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wǎng)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高中學習方法
高中語文
高中英語
高中數(shù)學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學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高中歷史
高中地理
高中教案
高中試題
高一學習方法
高一語文
高一數(shù)學
高一英語
高一物理
高一化學
高一生物
高一政治
高一歷史
高一地理
高一學習
高二學習方法
高二語文
高二數(shù)學
高二英語
高二物理
高二化學
高二生物
高二政治
高二歷史
高二地理
高二學習
高三學習方法
高三語文
高三數(shù)學
高三英語
高三物理
高三化學
高三生物
高三政治
高三歷史
高三地理
高三學習
逍遙右腦記憶
>
教案設計
>
語文
>
高二
>
逍遙游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2、初步了解莊子形象化說理的風格。
3、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汪洋恣肆的特點。
4、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詞語:怒、摶、覆、置、負、培、圖、志、名、窮、特、匹、辯。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為?奚以……也?惡……哉。
歸納“則”“乃”“而”的用法。
【重點】
1、了解本文的結(jié)構(gòu)特點。
2、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教學難點】
1、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
【教學方法】導讀、啟發(fā)、討論、總結(jié)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莊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3、落實基本知識。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大約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李澤厚語)血雨腥風的戰(zhàn)國,河南省商丘縣東北,當時叫“蒙”的小國,一位思想家?guī)е牡谝宦曁淇拚Q生了,他,就是我國歷史上與老子并稱的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周。
對于莊子我們并不陌生,高一時就拜讀過莊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請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語及其意義是否還有同學記得?(望洋興嘆:看到別人的偉大方知自己的渺;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貽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的人笑話了;現(xiàn)表示被內(nèi)行人笑話。)
既然并不陌生,我們是否能夠遙想一下莊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開放性,大致要點:曾垂釣于濮水,曾向監(jiān)河侯貸粟,曾以賣草鞋為生,著《莊子》“十余萬言”[《史記》語],是一位被褐懷王的隱士高人。)
可以讓學生多介紹相關的故事。
明確知識:
1、莊子,名周,約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戰(zhàn)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老莊”。 “我寧可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 老莊申韓列傳》)一語可見其性格特點。
2、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于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fā),他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3、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xiàn)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4、《莊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說明道理,《史記》載:“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顰、望洋興嘆、鯤鵬展翅、不龜手之藥等,都是巧妙雋永、妙趣橫生的寓言。(魯迅: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們再一次接觸莊子,我們要通過《逍遙游》了解莊子的哲學世界,走進莊子內(nèi)心的深處。
二、初步感知課文
學生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和斷句:
北冥( míng) 鯤鵬( kūn)摶(tuán) 遷徙(xǐ) 坳堂(āo) 草芥(jiè) 夭閼(è)
蜩蟬(tiáo) 舂糧(chōng) 蟪蛄(huìgū) 大椿(chūn)斥?(chì yàn) 泠然(líng) 萬仞(rèn) 蓬蒿(gǎo)
三、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相關存在的疑難問題(字詞)。
四、選三個學生讀,隨時正音,糾正錯誤,學生初步理解內(nèi)容即學生談本段講了什么。
五、學生再讀課文,看圖說話。(等于翻譯課文)明確:
1、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學生講圖,隨時翻譯文章,點明重要詞語的意思。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而后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如?
明確:鵬鳥奮飛:必須憑借強大的風力。水霧塵埃:要靠氣息相吹。大舟無力:因為積水不深。杯水膠地:因為水淺舟大。蜩鳩嘲鵬:不知自己“所待”。遠行所待:備糧,越遠所待越多。
第二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學生講圖,隨時翻譯文章,點明重要詞語的意思。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且適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大小之辯也。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靈春秋五百歲,大椿春秋八千歲;彭祖——眾人;鵬鳥——斥?。
第三段:從自然界到社會的人,無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遙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們無所待(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逍遙的境界)。
學生講圖,隨時翻譯文章,點明重要詞語的意思。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m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试唬褐寥藷o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明確:能夠“效、比、合、征”的四種人,有才智修養(yǎng),當都被世俗所累;宋榮子置世人的贊譽與誹謗于度外,但他的修養(yǎng)“猶有未樹”;列子御風而行,逍遙自在,但“猶有所待者”。
六、附錄,以下內(nèi)容最好在課文梳通中加以落實。
1、“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是說這只鳥在海翻騰激蕩的時候,就乘風遷徙到南海。
2、《齊諧》是書名,齊國的志怪之書。文章是引此為證,說明鵬之高翔奮飛是有根據(jù)的。
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巳矣!币馑际钦f:天色蒼蒼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由于它無限高遠沒有邊際的緣故呢?大鵬朝下看也不過這樣的罷。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年,壽命。本句意思是說:小智不能理解大智 ,小壽命不能理解大壽命。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譯為憑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獨。匹,比。彭祖,名鏗,堯臣,封于彭城,歷虞、夏到商,年八百歲,故以久壽見聞。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歲的彭祖現(xiàn)在卻獨以長壽聞名。眾人還都希望同他齊壽,不是太可悲了嗎?
7、“湯問棘也是巳。”湯,商朝的建立者,亦稱成湯。棘,湯時的大夫。湯曾向棘詢問有關宇宙的道理。原文是:
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窮發(fā)之北……”湯王有“物各有極,任之則條暢”的話,與《逍遙游》所持的思想一致。莊子肯定性重述其問,也是為論證自己的觀點,同時運用鵬舉萬里而圖南與斥 的“彼且奚適”之問對照,進一步說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飛之至也” ??—這樣也就達到了飛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辯也” ??—這就是小智與大智的區(qū)別。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對中國歷史影響最深。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莊子。莊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繼承老子順其自然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無可奈何的叫“命”,不可違離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憑它的擺布。他的思想相當復雜,攻擊儒、墨,主張回歸自然;憤世嫉俗,痛恨黑暗現(xiàn)實,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斗爭。他的人生觀很消極,帶有濃厚的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色彩。由于莊子生活在戰(zhàn)國亂世,諸侯各國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實現(xiàn),他看透了這個社會的一切。于是他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這是怎樣的“自由”呢?希望我們能夠在《逍遙游》中能夠窺見其中的點滴。
二、理解文章內(nèi)容。
1、聽讀全文前,提醒學生思考:文中出現(xiàn)了幾個“笑”字?各笑什么?
讀畢,學生總結(jié)出三個“笑”字,分別在第一、二、三節(jié)。
明確:蜩與學鳩笑之
斥?笑之
宋榮子猶然笑之。
2、弄清三個“之”,我們就能知道笑的對象了。下面,就請大家解讀三個“之”。
明確: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 所指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3、全文的內(nèi)容實際上就是由三“笑”構(gòu)成的,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解讀這三大板塊。
三、先看第一板塊。請大家朗讀第一節(jié)。
1、蜩與學鳩為什么要笑鯤鵬?
明確:因為大鵬“圖南”,必須有“風斯在下矣”、“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的條件。
2、蜩與學鳩笑鯤鵬,作者贊成還是反對呢?為什么反對?
明確:大鵬、野馬、塵埃,以及天地間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氣息“相吹”的。而蜩與學鳩同是屬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類。差別只在于“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罷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樣,所適的遠近不同,它們所憑借的條件(即所待)也是有區(qū)別的。所適越遠,所要憑借的條件就越是充足,如將要“圖南”的大鵬必須有“風斯在下矣”、“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的條件;而“決起而飛,槍榆枋”的蜩與學鳩所憑借的風(或其他條件)比起大鵬就小多了。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遙。
3、本段中其實有一句話可以證明以上的內(nèi)容,而且這句話是作者寫鵬如何大,如何飛至九萬里的目的,是哪一句?
明確:“天之蒼蒼,……亦若是而已矣!本褪钦f,人們仰而觀天,蒼蒼而無所至極;殊不知九萬里高空的鵬俯而下視,也如人們仰視蒼天一樣。在九萬里高空的鵬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遠在至極的高空的大鵬不是一樣的渺小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莊子完全泯除了事物的大小。在他看來,世間的萬物都是一律平等的。鯤鵬之大,塵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遙。
4、齊讀第一節(jié),感悟內(nèi)容:鯤鵬憑借風力、蜩與學鳩笑鯤鵬和作者反駁蜩與學鳩。
板書:蜩與學鳩 否定以突出 大鵬
四、再看第二板塊,請大家朗讀第二節(jié)。
1、斥?為什么笑鯤鵬呢?
明確:斥?認為,鯤鵬要飛高,才依賴于風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樣的高度,所以能夠擺脫對外力的憑借,自己能夠自由地“騰躍”“翱翔”。
2、那么,作者對斥?的“笑”是什么態(tài)度呢?你認為莊子是否贊成“小大之辨”?
明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莊子的觀點,相反,他認為這是世人的成見。因為他覺得“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眾人”卻非要去“匹之”,這不是很可悲嗎!這里,莊子仍進一步闡發(fā)要泯除大小之見,對任何事物不要虛妄分別的觀點。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的大鵬,在斥?看來,也不屑一顧,它并不像“小年”的“眾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樣去做一些徒勞的事,而是以“我騰越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滿足了,因而它自得其樂地笑了。
這里的“笑”就代表了莊子的笑。莊子是借斥?笑大鵬來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見和以小慕大的人。
莊子為何用斥?來喻自己呢?這是由于莊子的時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別人或別物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古今人物,禽獸魚蟲無一不成為他借用的對象。他之對己、對人、對物根本就沒什么分別,只不過他有時在明處,有時在暗處,有時當場導演,有時幕后指揮,但是“每一個場合中,必然隱藏著一個莊子”(張默生)
板書:蜩與學鳩、斥? 否定以突出
五、最后看第三板塊,齊讀朗讀第三節(jié)。
1、宋榮子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呢?
因為“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2、作者對宋榮子的態(tài)度怎樣?
由“斯已矣”“雖然,猶有未樹也”可知,作者對他也是否定的。不僅如此,作者還通過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來進一步否定他。
蜩鳩與大鵬都是有所待,蜩鳩卻去譏笑大鵬,這不可;同樣,如果大鵬去譏笑蜩鳩的話,是否可?
人類中,那些憑著自己聰明的才智、良好的行為、高尚的道德、強大的能力就能夠稱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國的人,雖然他們都以達到目的為滿足,但因為是有所待,所以與消遙的境界來說實在相差太遠了,理所當然要被比他們略高一籌的宋榮子所笑。
但莊子對宋榮子的“笑”并不完全贊同。宋榮子盡管“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但卻“未數(shù)數(shù)然也”。他仍是始終“未樹”消遙境界。
再如比宋榮子更高一籌的列子,他能“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榮子一樣也是“未數(shù)數(shù)然”的。他能御風而行,雖說免去步履之勞,可是沒有風,不是也無能為力了嗎?所以莊子說他“猶有所待也”。
齊讀第三節(jié),感悟內(nèi)容。
板書:“知效一官”等四種人 否定以突出 宋榮子、列子
六、到此為止,我們了解到,作者對“笑”鯤鵬和別人的蜩與學鳩、斥?、宋榮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請大家討論一下,
1、作者對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確: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關鍵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為“鯤鵬展翅”早已作為積極的意象被人們廣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講述這一寓言故事時,突出的不是鯤鵬本身,而是風力,“故九萬里,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對風力作用的突出,實際上就是對鯤鵬的否定。作者寫了“笑”的雙方,對“笑”的一方蜩與學鳩、斥?、宋榮子都作了否定,對被“笑”的一方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對順便提及的野馬、塵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這種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如果我們借用本文中的一個形象的詞語,可以說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說是:莊子“笑”萬物!
板書:“知效一官”等四種人 否定以突出 宋榮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蜩與學鳩 否定以突出 大鵬 惋惜突出
2、莊子為什么要“笑”萬物呢?
明確:因為它(他)們都“有所待”,都沒有做到“逍遙游”。
3、哪種人能達到這種境界?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隨變是適,無乎所待,以游無窮,這才是逍遙游的理論境界!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也只有課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怎樣才能擺脫有待,達到無待呢?莊子強調(diào),根本的一點是要認識到,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或必然性束縛了人的自由,而是人們自己的主觀認識、自己的思想束縛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觀物”、“道通為一”的道理;如果能從主觀上齊同萬物,忘卻外在的一切差別,也就無所不適、無所對待了。莊子進而提出了最徹底的“無己”的方法,即從精神上超脫一切自然和社會的限制,泯滅物我的對立,忘記一切,直到忘記自己。無己而后無所待。
板書:蜩與學鳩 否定以突出 大鵬 惋惜突出
“知效一官”等四種人 否定以突出 宋榮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至人、神人、圣人”
七、小結(jié):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從反面論證,最后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以三“無”(無己、無功、無名)作結(jié),有力地論證“無所待”觀點。
至于“無所待”的境界怎樣才能達到,希望有興趣的同學課后讀讀《逍遙游》的后半部分。
板書:
蜩與學鳩 大鵬
“至人、神人、圣人”
遠勝世俗依然“有待”的絕大自由
世俗很感滿足的極小自由
惋惜突出
否定以突出
天人合一的絕對自由
“知效一官”等四種人 宋榮子、列子
八、學生討論:你對這樣的境界有何看法?
1、明確: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種“無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即順應萬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適心任性,達到物我一體的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莊子認為,世上萬物都受到限制,社會上的人被生死、壽夭、得失、榮辱、貴賤所牽累,沒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則“有待”,只有做到“無己”才能進而達到“無功”“無名”。所謂“無己”,就是忘掉自我。在莊子看來,人和萬物都是得道而生,形體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體,必然會受到外物的束縛,達不到恬淡自適的境界。所謂“無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祿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養(yǎng)親以盡天年而無建功立業(yè)的理想。所謂“無名”,就是忘掉榮辱毀譽得失,褒貶任人,俯仰隨我,置聲名與輿論于不顧。達到“無己”“無功”“無名”,便是在頭腦中消除了物我對立,使精神與道融合為一,超越一切現(xiàn)實的矛盾,步入超現(xiàn)實的絕對自由。莊子的這種思想,實際上是在現(xiàn)實中無法擺脫的“心為形役”,即“心”與“形”的矛盾,而超現(xiàn)實地在精神上追求絕對的自由。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對的,但這種“絕對自由”的超現(xiàn)實性恰恰表現(xiàn)了他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現(xiàn)實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莊子的哲學其實就是人生哲學。在莊子看來,“有待”和“無待”意味著人生的兩個層面,物質(zhì)形體的活動總是有待的,而無形的精神活動可以是無待的。人生世間,難免神為形累、心為物役,應該通過“無用”、“無己”的“道德”修養(yǎng),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縛,從自我中提升一級,達到無待的自由。
2、專家的看法:
然而,我們必須了解莊子絕非不食人間煙火的道行者,也非逃離現(xiàn)實生命的烏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見解是基于人類無止境的饜欲與物化的傾向所引起發(fā)出來的;同時,鑒于個人的獨存性已消失與被吞噬,遂于洞察人類的處境中安排自我的適性生活。沒有這種感受的人,自然無法體會莊子。因而莊子哲學對于讀者來說,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無法得到大眾一致公認的,同樣的一句話,有人會視如智慧之言,有人會以為是無稽之談。事實上,莊子的哲學不是寫給群眾看的,莊子的說話也不是說給群眾聽的,他的聲音有如來自高山空谷。
讀莊子書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窩吱吱喳喳、跳跳躍躍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豬玀,文人學士則有如爭吵不休的猴子?此麜写簌i小鳥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對話,以及井底蝦蟆的設喻,你會覺得他簡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類歷史的時空中,孤鴻遠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從莊子哲學的恢宏氣象看來,也確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他的思想角度,從不拘限于枝枝節(jié)節(jié),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殺精細的分析,否則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說的“自大視細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從整體處觀察事理,從各個角度作面面的透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er/71876.html
相關閱讀:
斑紋教案
上一篇:
《蘭亭集序》教案
下一篇:
蜀道難學案
相關主題
斑紋教案
《山地回憶》教案設計
草莓教案
自然筆記教案
《祝!方贪
《祖國山川頌》教案
第1課 錢教案
宋詞四首教案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教案
《齊桓晉文之事》教案
相關推薦
推薦閱讀
《窗》學案
M 《窗》學案 【學習目標】 1.學習對比手法 2.體會精巧的構(gòu)思 3.感悟人性的美與丑 【學習重……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學案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學案 一、學習目標 1. 了解傳統(tǒng)文化、文化傳統(tǒng)等概念的含義; 2. 學……
《秋水》學案
《秋水》學案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風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
詩詞三首 教案
鑒賞感受三首詩詞中詩人真摯的情感美 品味詩歌意境,從而領會詩歌美質(zhì) 學習詩的藝術表現(xiàn)手……
《漁父》學案
《漁父》學案 一、基礎知識 1, 知識填空: 屈原: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
相關閱讀
《秋水》學案
漢魏晉詩三首教案
《致西伯利亞的囚徒》教學案
《與韓荊州書》學案
祖國土 教案
《箭與歌》學案
《祖國山川頌》導學案
《氓》學案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教案
《非攻(節(jié)選)》教學設計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