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wǎng)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高中學習方法
高中語文
高中英語
高中數(shù)學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學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高中歷史
高中地理
高中教案
高中試題
高一學習方法
高一語文
高一數(shù)學
高一英語
高一物理
高一化學
高一生物
高一政治
高一歷史
高一地理
高一學習
高二學習方法
高二語文
高二數(shù)學
高二英語
高二物理
高二化學
高二生物
高二政治
高二歷史
高二地理
高二學習
高三學習方法
高三語文
高三數(shù)學
高三英語
高三物理
高三化學
高三生物
高三政治
高三歷史
高三地理
高三學習
逍遙右腦記憶
>
教案設計
>
語文
>
高三
>
2012屆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復習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2012屆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復習教案
現(xiàn)代文閱讀?歸納內容要點
歸納內容要點是社會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閱讀的常考點,但往往得分率不高。
所謂“要點”,《現(xiàn)代漢語詞典》認為是“話或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的內容要點,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內容,或者說是文章內容的精要之處。文章的內容要點,可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高考試題,這兩方面的都有。就全文的內容要點而言,較典型也是比較難的是1996年的第27題:“根據(jù)文意簡要概括從巴赫到莫扎物到貝多芬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發(fā)展變化。(不超過60個字)”。2000年第21題也有點難。“這篇散文(《長城》)中,①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么?②又是如何看待長城的現(xiàn)實的?”這也是著眼于全文的內容要點歸納。
一、歸納內容要點的途徑
1.找出相關的概括性語句
在具體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語句與具體的敘述描寫或闡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尋找概括性語句來概括內容要點,是最重要的途徑。上舉2000年第21題是對全文內容要點的歸納,而全文的主體部分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與歷史上的長城,其中有這樣三句話:①“所以我說,你是一卷凄婉的歷史,長城!”②“所以我說,你又是民族封閉的象征,長城!”③“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長城!”據(jù)此,作者對“歷史上長城的評價”可歸納為以上三點:①一卷凄婉的歷史;②民族封閉的象征;③文化愚鈍的標志。文章第二部分寫現(xiàn)實的長城,其中有“他們的來,使你顯得十分開放,而且充滿自信”這一個概括性的句子。據(jù)此,對“如何看待長城的現(xiàn)實的”這一小題,可以歸納為“開放,自信”。
文章局部內容要點的歸納,一般說來,也可以運用這一方法。
2.分析相關文字的層次
為了防止內容要點的遺漏,應對相關文字作大致的層次分析。
威廉斯根據(jù)吉爾福特的理論,經(jīng)10年實驗,數(shù)百名教師參與,歸納出18種創(chuàng)造思考的策略。威廉斯認為,傳統(tǒng)偏重教師的教學行,以教材或教學內容為中心,而現(xiàn)代教學則特別重視以學生為中心,這兩者都忽視了教師、教材和學生之間不可分割的一體關系;只有將這三者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教學效益,促進學生思維和情感的發(fā)展。他曾設想過在不同學科中通過教師的教學方法來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能力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設計的整體性、靈活性和明確性而易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收到了顯著的效益。
威廉斯的研究成果為什么有具有“整體性、靈活性和明確性”而易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收到顯著的效益?答案不超過60字。
本題要求歸納文章局部的內容要點。怎樣回答本題呢?首先要分析這段文字的層次。這段文字首句是概括性語句,為一層。下文“威廉斯認為”、“他曾設想”各領起一個層次,最后一句是結論。首句包括兩個要點:①有吉爾福特的理論作根據(jù);②有數(shù)百名教師參與,有10年的實踐經(jīng)驗。中間兩層包括兩個要點:①正確理處教師,教材和學生的關系;②探求不同學科的教學模式。這四點就是威廉斯研究成果具有“整體性、靈活性和明確性”而易為廣大教師接受并在實踐中收到顯著效益的原因。這樣的歸納自然是正確的。如果不是這樣通過層次分析來歸納,就會出現(xiàn)要點不全的毛病。
3.提取精要,獨立歸納
有的文章,雖然有概括力強的語句,但與試題要求歸納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學作品并沒有相應的概括語句。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求我們根據(jù)要求,認定范圍、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語言獨立概括。前面此述1996年的第27題就屬于這種情況。
當年選擇的文章是愛爾蘭作家蕭伯納的《貝多芬之謎》。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介紹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色,第二、三兩段詳述貝多芬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色,最后一段說明貝多芬的音樂創(chuàng)作對后世的影響。文章首句說,“音樂的作用并不止于創(chuàng)造悅耳的樂式,它還能表達感情。”聯(lián)系全文看,所謂“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發(fā)展變化”,就是在處理“音式”和“表達感情”關系上的發(fā)展變化。首段說,欣賞巴赫的序曲,“好像觀賞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樣,可是樂趣也只限于此”?梢姲秃罩恢亍皹肥健。莫扎特呢?它的音樂既表達感情,“又是樂式設計的杰作”,可見是既表達感情,又講究樂式的。關于貝多芬的音樂創(chuàng)作,文中說,他非常保守地使用舊的樂式,可是為了表達感情,“這些樂就被不客氣地分散了”?梢娝囊魳穭(chuàng)作是感情突破樂式的。這樣,該題的答案就行成了:巴赫??只講究樂式;莫扎特既講究樂式又表達感情;貝多芬??感情突破樂式。這樣的答案正好從一個穩(wěn)定的角度歸納出從巴赫到莫扎特到貝多芬“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發(fā)展變化”,也符合文意,因而是正確的。一般說來,需要考生自己提取精要,獨立概括的試題往往是比較難的。
二、歸納內容要點應該注意的問題
歸納內容要點的前提是對文章內容有準確的理解,對文章的寫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斷。在此基礎上還應注意兩點:
1.盡可能用原文中的詞語作歸納
這是就獨立歸納而言的。盡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詞語組織答案,可以防止歸納的不準確。
2.防止要點遺漏
要點遺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對相關文字作層次分析。
這兩點請參考下面的試題分析。
三、典型試題分析
1.文中成人們的議論大體反映了哪幾種態(tài)度?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每種態(tài)度的概括限用4?6字)
村子附近發(fā)現(xiàn)了虎,孩子們憑著一股銳氣,和虎搏斗了一場,結果遭犧牲了,于是成人們之間便發(fā)生了這樣一串分歧的議論:
??立即發(fā)動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沒有布置周密時,勸孩子們暫勿離村,以免受害。
??已經(jīng)勸陰過了,他們不聽,死了活該。
??咱們自己趕緊別提了,免得鼓勵孩子們去冒險。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會惹你?
??是呀!虎本無罪,禍是喊打虎的人闖的。
??虎是越打越兇的,誰愿意打誰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議論發(fā)展下去是沒完的,而且有的離奇到不可想象。當然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言論。至于那“為虎作倀”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測了。但愿世上真沒有鬼,然而我真擔心,人既是這樣的善良,萬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
這是2000年春季高考卷的第23題。試題所說的“議論”,就是用破折號標示的七種議論。從各句“議論”的內容看,前兩句“大體”上屬一種態(tài)度,即起來斗爭或發(fā)動全村打虎;三四兩句屬于明哲保身的態(tài)度;“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最后兩句則是是非顛倒的態(tài)度。因為試題要求是“大體上”的,所以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時要抓住主要的文句,即鮮明地表示某種態(tài)度的文句,否則要點會遺漏。
2.從文中看,鄉(xiāng)土都給人們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過28個字)
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鄉(xiāng)土。他從母親的情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鄉(xiāng)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里。鄰里鄉(xiāng)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jīng)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shù),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這是2003年全國卷的第19題。從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結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該段的前幾句中。前兩句是領起性質的句子,打下“烙印”的應在這兩句之后。中間的四句話分別為一層意思。第一層說的是“父親”、“母親”“親族”的愛;第二層說的是家鄉(xiāng)的山水草木;第三層說的是“悲歡離合的家史”;第四層說的“鄰里鄉(xiāng)情”。據(jù)此,本題的答案是:①父母親族的愛;②家鄉(xiāng)的山水草木;③悲歡離合的家史;④鄰里鄉(xiāng)情。如果不對這段文字作層次分析,不憑借文中的詞語,就會像許多考生一樣,比較容易的題目也得不到好分。
四、練習與答案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題。
雜劇的產生
“雜”與“劇”本為兩個獨立的字眼,唐人將其捏合為“雜劇”一詞來概括某種表演形式時,自然要受到當時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換言之,在“雜”與“劇”的諸種義項中,唐人的取義勢必要打上時代的烙印。同時,“雜”與“劇”的組合也勢必最能體現(xiàn)它所要概括的表演形式的基本特征,讓人觀其名而知其實。那么,最初的“雜劇”之名所要表達的特征是什么呢?其一是“雜”,也就是說,此種伎藝屬于娛樂性質的俗樂而非雅樂,同時,該伎藝形式多樣,雜七雜八。其次是“劇”,也即此伎藝包含了戲謔的科白形式。因其“雜”,所以雜劇最初包含了許多雜戲的內容,這是雜劇從散樂雜戲是脫胎的痕跡;因其有“劇”,故其表演中又包含了諢科對白的因素,這是雜劇區(qū)別于雜戲的重要標志。在這兩個特點中,“雜”為形,“劇”為神,前者使雜劇形式多樣化而具有綜合性的優(yōu)勢,后者則使雜劇超越百戲的伎藝表演而升華為戲劇藝術。
明乎此,我們就知道最初時雜劇何以和雜戲混稱,就能了解雜劇與諸戲的差別,就能明白雜劇之名,之所以有從諸多的歧稱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因為雜劇本身包含雜戲的內容,所以雜劇有時也被稱為“雜戲”、“百戲”、“角抵之戲”、“參軍戲”等名(其例證說下節(jié))。這些名稱要么過于寬泛而不能體現(xiàn)雜劇這一表演形式的特點,如雜戲、百戲;要么過于具體而不能概括雜劇的基本形態(tài),如角抵、參軍,從而最終將冠名權拱手讓給了“雜劇”。
由此,我們還明白了另一個問題:雜劇何以會在唐代產生。雖然與劇談戲謔相近的俳優(yōu)滑稽周秦就有記載,雖然與雜劇同屬一路的散樂百戲先秦也已出現(xiàn),但直到魏晉,二者一直局限在滑稽說白和伎藝性表演的戲路里,未越雷池一步。這一僵局,直到雜劇的問世才被打破。而雜劇之所以在唐代出現(xiàn),是因為有了適宜的土壤,這一土壤就是魏晉以來盛 行的劇談之風。劇談作為一種戲謔斗嘴,不僅有詼諧滑稽,而且更強調“斗”即對抗性,其蘊涵的新的戲劇因素??“劇”,也即詼諧的話語沖 突很容易在這片活土上發(fā)育為新戲種。那么,劇談之風自何而來?我以為來自魏晉的論難。論難不自魏晉始,但成為社會習尚則在魏晉。當時的士大夫受佛教玄談的影響,好斗機鋒,論難成風,王衍、王澄、謝鯤之輩皆為論難高手。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時期,由于佛教論議的影響,論難逐漸向伎藝化、通俗化轉變,由學術活動轉化為民眾的娛樂活動。劇談就是一種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戲謔性質的通俗論難。在斗口一義上,二者相通。《釣礬立談》:“是以一時豪杰,如蕭儼、江文蔚……之徒,舉集其門。(韓)熙載又長于劇談,與相反復論難,多深切當世之務!边@里,“劇談”與“論難”并舉,可見其意相近。當然,如前所述,劇談更具有戲謔誚難之義。事實上,某些帶有嘲諢意味的論難,已和后世的戲劇相當接近,如《啟顏錄》中有一段北齊弄癡人石動筒與法師的論難即是例子。
(節(jié)選自劉曉明《雜劇起源新論》)
1.“雜劇”之名所要表達的特征是什么?請簡要作答。
答:
2.“雜劇”與諸戲的主要差別是什么?
答:
3.作者認為雜劇產生于唐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4.根據(jù)文意作推斷,下列說法不符合作者觀點的兩項是( )
A.雜劇脫胎于散樂雜戲,插科打諢、念唱做打等戲劇因素是不斷增強的。
B.雜劇也稱為“雜戲”、“百戲”、“角抵之戲”等,因為它們都屬于娛樂性質的雜俗之樂。
C.論難劇談諧趣的話語沖突是雜劇對抗性諢科的誘因,它促使滑稽戲語向具有對立沖突的雜劇轉化
D.論難劇談的盛行改變了人們的審美傾向,使戲劇性的諢難成為一種被人接受的娛樂方式。
E.佛教的傳播及其教義的影響是雜劇成為劇的重要原因。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題。
白居易的美學思想
白居易繼承儒家傳統(tǒng)美學思想,強調詩歌在社會生活中應該發(fā)揮“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積極作用。他認為詩歌所以能發(fā)揮這樣的作用,是由詩歌的本質決定的,即“詩言志”這個命題。所謂“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所謂“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fā)于吟詠,而形于詩歌”概括起來,也還是“詩言志”這三個字。正是詩歌的這種本質,決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動人心,同時也決定了通過它可以見國風之盛衰,聞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樂,從而收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上下交和、內外胥悅的社會效果。
白居易這種思想的核心,顯然是以《樂記》和《毛詩大序》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觀點。但是,白居易終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漢代。魏晉南北朝以來美學思想發(fā)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對他發(fā)生影響。他在論證詩歌“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時,和孔穎達一樣突出強調詩歌的抒情特性,這就是時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白居易從詩歌“補察時政”、“泄導人情”這個大前提出發(fā),引出一個結論,就是統(tǒng)治者應該允許并且鼓勵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樂之情抒發(fā)出來,白居易認為這樣做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鞏固,就是他說的“善防川者,決之使導;善理人者,宣之使言”。這是為他的“新樂府運動”提供理論論證,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詩歌美學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根據(jù)詩歌“補察時政”、“泄導人情”這個基本思想,白居易對梁、陳以來的詩歌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說:“至于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義盡去矣!碧圃娨惨粯,李白詩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詩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別的詩人了。
白居易批評的主旨是反對詩歌創(chuàng)作脫離社會生活的傾向,這是正確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詩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則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點太偏激了。
1.從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對詩歌的主張有哪些?請寫出兩點,每點不超過30個字。
答:①
②
2.“白居易這種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
答:核心是指 (不超過10個字)
3.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美學思想新潮流對白居易詩歌理論的影響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寫定出兩點,總計不超過45個字。
答:(1)
(2)
4.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
A.白居易認為“詩言志”是詩歌的本質,這種本質決定詩歌能發(fā)揮“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
B.白居易認為沒有政教美刺寄托的詩歌都不是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
C.白居易認為唐代李白、杜甫的許多詩和梁、陳的詩一樣,嘲風雪、弄花草,所以被他砍得所剩無幾。
D.白居易對魏晉南北朝以來的詩歌理論尤其是梁、陳的詩歌理論持否定的態(tài)度。
E.白居易的詩歌美學思楊有許多合理因素,但是也有偏激之處。
[ ][ ]
附:答案及簡析
(一)1.此種伎藝形式多樣,屬于娛樂性的屬俗樂而非雅樂;②包含了戲謔科的形式。
2.雜劇表演包含了諢科對白的因素,具有綜合性,表演也升華為戲劇藝術,而諸戲卻未到達這一水平。(首段說:“包含諢科對白的因素”是雜劇與諸戲區(qū)別的重要標志。該段末句又對雜劇特征作出概括。還應與后兩段對照)
3.①魏晉以來盛行的雜劇之風向通俗化、娛樂化轉變;②劇談中的對抗性帶來新的戲劇因素;③有散樂、雜戲的基礎。(原文第三段專論雜劇產生于唐代的原因,要抓住“劇談”本身的變化和影響,但不能忽視“雜戲”等的基礎)
4.B、E(雜劇也稱為“雜戲”、“百戲”等,是“因心雜劇本身包含雜戲的內容”;文中談到“佛教議論的影響”,未談到佛教傳播是雜劇成為“劇”的原因)
(二)1.①詩歌在社會生活中應發(fā)揮“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②詩歌“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是由“詩言志”的本質決定的。
2.儒家傳統(tǒng)美學思想(觀點)
3.①強調詩歌抒情的特性;②認為統(tǒng)治者應允許并鼓勵老百姓抒發(fā)喜怒哀樂之情,利于鞏固封建統(tǒng)治。
4.C、D(對照原文可作判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67768.html
相關閱讀:
2012屆高考語文鑒賞古典詩詞的表達技巧總復習教案
上一篇:
2012屆高考語文講座古代文復習教案
下一篇:
2012年高三語文總復習:選用與變換句式
相關主題
2012屆高考語文鑒賞古典詩詞的表達技巧總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文言文閱讀專項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重點知識梳理復習:正確使用標點符號2
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作文突破點題導練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擴展語句專題學案
2012屆高考語文擴展語句和壓縮語段精講精練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古文閱讀專項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精講精練復習圖表與文字轉換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鑒賞詩歌的語言與表達技巧第二輪導練復習教案
相關推薦
推薦閱讀
2013屆高考語文考點復習實戰(zhàn)教案
專項強化演練六 一、閱讀下面的字,完成1 —4題。 依偎——重慶街景 黃濟人 ”依偎”這個詞,……
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考點字形專項歸納復
字形復習學案(四) 復習目標:識記并正確書寫現(xiàn)代常用規(guī)范漢字。 復習重點:形聲字、形似……
2012屆高考語文重點知識梳理復習 識記現(xiàn)
【2012考綱解讀】 “識記現(xiàn)代漢字的字形”這一考點,一般稱為辨別錯別字。高考語文試題對這……
高三語文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高三語文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第一課時 【考綱內容】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能……
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項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項復習教案 第二單元 語言知識及語言表達(中) (四)、成語—熟語 1……
相關閱讀
2012屆高考語文對照式鑒賞第二輪導練復習
2012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2012年高考一輪復習文言文知識歸納——人
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變換句式專題學
2012屆高考語文作文突破審題第二輪導練復
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作文突破點題導練復
《詩歌鑒賞之形象》教案
發(fā)憤進取
2012屆高考語文第一輪語句銜接總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語文古代文閱讀復習教案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