙O與BC邊的交點恰好為BC的中點D,過點D作⊙O的切線交AC于點E.(1)求證:DE⊥AC;(2)若AB=3DE,求tan∠ACB的值.
22(8分).如圖,在Rt△ABC中,∠ACB=90°,以AC為直徑作⊙O交AB于點D點,連接CD.(1)求證:∠A=∠BCD;(2)若M為線段BC上一點,試問當點M在什么位置時 ,直線DM與⊙O相切?并說明理由.
23(10分).如圖,AB是⊙O的弦,OP⊥OA交AB于點P,過點B的直線交OP的延長線于點C,且CP=CB.(1)求證:BC是⊙O的切線;(2)若⊙O的半徑為 ,OP=1,求BC的長.
24.(10分)如圖,已知AB是⊙O的直徑,弦CD⊥AB,垂足為E,∠AOC=60°,OC=2.(1)求OE和CD的長;(2)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第二十七章圓章末測試(一)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8小題)1.如圖,在⊙O中,OD⊥BC,∠BOD=60°,則∠CAD的度數等于( 。 A. 15° B.20° C.25° D. 30°
考點: 圓周角定理;垂徑定理.專題: 計算題.分析: 由在⊙O中,OD⊥BC,根據垂徑定理的即可求得: = ,然后利用圓周角定理求解即可求得答案.解答: 解:∵在⊙O中,OD⊥BC,∴ = ,∴∠CAD= ∠BOD= ×60°=30°.故選:D.點評: 此題考查了圓周角定理以及垂徑定理.此題難度不大,注意掌握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考點: 圓周角定理.分析: 根據圓周角定理(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求解, 即可求得答案.解答: 解:∵直徑所對的圓周角等于直角,∴從下列直角三角板與圓弧的位置關系中,可判斷圓弧為半圓的是B.故選:B.點評: 此題考查了圓周角定理.此題比較簡單,注意掌握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3.兩圓的半徑分別為2cm,3cm,圓心距為2cm,則這兩個圓的位置關系是( 。A. 外切 B.相交 C.內切 D. 內含
考點: 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分析: 由兩個圓的半徑分別是3cm和2cm,圓心距為2cm,根據兩圓位置關系與圓心距d,兩圓半徑R,r的數量關系間的聯(lián)系即可得出兩圓位置關系.解答: 解:∵兩個圓的半徑分別是3cm和2cm,圓心距為2cm,又∵3+2=5,3?2=1,1<2<5,∴這兩個圓的位置關系是相交.故選:B.點評: 此題考查了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注意掌握兩圓位置關系與圓心距d,兩圓半徑R,r的數量關系間的聯(lián)系是解此題的關鍵.
4.如圖,當半徑分別是5和r的兩圓⊙O1和⊙O2外切時,它們的圓心距O1O2=8,則⊙O2的半徑r為( 。 A. 12 B.8 C.5 D. 3
考點: 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分析: 根據兩圓外切時,圓心距=兩圓半徑的和求解.解答: 解:根據兩圓外切,圓心距等于兩圓半徑之和,得該圓的半徑是8?5=3.故選:D.點評: 本題考查了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注意:兩圓外切,圓心距等于兩圓半徑之和.
5.圓錐體的底面半徑為2,側面積為8π,則其側面展開圖的圓心角為( )A. 90° B.120° C.150° D. 180°
考點: 圓錐的計算.專題: 計算題.分析: 設圓錐的側面展開圖的圓心角為n°,母線長為R,先根據錐的側面展開圖為一扇形,這個扇形的弧長等于圓錐底面的周長,扇形的半徑等于圓錐的母線長和扇形的面積公式得到 •2π•2•R=8π,解得R=4,然后根據弧長公式得到 =2•2π,再解關于n的方程即可.解答: 解:設圓錐的側面展開圖的圓心角為n°,母線長為R,根據題意得 •2π•2•R=8π,解得R=4,所以 =2•2π,解得n=180,即圓錐的側面展開圖的圓心角為180°.故選:D.點評: 本題考查了圓錐的計算:錐的側面展開圖為一扇形,這個扇形的弧長等于圓錐底面的周長,扇形的半徑等于圓錐的母線長.
6.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為4cm,母線長為5cm,則這個圓錐的側面積是( 。A. 20πcm2 B.20cm2 C.40πcm2 D. 40cm2
考點: 圓錐的計算.專題: 計算題.分析: 圓錐的側面積=底面周長×母線長÷2,把相應數值代入即可求解.解答: 解:圓錐的側面積=2π×4×5÷2=20π.故選:A.點評: 本題考查了圓錐的計算,解題的關鍵是弄清圓錐的側面積的計算方法,特別是圓錐的底面周長等于圓錐的側面扇形的弧長.
考點: 正多邊形和圓.專題: 壓軸 題.分析: 由于六邊形ABCDEF是正六邊形,所以∠AOB=60°,故△OAB是等邊三角形,OA=OB=AB=2,設點G為AB與⊙O的切點,連接OG,則OG⊥AB,OG=OA•sin60°,再根據S陰影=S△OAB?S扇形OMN,進而可得出結論.解答: 解:∵六邊形ABCDEF是正六邊形,∴∠AOB=60°,∴△OAB是等邊三角形,OA=OB=AB=2,設點G為AB與⊙O的切點,連接OG,則OG⊥AB,∴OG=OA•sin60°=2× = ,∴S陰影=S△OAB?S扇形OMN= ×2× ? = ?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正多邊形和圓,根據正六邊形的性質求出△OAB是等邊三角形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8.如圖,某同學用一扇形紙板為一個玩偶制作一個圓錐形帽子,已知扇形半徑OA=13cm,扇形的弧長為10πcm,那么這個圓錐形帽子的高是( 。ヽm.(不考慮接縫) A. 5 B.12 C.13 D. 14
考點: 圓錐的計算.專題: 幾何圖形問題.分析: 首先求得圓錐的底面半徑,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得圓錐的高即可.解答: 解:先求底面圓的半徑,即2πr=10π,r=5cm,∵扇形的半徑13cm,∴圓錐的高= =12cm.故選:B.點評: 此題主要考查圓錐的側面展開圖和勾股定理的應用,牢記有關公式是解答本題的關鍵,難度不大.
二.填空題(共6小題)9.如圖,沿一條母線將圓錐側面剪開并展平,得到一個扇形,若圓錐的底面圓的半徑r=2cm,扇形的圓心角θ=120°,則該圓錐的母線長l為 6 cm.
考點: 圓錐的計算.分析: 易得圓錐的底面周長,也就是側面展開圖的弧長,進而利用弧長公式即可求得圓錐的母線長.解答: 解:圓錐的底面周長=2π×2=4πcm,設圓錐的母線長為R,則: =4π,解得R=6.故答案為:6.點評: 本題考查了圓錐的計算,用到的知識點為:圓錐的側面展開圖的弧長等于底面周長;弧長公式為: .
10.如圖,在一張正方形紙片上剪下一個半徑為r的圓形和一個半徑為R的扇形,使之恰好圍成圖中所示的圓錐,則R與r之間的關系是 R=4r。
考點: 圓錐的計算.專題: 幾何圖形問題.分析: 利用圓錐的底面周長等于側面展開圖的扇形弧長,根據弧長公式計算.解答: 解:扇形的弧長是: = ,圓的半徑為r,則底面圓的周長是2πr,圓錐的底面周長等于側面展開圖的扇形弧長則得到: =2πr,∴ =2r,即:R=4r,r與R之間的關系是R=4r.故答案為:R=4r.點評: 本題綜合考查有關扇形和圓錐的相關計算.解題思路:解決此類問題時要緊緊抓住兩者之間的兩個對應關系:(1)圓錐的母線長等于側面展開圖的扇形半徑;(2)圓錐的底面周長等于側面展開圖的扇形弧長.正確對這兩個關系的記憶是解題的關鍵.
11.已知⊙O1與⊙2外切,圓心距為7cm,若⊙O1的半徑為4cm,則⊙O2的半徑是 3 cm.
考點: 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分析: 根據兩圓外切時,圓心距=兩圓半徑的和求解.解答: 解:根據兩圓外切,圓心距等于兩圓半徑之和,得該圓的半徑是7?4=3cm.故答案為:3.點評: 本題考查了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注意:兩圓外切,圓心距等于兩圓半徑之和.
12.如圖,⊙A與⊙B外切于⊙O的圓心O,⊙O的半徑為1,則陰影部分的面積是 ? 。
考點: 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扇形面積的計算.專題: 壓軸題.分析: 陰影部分的面積等于⊙O的面積減去4個弓形ODF的面積即可.解答: 解:如圖,連接DF、DB、FB、OB,∵⊙O的半徑為1,∴OB=BD=BF=1,∴DF= ,∴S弓形ODF=S扇形BDF?S△BDF= ? × × = ? ,∴S陰影部分=S⊙O?4S弓形ODF=π?4×( ? )= ? .故答案為: . 點評: 本題考查了圓與圓的位置關系,解題的關鍵是明確不規(guī)則的陰影部分的面積如何轉化為規(guī)則的幾何圖形的面積.
13.如圖,已知A、B、C三點都在⊙O上,∠AOB=60°,∠ACB= 30°。
考點: 圓周角定理.分析: 由∠ACB是⊙O的圓周角,∠AOB是圓心角,且∠AOB=60°,根據圓周角定理,即可求得圓周角∠ACB的度數.解答: 解:如圖,∵∠AOB=60°,∴∠ACB= ∠AOB=30°.故答案是:30°.點評: 此題考查了圓周角定理.此題比較簡單,注意掌握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14.如圖,△ABC是⊙O的內接三角形, 如果∠AOC=100°,那么∠B= 50 度.
考點: 圓周角定理.專題: 計算題.分析: 直接根據圓周角定理求解.解答: 解:∠B= ∠AOC= ×100°=50°.故答案為 :50.點評: 本題考查了圓周角定理:在同圓或等圓中,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都等于這條弧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
三.解答題(共10小題)15.如圖,在半徑為5cm的⊙O中,直徑AB與弦CD相交于點P,∠CAB=50°,∠APD=80°.(1)求∠ABD的大。(2)求弦BD的長.
考點: 圓周角定理;垂徑定理.分析: (1)先根據三角形外角的性質求出∠C的度數,由圓周角定理即可得出結論;(2)過點O作O E⊥BD于點E,由垂徑定理可知BD=2BE,再根據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可求出BE的長,進而得出結論.解答: 解:(1)∵∠APD是△APC的外角,∠CAB=50°,∠APD=80°,∴∠C=80°?50°=30°,∴∠ABD=∠C=30°;
(2)過點O作OE⊥BD于點E,則BD=2BE,∵∠ABD=30°,OB=5cm,∴BE=OB•cos30°=5× = cm,∴BD=2BE=5 cm.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圓周角定理,熟知在同圓或等圓中,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16.如圖,已知⊙O的直徑AB與弦CD相交于點E,AB⊥CD,⊙O的切線BF與弦AD的延長線相交于點F.(1)求證:CD∥BF;(2)若⊙O的半徑為5,cos∠BCD=0.8,求線段AD與BF的長.
考點: 圓周角定理;解直角三角形.分析: (1)由BF是圓O的切線,AB是圓O的直徑,可得BF⊥AB,又由AB⊥CD,即可證得CD∥BF;(2)由圓周角定理可證得∠BAD=∠BCD,然后利用三角函數的性質求得答案.解答: (1)證明:∵BF是圓O的切線,AB是圓O的直徑,∴BF⊥AB.∵CD⊥AB,∴CD∥BF;
(2)解:∵AB是圓O的直徑,∴∠ADB=90°,∵∠BAD=∠BCD,∴cos∠BAD=cos∠BCD=0.8,在Rt△ABD中,AB=10,cos∠BAD= ,∴AD=AB•cos∠BAD=10×0.8=8,在Rt△ABF中,AB=10,cos∠BAF= ,∴ , .點評: 此題考查了圓周角定理、切線的性質以及三角函數等知識.此題難度適中,注意掌握數 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17.如圖,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以點C(2, )為圓心,以2為半徑的圓與x軸交于A,B兩點.(1)求A,B兩點的坐標;(2)若二次函數y=x2+bx+c的圖象經過點A,B,試確定此二次函數的解析式.
考點: 垂徑定理;待定系數法求二次函數解析式;勾股定理.專題: 計算題.分析: (1)連接AC,過點C作CM⊥x軸于點M,根據垂徑定理得MA=MB;由C點坐標得到OM=2,CM= ,再根據勾股定理可計算出AM,可計算出OA、OB,然后寫出A,B兩點的坐標;(2)利用待定系數法求二次函數的解析式.解答: 解:(1)過點C作CM⊥x軸于點M,則MA=MB,連結AC,如圖∵點C的坐標為(2, ),∴OM=2,CM= ,在Rt△ACM中,CA=2,∴AM= =1,∴OA=OM?AM=1,OB=OM+BM=3,∴A點坐標為(1,0),B點坐標為(3,0);
(2)將A(1,0),B(3,0)代入y=x2+bx+c得 ,解得 .所以二次函數的解析式為y=x2?4x+3. 點評: 本題考查了垂徑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徑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對的。 也考查了勾股定理和待定系數法求二次函數的解析式.
18.如圖,AB是⊙O的直徑,弦CD交AB于點E,OF⊥AC于點F,(1)請?zhí)剿鱋F和BC的關系并說明理由;(2)若∠D=30°,BC=1時,求圓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結果保留π)
考點: 垂徑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圓周角定理;扇形面積的計算.分析: (1)先根據垂徑定理得出AF=CF,再根據AO=BO得出OF是△ABC的中位線,由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即可得出結論;(2)連接OC,由(1)知OF= ,再根據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得出AB及AC的長,根據扇形的面積公式求出扇形AOC的度數,根據S陰影=S扇形AOC?S△AOC即可得出結論.解答: 解:(1)OF∥BC,OF= BC.理由:由垂徑定理得AF=CF.∵AO=BO,∴OF是△ABC的中位線.∴OF∥BC,OF= BC.
(2)連接OC.由(1)知OF= .∵AB是⊙O的直徑,∴∠ACB=90°.∵∠D=30°,∴∠A=30°.∴AB=2BC=2.∴AC= .∴S△AOC= ×AC×OF= .∵∠AOC=120°,OA=1,∴S扇形AOC= = .∴S陰影=S扇形AOC?S△AOC= ? .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垂徑定理,根據題意作出輔助線,構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19.如圖,CD為⊙O的直徑,CD⊥AB,垂足為點F,AO⊥BC,垂足為點E,AO=1.(1)求∠C的大;(2)求陰影部分的面積.
考點: 垂徑定理;圓心角、弧、弦的關系;扇形面積的計算.分析: (1)根據垂徑定理可得 = ,∠C= ∠AOD,然后在Rt△COE中可求出∠C的度數.(2)連接OB,根據(1)可求出∠AOB=120°,在Rt△AOF中,求出AF,OF,然后根據S陰影=S扇形OAB?S△OAB,即可得出答案.解答: 解:(1)∵CD是圓O的直徑,CD⊥AB,∴ = ,∴∠C= ∠AOD,∵∠AOD=∠COE,∴∠C= ∠COE,∵AO⊥BC,∴∠C=30°.
(2)連接OB,由(1)知,∠C=30°,∴∠AOD=60°,∴∠AOB=120°,在Rt△AOF中,AO=1,∠AOF=60°,∴AF= ,OF= ,∴AB= ,∴S陰影=S扇形OADB?S△OAB= ? × × = π? . 點評: 本題考查了垂徑定理及扇形的面積計算,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出∠C、∠AOB的度數,難度一般.
20.已知:AB是⊙O的直徑,直線CP切⊙O于點C,過點B作BD⊥CP于D.(1)求證:△ACB∽△CDB;(2)若⊙O的半徑為1,∠BCP=30°,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考點: 切線的性質;扇形面積的計算;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專題: 幾何綜合題.分析: (1)由CP是⊙O的切線,得出∠BCD=∠BAC,AB是直徑,得出∠ACB=90°,所以∠ACB=∠CDB=90°,得出結論△ACB∽△CDB;(2)求出△OCB是正三角形,陰影部分的面積=S扇形OCB?S△OCB= π? .解答: (1)證明:如圖,連接OC, ∵直線CP是⊙O的切線,∴∠BCD+∠OCB=90°,∵AB是直徑,∴∠ACB=90°,∴∠ACO+∠OCB=90°∴∠BCD=∠ACO,又∵∠BAC=∠ACO,∴∠BCD=∠BAC,又∵BD⊥CP∴∠CDB=90°,∴∠ACB=∠CDB=90°∴△ACB∽△CDB;(2)解:如圖,連接OC, ∵直線CP是⊙O的切線,∠BCP=30°,∴∠COB=2∠BCP=60°,∴△OCB是正三角形,∵⊙O的半徑為1,∴S△OCB= ,S扇形OCB= = π,故陰影部分的面積=S扇形OCB?S△OCB= π?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切線的性質及扇形面積,三角形的面積,解題的關鍵是利用弦切角找角的關系.
21.如圖,以△ABC的一邊AB為直徑作⊙O,⊙O與BC邊的交點恰好為BC的中點D,過點D作⊙O的切線交AC于點E.(1)求證:DE⊥AC;(2)若AB=3DE,求tan∠ACB的值.
考點: 切線的性質.專題: 幾何綜合題.分析: (1)連接OD,可以證得DE⊥OD,然后證明OD∥AC即可證明DE⊥AC;(2)利用△DAE∽△CDE,求出DE與CE的比值即可.解答: (1)證明:連接OD,∵D是BC的中點,OA=OB,∴OD是△ABC的中位線,∴OD∥AC,∵DE是⊙O的切線,∴OD⊥DE,∴DE⊥AC;
(2)解:連接AD,∵AB是⊙O的直徑,∴∠ADB=90°,∵DE⊥AC,∴∠ADC=∠DEC=∠AED=90°,∴∠ADE=∠DCE在△ADE和△CDE中, ∴△CDE∽△DAE,∴ ,設tan∠ACB=x,CE=a,則DE=ax,AC=3ax,AE=3ax?a,∴ ,整理得:x2?3x+1=0,解得:x= ,∴tan∠ACB= 或 .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切線的性質的綜合應用,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利用三角形相似求出線段DE與CE的比值.
22.如圖,在Rt△ABC中,∠ACB=90°,以AC為直徑作⊙O交AB于點D點,連接CD.(1)求證:∠A=∠BCD;(2)若M為線段BC上一點,試問當點M在什么位置時,直線DM與⊙O相切?并說明理由.
考點: 切線的判定.專題: 幾何綜合題.分析: (1)根據圓周角定理可得∠ADC =90°,再根據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可得∠A+∠DCA=90°,再由∠DCB+∠ACD=90°,可得∠DCB =∠A;(2)當MC=MD時,直線DM與⊙O相切,連接DO,根據等等邊對等角可得∠1=∠2,∠4=∠3,再根據∠ACB=90°可得∠1+∠3=90°,進而證得直線DM與⊙O相切.解答: (1)證明:∵AC為直徑,∴∠ADC=90°,∴∠A+∠DCA=90°,∵∠ACB=90°,∴∠DCB+∠ACD=90°,∴∠DCB=∠A;
(2)當MC=MD(或點M是BC的中點)時,直線DM與⊙O相切;解:連接DO,∵DO=CO,∴∠1=∠2,∵DM=CM,∴∠4=∠3,∵∠2+∠4=90°,∴∠1+∠3=90°,∴直線DM與⊙O相切,故當MC=MD(或點M是BC的中點 )時,直線DM與⊙O相切. 點評: 此題主要考查了切線的判定,以及圓周角定理,關鍵是掌握切線的判定定理:經過半徑的外端且垂直于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23如圖,AB是⊙O的弦,OP⊥OA交AB于點P,過點B的直線交OP的延長線于點C,且CP=CB.(1)求證:BC是⊙O的切線;(2)若⊙O的半徑為 ,OP=1,求BC的長.
考點: 切線的判定.專題: 幾何圖形問題.分析: (1)由垂直定義得∠A+∠APO=90°,根據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由CP=CB得∠CBP=∠CPB,根據對頂角相等得∠CPB=∠APO,所以∠APO=∠CBP,而∠A=∠OBA,所以∠OBC=∠CBP+∠OBA=∠APO+∠A=90°,然后根據切線的判定定理得到BC是⊙O的切線;(2)設BC=x,則PC=x,在Rt△OBC中,根據勾股定理得到( )2+x2=(x+1)2,然后解方程 即可.解答: (1)證明 :連接OB,如圖,∵OP⊥OA,∴∠AOP=90°,∴∠A+∠APO=90°,∵CP=CB,∴∠CBP=∠CPB,而∠CPB=∠APO,∴∠APO=∠CBP,∵OA=OB,∴∠A=∠OBA,∴∠OBC=∠CBP+∠OBA=∠APO+∠A=90°,∴OB⊥BC,∴BC是⊙O的切線;
(2)解:設BC=x,則PC=x,在Rt△OBC中,OB= ,OC=CP+OP=x+1,∵OB2+BC2=OC2,∴( )2+x2=(x+1)2,解得x=2,即BC的長為2. 點評: 本題考查了切線的判定定理:經過半徑的外端且垂直于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也考查了勾股定理.
24.如圖,已知AB是⊙O的直徑,弦CD⊥AB,垂足為E,∠AOC=60°,OC=2.(1)求OE和CD的長;(2)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考點: 扇形面積的計算;垂徑定理.分析: (1)在△OCE中,利用三角函數即可求得CE,OE的長,再根據垂徑定理即可求得CD的長;(2)根據半圓的面積減去△ABC的面積,即可求解.解答: 解:(1)在△OCE中,∵∠CEO=90°,∠EOC=60°,OC=2,∴OE= OC=1,∴CE= OC= ,∵OA⊥CD,∴CE=DE,∴CD= ;
(2)∵S△ABC= AB•EC= ×4× =2 ,∴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垂徑定理以及三角函數,一些不規(guī)則的圖形的面積可以轉化為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的和或差求解.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