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fèi)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shù)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xùn)練
|
網(wǎng)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dǎo)圖
學(xué)習(xí)方法
學(xué)習(xí)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xùn)練
記憶術(shù)
|
最強(qiáng)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xué)習(xí)方法
高中學(xué)習(xí)方法
|
高考
|
小學(xué)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xué)習(xí)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shè)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xué)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xùn)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初中學(xué)習(xí)方法
初中語文
初中英語
初中數(shù)學(xué)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學(xué)
初中生物
初中政治
初中歷史
初中地理
中考學(xué)習(xí)網(wǎng)
初一學(xué)習(xí)方法
初一語文
初一數(shù)學(xué)
初一英語
初一生物
初一政治
初一歷史
初一地理
初二物理
初一學(xué)習(xí)
初中教案
初二學(xué)習(xí)方法
初二語文
初二數(shù)學(xué)
初二英語
初二生物
初二政治
初二歷史
初二地理
初三物理
初二學(xué)習(xí)
初中試題
初三學(xué)習(xí)方法
初三語文
初三數(shù)學(xué)
初三英語
初三生物
初三政治
初三歷史
初三地理
初三化學(xué)
初三學(xué)習(xí)
初中作文
逍遙右腦記憶
>
試題中心
>
語文
>
九年級
>
2013年中考語文文言文比較閱讀試題(附答案)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九年級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一.【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選自《禮記?禮運(yùn)》)
【乙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1.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 選賢與(“與”通“舉”,選拔)能 (2)貨惡(憎惡)其棄于地也
(3) 故(所以)外戶而不閉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
3.[甲] 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與[乙]文中描繪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兩文都表現(xiàn)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點撥:對比閱讀找共同點!按笸鐣迸c“世外桃源”在當(dāng)時社會條件下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種理想的社會。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題。(13分)
《論語》十則(節(jié)選)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保ā稙檎罚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br>孫權(quán)勸學(xué)
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dāng)涂掌事,不可不學(xué)!”蒙辭以軍中多務(wù)。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dāng)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wù),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xué)。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溫故而知新 新:新的理解和
B.學(xué)而不思則罔 罔:迷惑
C.及魯肅過尋陽 過:到
D.但當(dāng)涉獵 涉獵:全面廣泛地閱讀
2.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用法和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C )
① 擇其善者而從之 ③結(jié)友而別
② 安陵君其許寡人 ④攻大澤鄉(xiāng),收而攻蘄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請你至少寫出出自以上選文的三個成語。(2分)
不亦樂乎 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善而從 吳下阿蒙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待)
12.用現(xiàn)代漢語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恨,不也是君子嗎?
(2)蒙辭以軍中多務(wù)。呂蒙拿軍中事務(wù)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
4.孔子提倡學(xué)習(xí)要與思考相結(jié)合,孫權(quán)認(rèn)為,學(xué)習(xí)“但當(dāng)涉獵”。關(guān)于學(xué)習(xí),你又有怎樣的體驗?請簡要述說你的觀點及理由。示例:我的體驗是,既要廣泛涉獵,也要學(xué)思結(jié)合。對一般文章要廣泛涉獵,才能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對文化經(jīng)典要邊讀邊思,認(rèn)真品味,才能領(lǐng)會其中精要。這樣,才能做到學(xué)有所獲。
三. 【甲文】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yuǎn)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群臣進(jìn)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jìn);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文】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出師表》)
1.用“/”標(biāo)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頓。(僅標(biāo)一處)(1分)
今 齊 地 方 千 里 今 齊 地 /方 千 里
2.下列加點字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C )(2分)
A.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B.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C.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D. 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3.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令初下,群臣進(jìn)諫,門庭若市。
答:命令剛下達(dá),群臣都來進(jìn)諫,門前、院內(nèi)像集市一樣。
(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答:皇宮中和朝廷中都是一個整體,提升、處分、表揚(yáng)、批評、不應(yīng)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有所不同。
4.【質(zhì)疑探究】鄒忌和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勸諫他們的君主,他們希望達(dá)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們勸諫的藝術(shù)各有不同,你認(rèn)為他們的不同表現(xiàn)在哪里?。(3分)
答:第一問:都希望他們的君主能廣開言路,接受意見。
第二問:鄒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設(shè)喻,由己及君,現(xiàn)身說法,由家事到國事,以小見大,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qiáng)的說服力。諸葛亮: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誘,諄諄告誡,不失人臣身份。
5.【遷移拓展】勸諫是一門藝術(shù),魏徵以“載舟覆舟”勸諫唐太宗,實現(xiàn)了“貞觀之治”;曹劌用“取信于民”勸諫魯莊公,打贏了“長勺之戰(zhàn)”。因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樂、體育、美術(shù)等課程,為了讓班主任恢復(fù)你們的這些課程,你準(zhǔn)備和他(她)這樣說:(2分)
答: 略。評分要點:注意稱謂、說話的語氣、分寸,符合情景內(nèi)容即可。
四.【甲】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群臣進(jìn)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jìn);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乙】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為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后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quán)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睂O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聞余教!备冈唬骸拔灰迅叨庖嫦拢僖娲蠖囊嫘,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
1.兩則選文表達(dá)的共同主旨是什么?(3分)
答案: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有勇氣廣開言路,善于納諫。
2.簡略說說甲文中進(jìn)諫人越來越少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由于齊威王敢于納諫,廣開言路,使得齊國大治,民眾對齊威王治國的滿意度越來越高,意見越來越少。
3.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句中“此三者”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4分)
答案: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
4.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5分)
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quán)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
答案:自己身份高了卻對人驕橫無禮的人人民就會離開他,地位高了卻擅自用權(quán)的人君王就會厭惡他,俸祿優(yōu)厚了卻不知足的人禍患就隱伏在那里。
五.【甲文】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誹謗于朝市,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jìn)諫,門庭若市;期月之后,時時而間進(jìn);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日 (選自《 戰(zhàn)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文】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wù)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眳峭踉唬骸吧圃眨 蹦肆T其兵。
[注] ① 舍人:門客:指封建官僚貴族家里養(yǎng)的幫閑或幫忙的人。② 小孺子:年輕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變著身子緊貼著樹枝。⑤ 務(wù):一心,一定。
1、請從兩篇短文中各找出(歸納)一個成語。( 2 分)
門庭若市或從諫如流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2、與“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中加點字“于”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B ) ( 2 分)
A、皆以置從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難之間
C、管夷吾舉干士 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當(dāng)面指責(zé)(2)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jìn)者 滿一年(“一年”也可)
4.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6分,每小題3 分)
( 1)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譯: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錯,并且傳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獎賞.
(2)此三者皆務(wù)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
譯: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后面的禍患。16.請比較兩篇短文的相同點。
(1)從進(jìn)諫方式看,鄒忌與少孺子:都采用設(shè)喻(類比、諷諫)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過失。
(2)從進(jìn)諫結(jié)果看,威王與吳王:都能接受進(jìn)諫,并付諸行動。
六.【甲】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勾踐宴群臣,而言吳王夫差之亡也以殺子胥故。群臣未應(yīng),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嘗之東海矣,東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鱗之屬以班見①。見夔②出,鱉延頸而笑,夔曰:‘爾何笑?’鱉曰:‘吾笑爾之蹺躍③,而憂爾之踣也。’夔曰:‘我之蹺躍不猶爾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爾用四,四猶不爾持也,而笑我乎?故?④之則傷其足,曳⑤之則毀其腹,終日匍匐,所行幾許。爾胡不自憂而憂我也?’今王殺大夫種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顧,越無人矣。臣恐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蓖跄。 (劉基《郁離子》)
【注釋】①以班見:按照等級依次拜見。②夔:kuí,傳說中的一種動物,似龍,一足。③蹺躍:用一只腳跳躍。④?:踮起腳尖。⑤曳:拖,牽引。⑥大夫種:越國大夫文種,功臣,助勾踐滅吳。后勾踐聽信讒言,令其自殺。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國大夫,助勾踐滅吳,后為避禍而隱居江湖。
1.解釋下列短語。(4分)
(1)外見:顯現(xiàn)(表現(xiàn)、展示)出來 (2)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 (3)介鱗之屬:魚鱉一類的水族動物 (4)延頸而笑:________ (5)所行幾許:(能)走多遠(yuǎn)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況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顧,越無人矣。
天下的賢能之士,都嚇得轉(zhuǎn)回身去(掉過頭去),不敢到越國來,越國再沒有治國的賢才了。
3.韓愈諷刺了假伯樂一類的統(tǒng)治者,你覺得勾踐屬于這一類人嗎?請依據(jù)選文和補(bǔ)充注釋加以辯證分析。(4分)
答案:示例:這要辯證分析。勾踐重用文種和范蠡重振越國雄風(fēng),說明他還是識人才的,但后來又逼死逼走兩位功臣,說明勾踐對兩位人才的價值并沒有認(rèn)識到位,沒有給千里馬類的人才以合適的生存條件,又表現(xiàn)出統(tǒng)治者短視的一面,這符合韓愈諷刺的現(xiàn)象!∈纠簩儆谕活悾篡`只是看到文種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復(fù)國成功就卸磨殺驢,表現(xiàn)出統(tǒng)治者短視的一面,說明勾踐也是一個假伯樂,這完全符合韓愈諷刺的現(xiàn)象。 不屬于同一類。勾踐重用文種和范蠡重振越國雄風(fēng),說明他識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當(dāng)大夫子余委婉諷諫之后,勾踐以“默然”表示對自己的錯誤有所認(rèn)識,看來伯樂也是會犯錯誤的。
七.【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jìn)盡忠言,則攸之、?、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選自《隆中對》
【注】每:常常。 信然:確實這樣!∠戎鳎簞。 就見:到那里拜訪!∏拢何ㄋ┱伲ㄋ祥T)來。致,招致,引來。 枉(wǎng):委屈。 駕:車馬,借車馬指劉備。 由是:因此。 凡:總共。
1.下面哪一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 (A ) (2分)
臣本布衣
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愚公移山》)
先帝不以臣卑鄙
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還于舊都
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的畫線句。(4分)
先主曰:“君與俱來。”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
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
3.《出師表》能流傳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辭質(zhì)樸,情真意切。請以“遂許先帝以驅(qū)馳”為例,結(jié)合選文內(nèi)容作簡要分析!霸S”是答應(yīng)、許諾的意思。諸葛亮為報答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遂許先帝以驅(qū)馳”,而一“許”便是二十一年。在歷經(jīng)了無數(shù)“危難”后,如今又要“出師”,繼續(xù)為劉備的遺志“北定中原”而“驅(qū)馳”,這仍然是對“許”的踐行。一個簡單的“許”字,讓我們讀出了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們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諾、一諾千金的高尚人格。
4.針對文中畫線句有人提出了這樣的看法:諸葛亮寫《出師表》時劉備已經(jīng)去世,那么,即使出師未果,也不會對“先帝之明”造成影響,所以諸葛亮的擔(dān)心是多余的。對此,你有怎樣的見解?
諸葛亮的擔(dān)心不是多余的。劉備把國家大事都托付給諸葛亮,這是對諸葛亮的信任。如果諸葛亮辜負(fù)了這份信任,也就等于說劉備有眼無珠、看錯了人,那“先帝之明”當(dāng)然受損,甚至就不能成立了。從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維護(hù)著劉備的明君形象!翱帧币彩侵T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的真切內(nèi)心寫照。
八、(2014?雞西)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題。(12分)
【甲】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匡衡,字稚圭,勤學(xué)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選自晉?葛洪《西京雜記》)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1)假借:________ (2)以是:________ 答案:(1)借 (2)因此
2.翻譯句子。(4分)
(1)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我)抄完書,跑著送還給人家,一點也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
(2)衡乃穿壁引其光。
于是,匡衡在墻壁上鑿了一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從洞中透過來。
3.甲、乙兩段在選材上的相同點是什么?請用一個詞語或成語分別概括兩段內(nèi)容。(3分)
答案:選取的都與勤學(xué)(求學(xué)條件艱苦)有關(guān),甲段寫讀書之艱(得書之難),乙段寫鑿壁偷光。
4.結(jié)合上面文段,聯(lián)系自己的學(xué)習(xí)生活,談?wù)勀愀惺茏钌畹氖鞘裁矗?3分)
答案:示例一:學(xué)習(xí)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要像宋濂和匡衡那樣想辦法克服,努力學(xué)習(xí),最后一定會學(xué)有所成!∈纠何覀兘裉斓膶W(xué)習(xí)條件和宋濂、匡衡相比要優(yōu)越得多,他們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去讀書。我們也應(yīng)該多讀書,讀好書,成為一個知識豐富的人。
九、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12分)
【甲】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節(jié)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zhuàn)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②欺!遍g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選自《明史?宋濂傳》)
【注釋】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稱。
1.用“/”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標(biāo)兩處)(2分)
錄 畢 走 送 之 不 敢 稍 逾 約。 答案: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余幼時即嗜學(xué) 嗜:愛好 (2)弗之怠 弗: 不
(3)宋濂嘗與客飲 嘗:曾經(jīng) (4)間問群臣臧否 臧: 善,好
點撥:“臧”可以聯(lián)系《出師表》中“陟罰臧否”一句。
3.翻譯下列句子。(3分)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于是能夠看到許多(各種各樣的)書。
(2)誠然,卿不朕欺。 真是(確實是)這樣,你沒有欺騙我。
4.甲文段在讀書方面給我們的啟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給我們的啟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讀書方面圍繞“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做人方面圍繞“正直”“坦誠待人”“與品德優(yōu)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說人壞話”等要點回答即可。點撥:考查學(xué)生讀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甲】文抓住 “嗜學(xué)”“手自筆錄”“遍觀群書”等內(nèi)容來作答!疽摇课淖プ 板ゾ咭詫崒Α钡葍(nèi)容作答。
5.請選用一句詩或?qū)β?lián)來概括【甲】文字體現(xiàn)出來的意思,并簡要說明理由。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xué)海無涯苦作舟”或“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甲】文字揭示了學(xué)習(xí)須不怕艱苦,勤學(xué)不輟的道理,
十.【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自《記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shè)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節(jié)選自袁宏道《西湖游記?晚游六橋待月記》)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戶。 戶:窗戶 ⑵蓋竹柏影也。 蓋:原來
⑶止午、未、申三時。 止:僅僅、只是 ⑷其實湖光染翠之工。 工:美妙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⑵安可為俗士道哉?怎么能講給那些世俗的人聽呢?
3.【甲】【乙】兩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分別是什么?同是描寫月色,兩文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寫月語句 【甲】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⑵描寫方法 【甲】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jié)合,通過比喻描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過竹柏的影子,間接地寫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過對月下景物的描寫,間接表現(xiàn)了月光的別樣趣味。
4.【甲】【乙】兩文篇末的議論分別表露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或感情?(2分)
【甲】文表現(xiàn)出作者豪放曠達(dá)的人生態(tài)度,也隱含著被貶后內(nèi)心的悲涼與自慰!疽摇课谋憩F(xiàn)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
十一.【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芏仡U《愛蓮說》
【乙】松之生也,于巖之側(cè)。流俗不顧,匠人未識。無地勢以炫容,有天機(jī)而作色。徒觀其貞枝肅矗,直干芊眠①,倚層巒則捎云蔽景②,據(jù)幽澗則蓄霧藏?zé)煛q肥P簿③而埋根,凡經(jīng)幾載;古藤聯(lián)緣而抱節(jié),莫記何年。于是白露零,涼風(fēng)至;林野慘栗,山原愁悴。彼眾盡于玄黃④,斯獨茂于蒼翠,然后知落落高勁,亭亭孤絕。其為質(zhì)也,不易葉而改柯;其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葉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節(jié)。若乃確乎不撥,物莫與隆⑥,陰陽不能變其性,雨露所以資其豐。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蓋;流形入夢,十八載而為公。不學(xué)春開之桃李、秋落之梧桐。亂曰:負(fù)棟梁兮時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諒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崴埂 ——李紳《寒松賦》
注釋①芊眠:茂密狀。②捎云蔽景:意為與景物相掩映。③盤簿:牢固狀。④玄黃:指大自然的變化。⑤葉:相合。⑥。焊。⑦諒:確實。⑧固:鄙視。⑨取:取法。新-課-標(biāo)-第-一-網(wǎng)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穹石盤簿而埋根 連詞,表示修飾關(guān)系。
③可遠(yuǎn)觀不可褻玩焉 褻:親近而不莊重。 ④甘冒霜而停雪 停: 使(雪)停止。
2.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下面語句所表現(xiàn)的情景。(2分)
其貞枝肅矗,直干芊眠①,倚層巒則捎云蔽景②,據(jù)幽澗則蓄霧藏?zé)煛?br>3.兩文作者喜愛“蓮”、“寒松”的原因分別是什么?(2分)
4.簡要分析兩文在寫作手法上的相同之處及其作用。(2分)
2.寒松筆直的樹干撐起茂密旺盛的樹冠,昂首挺立,生機(jī)盎然;堅韌恭肅的樹枝,蒼翠茂密,遒勁有力。依靠層層山巒生長的寒松與高天白云攜手挽臂,掩映成趣; 隱居幽靜山澗的寒松積聚著霧靄,收藏著煙霞,氤氳迷離,如詩如畫。
3.答案:因為蓮具有純潔、正直、雅致的個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對君子品德的追求。因為寒松具有堅韌耐寒、忠貞不移的品格。隱寓了作者堅守節(jié)操、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氣度。
4.答案:①運(yùn)用襯托,突出了蓮、寒松卓爾不群的品性;②運(yùn)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形象、含蓄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高潔品質(zhì)的追求,富有感染力。
十二.[甲]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yáng)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yuǎn)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乙] 戴安道就范宣學(xué),視范所為:范讀書亦讀書,范抄書亦抄書。惟獨好畫,范以為無用,不宜勞思于此。戴乃畫《南都賦圖》,范看畢咨嗟,甚以為有益,始重畫。
【注釋】①戴安道就范宣學(xué):戴安道和范宣均為我國晉代人名。 ②咨嗟:贊嘆。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①賢于材人遠(yuǎn)矣 賢:勝過,超過 ②不宜老思于此 老思:勞神,費(fèi)心思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得為眾人而已耶?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要不如)
②范看畢咨嗟,甚以為有益,始重畫。范宣看后,贊嘆不已,認(rèn)為大有益處,才開始重視畫畫。
3.[甲]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天資非凡最終“泯然眾人”的實例,說明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則直接寫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師生之間 虛心學(xué)習(xí),相互切磋 的過程。
十三.【甲】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碧砌略唬骸按擞狗蛑,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稹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xí)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音也?”對曰:“齊人也,坐盜!蓖跻曣套釉唬骸褒R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選D 點撥:A項第一個“過”是“經(jīng)過”,第二個“過”是“錯”“犯錯誤”。B項第一個“為”是“是“,如“千里之外”,第二個“為”表示心理活動。 C項第一個“以”是“用”,第二個“以”是“因為”。D項 “之”都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不譯。
10.翻譯下面句子。(4分)
(1)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2)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不同。
11.【甲】文中秦王對唐雎的態(tài)度、情感有一個變化過程,請根據(jù)文段內(nèi)容簡要概括。(2分)
利誘 l1. 威脅 害怕(色撓)
12.【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問話時,“避席對曰”,“避席”寫出了晏子 鄭重 的態(tài)度,也隱含了他的不滿。
13.唐雎與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唐雎主要是靠 勇敢 取勝,晏子主要是靠 智慧 取勝。
十四.【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④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 (選自《墨子》)
【注釋】①予:給,送。②子:你,代詞。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話,即關(guān)系到正義與非正義的一句話。
2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禍患,災(zāi)難)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這樣)
(3)今謂人曰(對……說) (3)何故(緣故、原因)
3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
送給你天下,卻要你的性命,你愿意這樣做嗎?
31.【甲】文運(yùn)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具體來說是用舍魚而取熊掌這個比喻來闡述舍生取義的觀點;【乙】文論證層層深入,首先論證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腳珍貴 ,其次論證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貴 ,然后論證了生命不如義珍貴,最后強(qiáng)調(diào)了萬事莫貴于義(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中心論點。(4分)
32.【甲】【乙】兩文都闡明了“義”的重要性,您認(rèn)為“義”的內(nèi)涵是什么?今天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么?
“義”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yīng)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yīng)該堅持。
十五. 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海。
出師表(節(jié)選)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jìn)盡忠言,則攸之、?、允之任也。
8.指出與“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B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C.以傷先帝之明 D.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9.指出下面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C
A.今安在(哪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C.躬耕于南陽(身體彎曲) D.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奔走效勞)
10.請你賞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中動詞的妙處。
停、投、拔、顧一連串的四個動詞形象地寫出了詩人理想不能實現(xiàn),內(nèi)心苦悶、壓抑的心情。
11.誦讀下面句子,請分別用“/”把句中一處主要停頓標(biāo)示出來。
①直掛云帆濟(jì)滄海 直掛云帆/濟(jì)滄海 ②奉命于危難之間 奉命于/危難之間
1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盡忠于陛下的職責(zé)本分。
13.請你用成語或俗語寫出《行路難》和《出師表》中隱含的典故(各寫一個即可)。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乘風(fēng)破浪三顧茅廬、鞠躬盡瘁
十六.
【甲】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節(jié)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zhuàn)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②欺!遍g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選自《明史?宋濂傳》)
注釋: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稱。
9.用“/”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標(biāo)兩處)(2分)
錄 畢 走 送 了 不 敢 銷 逾 約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余幼時即嗜學(xué) 嗜:愛好 (2)弗之怠 弗:不
(3)宋濂嘗與客飲 嘗:曾經(jīng) (4)間問群臣臧否 臧:善,好
11.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于是能夠看到許多(各種各樣的)書。
(2)誠然,卿不朕欺。真是(確實是)這樣,你沒有欺騙我。
12.【甲】文段在讀書方面給我們的啟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給我們的啟示是 。
.讀書方面圍繞“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做人方面圍繞“正直”“坦誠待人”“與品德優(yōu)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說人壞話”等要點回答即可。
十七.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12~15題。(15分)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孫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聞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孫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③。此之謂也!睂O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梢悦庥诨己?”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堯,舜其尤病諸⑤! (《孫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對自己的謙稱。②蹴然:吃驚不安的樣子。③怨歸之:怨恨會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層。⑤堯,舜其尤病諸: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特別擔(dān)心做不到呢。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 (2)入則無法家拂士(通“弼”,輔佐)
(3)仆聞之 (聽說)(4)官大者,主惡之(討厭,厭惡)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D )(3分)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蘭是女郎 B.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此之謂也
C.所以動心忍性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D.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孫叔敖曰:不然。
點撥:A項第一個“是”是“這(個)”,第二個“是”即“是”。B項第一個“之”是限定范圍,如“千里之外”,第二個“之”是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C項第一個“所以”是“用…的方法”,第二個“所以”是“…的原因”。D項 “然”都是“這樣”。
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人恒過然后能改。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
(2)可以免于患乎?可以憑借這種做法免除禍害嗎?
4.閱讀甲乙兩文后,回答下面問題。(4分)
(1)甲文中,列舉舜、孫叔敖等人的事例是為了論證什么觀點?
成就大業(yè)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練。
(2)乙文中,孫叔敖所持的觀點與甲文中哪句話意思相近?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點撥: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1)結(jié)合“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边@句話來理解。(2)結(jié)合“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晃岬撘婧,吾施益博?梢悦庥诨己?”這句話來理解。
十八.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記承天詩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兩篇短文的作者柳宗元、蘇軾分別是我國 唐 代和 宋 代文學(xué)家。(1分)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悄愴幽邃 憂傷的樣子 (2)懷民亦未寢 “躺著休息”或“睡覺”
3.《小石潭記》第二段通過刻畫游魚的形神姿態(tài)表現(xiàn)了潭水的什么特點?(2分)圍繞“水清”回答即可
4.記承天詩夜游》中以高度凝練的筆墨對月夜進(jìn)行了描寫,請用自己的語言將這種美麗景色描繪出來。
圍繞“月光如水清澈透明,竹柏影如藻、荇交錯縱橫”回答即可
5.都寫于作者被貶期間,分別表達(dá)了柳宗元和蘇軾怎樣復(fù)雜的心情?(3分)
柳宗元的心情圍繞“樂與憂”回答即可;蘇軾的心情圍繞“欣喜悠閑與失意悲涼”回答即可。
十九.【甲】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選自晉朝?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隆中對》)
【乙】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蓖踉唬骸昂我裕俊痹唬骸笆兼缕涓,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dāng)?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zhí)心各異。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計已決矣!崩冈唬骸巴踅K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頗三十余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誅。
(選自西漢?劉向《烈女傳?趙將括母》)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將軍宜枉駕顧之 顧:拜訪 (2)欲信大義于天下 信:通“伸”,伸張
(3)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蹶 用:因此 (4)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 日:每天
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3分)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誅。孝成王因為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因此最終沒有加罪于她。
3.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C )(3分)
A.“凡三往,乃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兩句中的“乃”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王以為若其父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兩句中的“若”的意義和用法也不同。
B.劉備善于聽從他人意見,以誠心求得人才,終成就三國鼎立之勢;而孝成王不聽從他人意見,最終兵敗。
C.兩段選文在塑造人物時都采用了側(cè)面描寫的方法。甲文徐庶極力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側(cè)面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謀略與才干,乙文第一段寫括母分析趙括父子是側(cè)面表現(xiàn)括母仁智。
D.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兩件事“三顧茅廬”和“長平之戰(zhàn)”在兩段選文中僅以“凡三往”“代廉頗三十余日,趙兵果敗”就概括了,這是因為這兩件事本身與突出兩篇傳記的主人公的性格關(guān)系不大,這也告訴了我們寫文章時與中心關(guān)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寫。
二十.閱讀選文,完成9~13題。(17分)
【甲】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fèi)?、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bǔ)闕漏,有所廣益。(選自《出師表》)
【乙】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嘗表①廢廖立、李嚴(yán)②於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嚴(yán)聞亮卒,發(fā)病而死。故陳壽④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洧莸蓉M可不企慕及之?
【注釋】①表:指上表建議。②廖立、李嚴(yán):蜀漢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數(shù)民族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而亡國。④陳壽:西晉人,著有《三國志》。⑤卿:古代君對臣的稱謂。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3分)
(1)志慮忠純:忠誠 。2)悉以咨之:商議,詢問(3)嚴(yán)聞亮卒:聽到,聽說
2.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B)(3分)
A.太宗謂房玄齡等曰 太守謂誰(《醉翁亭記》)
B.嘗表廢廖立、李嚴(yán)于南中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C.立聞亮卒 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D.發(fā)病而死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給陛下(使用)。
(2)諸葛亮為丞相,甚平直。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4.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亮 之 為 政 開 誠 心 布 公 道 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
13.【乙】文中哪句話最能詮釋諸葛亮提出的“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的主張?(請和原文回答)
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二十一.古詩文閱讀
【甲】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zhuǎn)徙,饑渴而頓踣,觸風(fēng)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即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jǐn)食之,時而獻(xiàn)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蔽釃L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節(jié)選自柳宗元《捕蛇者說》)
【乙】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fēng)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槳。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fù)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wù)邽楸瘋。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觀刈麥》)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弛然而臥 輕松的樣子。 (2)苛政猛于虎 比。
(3)故為之說 因此 (4)但惜夏日長 只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君將哀而生之乎?你將要同情我,使我活下去嗎?
(2)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乎?誰知道苛捐雜稅搜括百姓的毒害有比這蛇毒更厲害的呢?
3.用“/”畫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只劃一處)(2分)
鄉(xiāng) 鄰 之 生 日 蹙 鄉(xiāng) 鄰 之 生 /日 蹙
4.閱讀上面詩文,選出賞析有誤的一項。(C)
A“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種近乎變態(tài)的矛盾心理寫出了刈麥者的痛苦生活與不幸遭遇。
B“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敝小笆寝r(nóng)!敝傅氖菑氖罗r(nóng)業(yè)勞動。
C“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寫出了一個古代貪官的形象。
D蔣氏自陳心曲的核心內(nèi)容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
5.比較《捕蛇者說》和《觀刈麥》在寫作手法或內(nèi)容上的相同之處。
都運(yùn)用了對比手法。《捕蛇者說》把“賦斂之毒”和“蛇之毒”、鄉(xiāng)鄰的生活和蔣氏的生活進(jìn)行對比,突出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表現(xiàn)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队^刈麥》把“貧婦人”的悲慘生活和“我”“曾不事農(nóng)!薄皻q晏有余糧”進(jìn)行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思想內(nèi)容上的相同之處是:都表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同情。
二十二.【甲】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1)“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節(jié)選)
【乙】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dá)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dá)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fēng),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滕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粗袍敞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宋鐮《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迷你語文網(wǎng)
1.下列各組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D )
A.色愈恭,禮愈至 每至晴初霜旦(酈道元《三峽》)
B.同舍生皆被綺繡 唯見布被覆尸(范曄《強(qiáng)項令》)
C.何有于我哉 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D.擇其善者而從之 日出而林霏開(歐陽修《醉翁亭記》)
2.下面加點詞的古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D )
A.騰人持湯沃灌 B.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曹列論戰(zhàn)》)
C.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D.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小石潭記》)
3.下面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甲文中“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是談?wù)?a href='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xuexifangfa/' target='_blank'>學(xué)習(xí)方法及個人修養(yǎng)。
B.乙文中“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dá)執(zhí)經(jīng)叩問”體現(xiàn)了作者從師求學(xué)之艱苦
C.甲乙兩文都談到了嚴(yán)謹(jǐn)?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乙文還將自己讀書的艱苦和太學(xué)生讀書的優(yōu)越進(jìn)行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求學(xué)意志的堅定。
D.甲乙兩文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對學(xué)習(xí)的執(zhí)著追求
二十三.閱讀[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20-24題(16分)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殺之。”
公輸盤不悅。
子墨子曰:“請獻(xiàn)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qiáng)。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節(jié)選自《公輸》)
景公好弋①,使?fàn)T鄒主鳥而亡之②,公怒,詔吏殺之。
晏子曰:“燭鄒有罪三,請數(shù)之以其罪而殺之!惫唬骸翱。”于是召而數(shù)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群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以輕士,是罪三也!
數(shù)燭鄒罪已畢,請殺之。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③!保套又G殺燭鄒:選自《晏子春秋》)注釋:①好(hào):喜歡。弋(yì):用繩系在箭上射,是古代一種射鳥的方法。此處指捕鳥。 ②燭鄒:人名。亡:逃。 ③聞命:接受教導(dǎo)。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1)吾義固不殺人( ) (2)公輸盤不說( )
(3)使?fàn)T鄒主鳥而亡之(掌管) (4)于是召而數(shù)之公前( )
2.根據(jù)上下文,把下邊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宋何罪之有?宋有什么罪呢?
(2)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以輕士,是罪三也。
讓其他諸侯聽說這件事后,認(rèn)為我們的國君重視鳥而輕視人,這是第三條罪狀。
3.墨子是怎樣折服公輸盤的?從中發(fā)現(xiàn)墨子的什么進(jìn)步思想?
墨子以“借刀殺人”引出公輸盤“吾義固不殺人”之語。再以事實論說了公輸盤的不可謂智、不可謂仁、不可謂強(qiáng)、不可謂知類,從而說服了公輸盤。從中可見墨子愛好和平、愛護(hù)人民的進(jìn)步思想。
4.晏子是如何諫殺燭鄒的?從中可見晏子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晏子以燭鄒陷國君于不義為借口,委婉指出了國君的錯誤。 從中可見晏子具有正直、機(jī)智的性格特點。
5.請你閱讀[甲]、[乙]兩文獲得的“勸說”方面的啟示。
①堅持正義。 ②要切中要害。 ③講求方法。④要善于表達(dá)。
二十四、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文后題。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國》)注釋:①奚:疑問代詞,何。
1、用/線斷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或異二者之為:指上文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 微斯人。沒有
必先富民 使……富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 不安于,與安相對。
3、下列文言句式與“奚以知其然也”不同的一句是( B )
A宋何罪之有? B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C吾誰與歸? D何陋之有?
4、翻譯下列句子。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譯:不因外物的好壞,或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B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翻譯:因此,善于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后再加以治理。
5、【甲】文中表明范仲淹遠(yuǎn)大政治抱負(fù)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乙】文從 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 和 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 兩方面論述“治國之道,先安于民”。
6、【甲】【乙】兩文在內(nèi)容上的相同點是什么?治理國家要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即以人為本。
二十五.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文后題。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姟枺骸昂我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病?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保ā恫軇フ搼(zhàn)》)
【乙】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zhàn)。大司馬①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②也已!备ヂ。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③成列,楚人未既濟(jì)。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jì)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既濟(jì)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奔汝悽芏髶糁螏煍】。公傷股,門官殲焉。(《左轉(zhuǎn)》)
注釋:①司馬:統(tǒng)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指子魚。②赦:原諒。③既:盡。④陳:同“陣”動詞,擺好陣勢。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含義。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間:參與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
楚人未既濟(jì) 濟(jì):渡河 公傷股,門官殲焉 股:大腿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C
A何以戰(zhàn) 既濟(jì)而未成列,又以告
B公將鼓之 既陳而后擊之
C戰(zhàn)于長勺 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
D登軾而望之 既濟(jì)而未成列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D
A肉食者鄙(目光短淺) B遂逐齊師(于是)
C門官殲焉(被殺) D天之棄商久矣。(結(jié)構(gòu)助詞,的)
4、翻譯下列句子。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翻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夠每件一一明察,但也要根據(jù)事情處理好。
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jì)也,請擊之。
翻譯:他們?nèi)硕啵覀內(nèi)松伲盟麄兩形慈慷珊,請下令攻擊他們?br>5、【甲】文中魯莊公聽取了曹劌的建議,以少勝多,戰(zhàn)爭取勝!疽摇课闹兴蜗骞珱]有聽從子魚建議,結(jié)果戰(zhàn)敗受傷。說說讀【甲】【乙】兩文中后,你獲得的啟示。啟示:要善于聽取并采納正確的意見,要善于把握時機(jī)。
二十六、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5題。(17分)
【甲】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逼溲云澣羧酥畠壓?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諸葛亮《出師表》節(jié)選)
2.下列句子中誦讀節(jié)奏正確的一項是( A )(4分)
A.親舊/知其/如此 B.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 C.今齊/地方/千里 D.前人/之/述備矣
解析:B項的正確節(jié)奏為“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C項的正確節(jié)奏為“今/齊地/方千里”。D項的正確節(jié)奏為“前人/之述/備矣”。
3.乙文提到令“臣”感激的兩件往事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四字詞語概括),并在乙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與“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所表達(dá)的志趣相同的句子。(2分)
答案:三顧茅廬 臨危受命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
4.翻譯選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1)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這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類的人吧?
(2)遂許先帝以驅(qū)馳。于是就答應(yīng)為先帝奔走效勞。
5.“不求甚解”現(xiàn)在多指學(xué)習(xí)不透徹,工作不深入。而五柳先生為什么“好讀書,不求甚解”?(3分)
答案:因為五柳先生讀書只求領(lǐng)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工夫,這與他的“不慕榮利”的人生志趣有關(guān)。讀書不在謀利,而在于滿足求知和精神的享受,所以“不求甚解”。
二十七、 一..比較閱讀《答謝中書書》與《與朱元思書》,談?wù)勂鋵懛皟?nèi)容上有何異同?
同:兩篇都是以書信短札的形式, 都能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多側(cè)面來描寫秀麗的山水美景;兩者文體都是駢體文,講究對偶,語言華美.都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借寫山水抒發(fā)作者的內(nèi)心感情。
異:(1)兩篇文章雖都是寫景小品文,但《答謝中書書》對景物的描寫較為概括,《與朱元思書》中景物描寫比較具體;表達(dá)情感方面,前者是直抒胸臆,后者是比較含蓄。
(2)兩篇文章都寫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閑適隨意的心情,《答謝中書書》寫山水之美,表達(dá)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情;《與朱元思書》描寫富春江奇麗的山水美景,表達(dá)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喜愛和贊美之情. 同時還還表達(dá)了鄙棄名利、歸隱山林的思想感情 。
二、《岳陽樓記》與《答謝中書書》的異同
1.《答》的主題是通過描寫山水之美,表達(dá)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悅和與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情。
《岳》是通過對遷客騷人登樓時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表達(dá)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fù)。
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兩文比較
《岳》中的古仁人之心: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隨物喜因己悲”的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huán)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醉》里表達(dá)為官者,將天下民眾的快樂視為自己的快樂。即與民同樂。
《岳陽樓記》,表達(dá)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dá)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fù)。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
《醉翁亭記》1045年,歐陽修因上書為范仲淹辯護(hù),被貶為滁州知府,在此期間,他沒有悲傷,而是為百姓做事,頗有政績。本文是作者上任滁州第二年寫的。滁州風(fēng)光秀麗,百姓民風(fēng)淳樸,安于農(nóng)事。 歐陽修關(guān)心百姓,平時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自得其樂,將自己的失意抑郁壓在山水與詩酒之樂中。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已成千古名句,傳誦至今。
(二)根據(jù)寫作背景,我們可以知道二位作者都是同樣的遭遇,但是,他們面對同樣的遭遇,所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是否一樣呢,請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遭遇最能體現(xiàn)作者
思想感情的句子概括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或政治抱負(fù)
范仲淹被貶
歐陽修被貶
(三)(1)對比二位古人的人生態(tài)度,你更欣賞哪位?說說理由?(2)若你也像他們一樣,遇到了較大挫折,你會怎樣面對?
5、從《岳陽樓記》全文看,作者認(rèn)為一個人應(yīng)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fù),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上面兩段文字都寫到了景物的變化,作者寫這些變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答:范仲淹以岳陽樓的“氣象萬千”引發(fā)遷客騷人的種種“覽物之情”,歐陽修通過一天之間和一年之間的景色變化引出“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的觀點。(基本意思對即可。)
7、從全文看,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xiàn)了他什么樣的思想?他的這種“覽物之情”與范仲淹筆下“遷客騷人”們的種種“覽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區(qū)別?
答: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xiàn)了他與民同樂的思想。
范仲淹筆下的“遷客騷人”們立足于個人的得失和榮辱,因而他們的種種“覽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異。
歐陽修的立足點是“民”,他與民同樂,把百姓的樂當(dāng)作自己的樂,把百姓的安居樂業(yè)作為自己的理想。這就是他們的根本區(qū)別。基本意思對即可。
○3[甲文]與[乙文]兩文都表現(xiàn)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甲文]文著眼于“憂”字,并以此作為進(jìn)退的原則;而[乙文]則寄情山水,將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
答:內(nèi)涵不相同。乙文中的“樂”是欣賞山水的樂趣,而甲文中“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樂”是與民同樂、人民的快樂。
四、[甲]《曹劌論戰(zhàn)》與[乙]《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比較
1、[甲] 文中“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時,一介布衣曹劌主動請見魯莊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保ㄓ迷恼Z句回答),目的是使魯莊公認(rèn)識到人心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努力爭取人民的支持,為勝利奠定可靠的基礎(chǔ)。他的這種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來形容。[乙]文結(jié)尾說“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是因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語句回答)。
2、【甲】文通過記敘,說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贏得戰(zhàn)爭勝利的先決條件;【乙】文通過議論,論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钡闹行恼擖c;兩個文段文段都強(qiáng)調(diào)了民貴、人和的重要,請你說說這種思想對我們今天國家建設(shè)的積極意義: “民貴”即“以民為本”,“人和”實際上就是“仁政”,這種仁政愛民之心與現(xiàn)代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和諧”是一脈相承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以及“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主要靠“人和”,“眾志成城”、“人心齊,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災(zāi)難發(fā)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實現(xiàn)了后期建設(shè)。
3、甲文的曹劌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國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請分別寫出能體現(xiàn)他們共同思想的句子!炯住课模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甲文著重刻畫了曹劌的形象,突出“遠(yuǎn)謀”(用原文語句回答) 是弱國戰(zhàn)勝強(qiáng)國的必要條件;乙文通過列舉一系列戰(zhàn)例,明確了“人和” (用原文語句回答)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fù)的關(guān)鍵。
5、對甲、乙兩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A.甲、乙兩文的思想觀點、寫作方法以及寫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兩文的思想觀點有相同之處、都著眼于“民”。
C.甲文認(rèn)為取信于民是戰(zhàn)爭取勝的先決條件,乙文認(rèn)為“人和”是取勝的重要條件。
D.甲、乙兩文都運(yùn)用了對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對比突出曹劌的謀略,乙文用對比證明“得道”的重要。
五、[甲文]《得道,失道》[乙文]《生于,死于》比較
1、[甲文]的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用原文語句回答), [乙文]的論點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用原文語句回答),它們主要都是針對最高統(tǒng)治者來說的。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甲文]的論點在開頭點明,然后對論點進(jìn)行了進(jìn)一步的論證和強(qiáng)調(diào);[乙文]在結(jié)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jìn)行解說。
2、[甲文][乙文]兩則短文都用了類比論證的手法。[甲文]在開頭提出論點后,用概括性很強(qiáng)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jìn)行論證,類推出治國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語句回答),闡明了“人和”(用原文語句回答)的實質(zhì),結(jié)尾以“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jié),突出地說明了“人和”(用原文語句回答)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fù)最主要的條件;[乙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造就人才(概括回答)這個觀點后,轉(zhuǎn)到統(tǒng)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yè)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3、[乙文]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rèn)為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保ㄓ迷恼Z句回答),有了這樣的磨煉,才能“動心忍心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原文語句回答)。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孟子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用原文語句回答)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用原文語句回答)的論斷,由此自然導(dǎo)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用原文語句回答)。
4、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叭铩薄捌呃铩倍紭O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難以攻破,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
B.文章接著用守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這樣雙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強(qiáng)調(diào)守城條件之有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san/55732.html
相關(guān)閱讀:
九年級語文上學(xué)期期末試卷(帶答案)
上一篇:
2013元月初三語文調(diào)考試卷(附答案)
下一篇:
2013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棗莊市)
相關(guān)主題
九年級語文上學(xué)期期末試卷(帶答案)
2013年中考語文名著閱讀題匯編
九年級上冊語文1,2單元試卷(人教版)
2014年中考一輪復(fù)習(xí)八年級下冊第1―3單元復(fù)習(xí)過關(guān)試題(人教版)
2013年中考語文文言詞語辨析題匯編
2013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一次月考試題(北師大附答案)
眉山市2013年中考語文試卷(帶答案)
2013年中考二模語文卷(帶答案柳州市)
廣安市2013年中考語文試卷(附答案)
龍巖市2013年中考語文試卷(含答案)
相關(guān)推薦
推薦閱讀
2013年中考語文25份專題復(fù)習(xí)試題(有答案
晨讀美文 成長心曲 章慧 如夢如煙的往事,洋溢著芬芳。童年是一首溫馨的樂曲,伴我快快樂樂……
九年級上冊語文階段性質(zhì)量檢測試題(有答
九年級語測試卷 一(22分) 1.下面一段字,按要求回答問題。(2分) 夏日里,白樺樹綠蔭如蓋……
2012年初三上冊語文期中質(zhì)檢試卷(含答案)
沈陽市東北育才雙語學(xué)校2012—2013學(xué)年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 初三語試卷 考試時間:120分鐘 滿分……
2012年海淀區(qū)九年級上冊語文期中試卷(有
海淀區(qū)九年級第一學(xué)期期中練習(xí) 語 2012.11 考 生 須 知1.本試卷共8頁,共六道大題,23道小……
201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學(xué)期期末試卷
九年級第一學(xué)期期末語文試卷 題 號 A 卷 B 卷 合卷 一 二 三 A 總 四 五 六 七 總分 得 分 ……
相關(guān)閱讀
2013九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試題(帶答案)
曲靖市2013年中考語文試卷(有答案)
2013年第6周中考語文模擬考試試卷(汕頭
初三語文中國四大名著文學(xué)知識訓(xùn)練題(帶
初三語文上冊第一次月考試題
黔東南州中考語文試卷(附答案)
九年級語文上冊配套練習(xí)冊答案(北師大版
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自評訓(xùn)練題(含答
2013初三語文一模試卷(含答案懷柔區(qū))
2013年中考語文熱點考試題匯總(附答案)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xùn)
|
速讀培訓(xùn)
|
速讀軟件
|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