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wǎng)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高中學習方法
高中語文
高中英語
高中數(shù)學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學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高中歷史
高中地理
高中教案
高中試題
高一學習方法
高一語文
高一數(shù)學
高一英語
高一物理
高一化學
高一生物
高一政治
高一歷史
高一地理
高一學習
高二學習方法
高二語文
高二數(shù)學
高二英語
高二物理
高二化學
高二生物
高二政治
高二歷史
高二地理
高二學習
高三學習方法
高三語文
高三數(shù)學
高三英語
高三物理
高三化學
高三生物
高三政治
高三歷史
高三地理
高三學習
逍遙右腦記憶
>
教案設計
>
物理
>
高一
>
高一物理牛頓第二定律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課時為2學時)
一、內(nèi)容分析
1.內(nèi)容與地位
在共同必修模塊物理1的內(nèi)容標準中涉及本節(jié)的內(nèi)容有:“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zhì)量、物體受力的關系.理解牛頓運動定律”.本條目要求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質(zhì)量、力三者的關系,強調(diào)讓學生經(jīng)歷實驗探究過程.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guī)律,是學習其他動力學規(guī)律的基礎,是本章的重點內(nèi)容,它闡明了物體的加速度跟力和質(zhì)量間的定量關系,是在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重要規(guī)律,在理論與實際問題中都有廣泛的運用.在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經(jīng)歷探究加速度、質(zhì)量、力三者關系的過程,可以通過實驗測量加速度、力、質(zhì)量,分別作出表示加速度與力、加速度與質(zhì)量的關系的圖像,根據(jù)圖像導出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系式.學習過程中引導體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圖像法的應用,培養(yǎng)觀察能力、質(zhì)疑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知識的形成中真正理解牛頓第二定律,同時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2.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zhì)量的關系的過程.
(2)感悟控制變量法、圖像法等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3)體驗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樂趣.
(4)培養(yǎng)觀察能力、質(zhì)疑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zhì)量的關系的過程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圖像,根據(jù)圖像導出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系式是本節(jié)的難點.
二、案例設計
(一)復習導入
教師:什么是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就是指物體速度發(fā)生了改變,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教師: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也就是指物體產(chǎn)生了加速度.加速度大,物體運動狀態(tài)變化快;加速度小,物體運動狀態(tài)變化慢.弄清物體的加速度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物體的加速度大小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呢?請同學們先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嘗試從身邊實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討論中體會到a跟力F、物體質(zhì)量m有關.
(二)探究加速度a跟力F、物體質(zhì)量m的關系
1.定性討論a、F、m的關系
學生:分小組討論.
教師:在學生分組討論的基礎上,請各組派代表匯報討論結(jié)果.
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定性的結(jié)論:a與F、m有關系,當m一定時F越大,a就越大;當F一定時,m越大,a就越。
請思考:
在這里為什么要組織學生開展這樣的討論?
2.定量研究a、F、m的關系
(1)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在肯定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提問:如何定量地研究a與F、m的關系呢?指出剛才大家在定性討論a、F、m三者關系時,就已經(jīng)采用了在研究a與F關系時保持m一定,在研究a與m的關系時保持F一定的方法,這種方法叫做控制變量法,它是研究多變量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下面我們可應用這種方法,通過實驗對a、F、m的關系進行定量研究.
教師進一步引導,使學生明確要在實驗中研究a、F、m的關系必須有辦法測出a、F、m.
教師在指出講臺上放有氣墊導軌、氣源、兩個光電開關和與之配套的數(shù)字計時器、滑塊、細線、砝碼、小桶、彈簧秤、托盤天平、一端帶有滑輪的長木板、小車、鉤碼、打點計時器、紙帶、刻度尺,并說明每個光電開關與數(shù)字計時器一起能測出一定寬度的遮光板通過它的時間進而測出物體的瞬時速度后,讓學生根據(jù)給定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小組討論基礎上,全班交流.在大家互相啟發(fā)、補充的過程中形成較為完善的方案.
學生:設計出如下實驗方案.
方案一 以小車、打點計時器、紙帶、長木板、細線、小桶、鉤碼、砝碼、刻度尺、天平為器材,研究小車的運動.用天平測出小車的質(zhì)量m1,測出小桶的質(zhì)量m2,把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m′g當作小車受到的拉力F,從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上測出△s,由△s=at2計算出小車的加速度a.
方案二 以氣墊導軌、氣源、兩個光電開關、數(shù)字計時器、滑塊、刻度尺、細線、小桶、砝碼、鉤碼、天平為器材研究滑塊的運動.用天平測出滑塊的質(zhì)量m1,測出小桶的質(zhì)量m2,把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m′g當作滑塊受到的拉力F,用導軌旁邊的刻度尺測出兩光電開關的距離s0,用刻度尺測出固定在滑塊上的遮光片的寬度△s,根據(jù)數(shù)字計時器給出的遮光片分別通過前后兩個光電開關所經(jīng)歷的時間△t1、△t2,由于△s?s0,因此可以根據(jù)v1=△s/△t1和v2=△s/△t2計算出滑塊在兩光電開關間運動時的初、末速度,再由 計算出滑塊的加速度a.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兩種方案的可行性,讓學生踴躍發(fā)表自己見解.
教師:上述兩種方案都是可行的.但前一種方案中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較大,實驗誤差較大,因此就得想辦法消除摩擦力的影響,那么如何消除摩擦力呢?建議有興趣的同學自己利用課余的時間去實驗室用前一種方案或其他方案進行實驗探索.本節(jié)課我們采用上述后一種方案進行實驗探究.
教師:不論采用上述哪種方案,我們把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mg當作小車(包括上面的鉤碼)或滑塊(包括上面的鉤碼)受到的拉力,這是有條件的,這條件就是m?m′(m為小車與鉤碼或滑塊與鉤碼的總質(zhì)量).
(2)進行實驗探究
教師:引導學生在氣墊導軌上研究a、F、m三者關系,為了讓學生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用電子幻燈片打出研究內(nèi)容、實驗步驟和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如下:
【研究內(nèi)容】研究m一定時,a與F的關系
【研究步驟】①用天平分別測出單個滑塊的質(zhì)量m1=__________g,小桶質(zhì)量m2=__________g,則滑塊總質(zhì)量m等于m1加上放在它上面的鉤碼的質(zhì)量△m1.
②在桶中放置質(zhì)量為△m2的砝碼,則m′=m2+△m2,當m?m′時,認為F=m′g(g取9.8m/s2).
③用刻度尺測出遮光片的寬度△s=__________m,用軌道邊上的標尺測出兩光電開關之間的距離s0=__________m.
④實驗時,保持s0不變,把各次滑塊運動中遮光片經(jīng)過前后光電開關的時間△t1、△t3代入公式 計算出各次滑塊運動的加速度,并把實驗數(shù)據(jù)填入表11-1.
表11-1 研究m一定時,滑塊加速度a與其受力F的關系
單個滑塊質(zhì)量
m1=_____g
滑塊總質(zhì)量
m=_____g
小桶質(zhì)量
m2=_____g
遮光片寬度
△s=_____m
兩光電開關間距
s0=_____m實驗次數(shù)小桶上的砝碼質(zhì)量△m2/g小桶與壇碼總質(zhì)量m′/g△t1/s△t2/s滑塊加速度a/(m?s -2)滑塊受的拉力F/N
1
2
3
4
【實驗的結(jié)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內(nèi)容二】研究a與m的關系(F一定)
【研究步驟】①用天平分別測出單個滑塊的質(zhì)量m1=__________g,小桶質(zhì)量m2=__________g,則各次實驗中滑塊總質(zhì)量m等于m1加上放在它上面的鉤碼的質(zhì)量△m1.
②在小桶中放置質(zhì)量為△m2的砝碼,則m′=m2+△m2,當m?m′時,認為F=m′g(g取9.8m/s2),并保持m不變.
③用刻度尺測出遮光片的寬度△s=__________m,用軌道邊上的標尺測出兩光電開關之間的距離s0=__________m.
④實驗時,保持s0不變,把各次滑塊運動中遮光片經(jīng)過光電開關的時間△t1、△t2代入公式 ,計算出各次滑塊運動的加速度,把實驗數(shù)據(jù)填入表11-2.
表11-2 研究滑塊加速度a與滑塊總質(zhì)量m的關系(拉力F一定)
單個滑塊質(zhì)量
m2=_____g
小桶質(zhì)量
m2=_____g
小桶與砝碼的總質(zhì)量
m′=_____g
遮光片寬度
△s=_____m
兩光電開關間距
s0=_____m實驗次數(shù)滑塊砝碼質(zhì)量△m1/g△t1/s△t2/s滑塊加速度a/(m?s -2)滑塊與砝碼總質(zhì)量m/g
1
2
3
4
【實驗的結(jié)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明 在簡要說明數(shù)字計時器的使用方法,強調(diào)實驗過程應使氣墊導軌保持水平,兩光電開關間距要盡可能大些,盡可能使m′遠大于m(如果m′≥20m,則可認為m′?m)等注意事項后,請兩位學生上臺操作并報告測量數(shù)據(jù),其他學生邊觀察邊在課前印發(fā)的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表11-1、表11-2)上填上實驗測量數(shù)據(jù).
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8個小組,第1組~第4組學生分別完成(表11-1)中從實驗次數(shù)1~4各項目的計算與填寫,第5組~第8組學生分別完成(表11-2)中從實驗次數(shù)1~4各項目的計算與填寫.
教師:讓學生反饋計算結(jié)果,并填入電子幻燈片(表11-1)、(表11-2)的對應欄目中.
教師:引導學生對表11-1的數(shù)據(jù)①通過直接觀察;②通過在坐標紙上畫出a-F圖像進行分析,得出a∝F(m一定時)的結(jié)論.
在描點畫圖時,讓學生體會為什么要讓描出的點盡可能多地分布在某一直線的兩側(cè),嘗試說出實驗誤差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對表11-2的數(shù)據(jù)①通過直接觀察②通過在坐標紙上畫出a-m圖像進行分析,只能得出當F一定時,m越大a就越小的結(jié)論.
教師:能不能就此馬上斷言a與m成反比?讓學生展開討論.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全班交流的基礎上,問學生能不能猜想a與m成反比?
如何證明這種猜想是否正確?請思考討論.
學生:可以畫出a與 圖像,看它是否為過原點的直線.
學生:還可以通過計算a與m的比值來判斷.
教師:讓學生分組計算出對應各次實驗的 ,并在全班反饋填人表11-2后,在坐標紙上作出a- 圖像.
學生:確實實驗得到的直線是接近過原點的,實驗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a與m是成反比(F一定時)的.
說明 這里開展一系列討論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從a-m圖像轉(zhuǎn)化到a- 圖像的意義,認識圖像法描述物理規(guī)律的作用.
教師:本實驗只是讓我們對于自然規(guī)律的探究有所體驗,實際上一個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不可能是幾次簡單的測量實驗就能得出,還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事實來論證.
3.牛頓第二定律
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究得到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系是:
當物體的質(zhì)量一定時,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成反比,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
加速度和力都是矢量,它們都有方向,牛頓第二定律不但確定了加速度和力的大小之間的關系,還確定了它們的方向之間的關系: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牛頓第二定律也可用數(shù)學公式來表示:
a∝F/m或F∝ma
上式可改寫為等式:F=kma,式中的k是比例常數(shù).
教師指出:
(1)如果各物理量都采用國際單位,k=1;
(2)力的單位“牛頓”是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定義的.
定義:使質(zhì)量1kg的物體產(chǎn)生1m/s2的加速度所需要的力,叫做1N.即1N=1kg?m/s2
可見,如果都用國際制單位,則k=1.
牛頓第二定律可簡化為
F=ma
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
三、案例評析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的思路是:首先提出物體的加速度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進行定性探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應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定量探究,讓學生經(jīng)歷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觀察實驗現(xiàn)象、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全班合作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的過程,最后總結(jié)出牛頓第二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加速度、質(zhì)量、力三者關系的全過程,在實驗方案設計分析、應用圖像探究規(guī)律等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較為關注學生自己的觀念,讓學生在問題討論中完善自己的觀點,學習應用物理和數(shù)學的方法研究自然規(guī)律,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師在實驗完成后的一句話“本實驗只是讓我們對于自然規(guī)律的探究有所體驗,實際上一個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不可能是幾次簡單的測量實驗就得出,還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事實來論證”充分體現(xiàn)了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的教育.對于實驗的方案可以根據(jù)學校、學生的情況,選擇一種或兩種或三種做,讓學生比較實驗的結(jié)果,對實驗進行多方面的反思.
四、相關鏈接
探究牛頓第二定律中的圖像問題
典型例題1 在“探究牛頓第二定律”實驗中,研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時得到如圖11-1所示的圖像,試分析其原因.
分析:在做a-F關系實驗時,用砂和砂桶所受重力mg代替了小車所受的拉力F,如圖11-2所示:
事實上,砂和砂桶的重力mg與小車所受的拉力F是不相等的,這是產(chǎn)生實驗系統(tǒng)誤差的原因,為此,必須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分析mg和F在產(chǎn)生加速度問題上存在的差別.由圖像經(jīng)過原點知,小車所受的摩擦力已被平衡.設小車實際加速度為a,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mg=(m+m0)a即
若視F=mg,設這種情況下小車的加速度為a′,則a′=mg/m0.在本實驗中,m0保持不變,與mg(F)成正比,而實際加速度a與mg成非線性關系,且m越大,圖像斜率越小.理想情況下,加速度a與實際加速度a差值為
上式可見,m取不同值,△a不同,m越大,△a越大,當m0?m時,a≈a′△a→0,這就是要求該實驗必須滿足m0?m的原因所在.
本題誤差是由于砂及砂桶質(zhì)量較大,不能很好滿足m0?m造成的.
點評:本實驗的誤差來源:因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誤差,本實驗用砂和砂桶所受的總重力mg代替小車的拉力,而實際小車所受的拉力要小于砂和砂桶所受的總重力,這個砂和砂桶的總質(zhì)量越接近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誤差越大;反之砂和砂桶的總質(zhì)量越小于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由此引起的誤差就越。虼藵M足砂和砂桶的總質(zhì)量m遠小于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m0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小因?qū)嶒炘聿煌晟贫鸬恼`差.此誤差可因為m?m0而減小,但不可能消去此誤差.
典型例題2 在利用打點計時器和小車做“探究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時,實驗前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應當如何平衡摩擦力?
分析: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F=ma中的F,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在本實驗中,如果不采用一定的辦法平衡小車及紙帶所受的摩擦力,小車所受的合外力就不只是細繩的拉力,而應是細繩的拉力和系統(tǒng)所受的摩擦力的合力.因此,在研究加速度a和外力F的關系時,若不計摩擦力,誤差較大;若計摩擦力,其大小的測量又很困難.在研究加速度a和質(zhì)量m的關系時,由于隨著小車上的砝碼增加,小車與木板間的摩擦力會增大,小車所受的合外力就會變化(此時長板是水平放置的),不滿足合外力恒定的實驗條件,因此實驗前必須平衡摩擦力.
應如何平衡摩擦力?怎樣檢查平衡的效果?有人是這樣操作的:把如圖11-3所示裝置中的長木板的右端墊高一些,使之形成一個斜面,然后把實驗用小車放在長木板上,輕推小車,給小車一個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看其是否作勻速直線運動.如果基本可看作勻速直線運動,就認為平衡效果較好.這樣操作有兩個問題:一是在實驗開始以后,阻礙小車運動的阻力不只是小車受到的摩擦力,還有打點計時器限位孔對紙帶的摩擦力及打點時振針對紙帶的阻力,在上面的做法中沒有考慮后兩個阻力;二是檢驗平衡效果的方法不當,靠眼睛的直接觀察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是很不可靠的.正確的做法是:將長木板的末端(如圖11-3中的右端)墊高一些,把小車放在斜面上,輕推小車,給小車一個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觀察小車的運動,當用眼睛直接觀察可認為小車做加速度很小的直線運動以后,保持長木板和水平桌面的夾角不動,并裝上打點計時器及紙帶,在小車后拖紙帶、打點計時器開始打點的情況下,給小車一個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使小車沿斜面向下運動.取下紙帶后,如果在紙帶上打出的點的間隔基本上均勻,就表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跟它所受的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平衡.
點評:
(1)打點計時器工作時,振針對紙帶的阻力是周期性變化的,所以,難以做到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與阻力始終完全平衡,小車的運動也不是嚴格的勻速直線運動,紙帶上的點的間隔也不可能完全均勻,所以上面提到要求基本均勻.
(2)在實驗前對摩擦力進行了平衡以后,實驗中需在小車上增加或減少砝碼,因為改變了小車對木板的壓力,從而使摩擦力出現(xiàn)了變化,有沒有必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我們說沒有必要,因為由此引起的摩擦力變化是極其微小的.從理論上講,在小車及其砝碼質(zhì)量變化時,由力的分解可知,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G1和垂直斜面方向的分力G2(大小等于對斜面的壓力),在斜面傾角不變的情況下是成比例增大或減小的,進而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G1和摩擦力f成比例變化,仍能平衡.但實際情況是,紙帶所受阻力F′f,在平衡時有G1=Ff+F′f,而當F′f和Ff成比例變化后,前式不再相等,因而略有變化.另外,小車的軸與輪的摩擦力也會略有變化,在我們的實驗中,質(zhì)量變化較小,所引起的誤差可忽略不計.
典型例題3 用如圖11-4(a)所示的裝置研究質(zhì)量、定時加速度與作用力的關系.實驗中認為細繩對小車的作用力F等于砂和桶所受的總重力,用改變砂的質(zhì)量的辦法來改變對小車的作用力F,用打點計時器測出小車的加速度a,得出若干組F和a的數(shù)值,然后根據(jù)測得的數(shù)據(jù)作a-F圖線.一學生作出如圖11-4(b)所示的圖線,發(fā)現(xiàn)橫軸上的截距OA較大,明顯地超出了偶然誤差的范圍,這是由于實驗中沒有進行什么步驟?
分析:這是一個驗證性的實驗,作出的a-F圖線理應通過原點,表明質(zhì)量m0一定時,加速度a與F成正比,作出圖11-4(b)所示的圖線,表示什么意思呢?設截距OA=Ff,現(xiàn)變換一下坐標原點,把原點移至A點,縱坐標仍表示加速度a,橫坐標表示F-Ff,設直線的斜率為 ,則圖11-4(c)表示
a=k(F-Ff),F(xiàn)-Ff=m0a
即: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在某同學所做的這個實驗中,合外力并不是細繩對小車的作用力F,而是F-Ff,顯然,這個f是水平長木板對小車的摩擦力,這個摩擦力在實驗中是不能忽略的,實驗中需平衡此摩擦力,采用的辦法是:“在長木板的不帶定滑輪的一端下面墊一塊木板,反復移動木板的位置,直到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可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這時小車拖著紙帶運動時受到的摩擦阻力恰好與小車所受的重力在斜面上的分力平衡”.(見高中課本)這時小車所受的合外力F-Ff+m0gsinθ=F,畫出的圖線應當通過原點,該同學作出如圖11-4乙所示的a-F圖線,是因為他在實驗中沒有進行平衡摩擦力這一步驟.
典型例題4 利用例3圖11-4(a)所示的裝置做“探究牛頓第二定律”實驗,甲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的小車的加速度。和小車所受拉力F的圖像為圖11-5中的直線Ⅰ,乙同學畫出的a-F圖像為圖11-5中的直線Ⅱ.直線Ⅰ、Ⅱ在縱軸或橫軸上的截距較大,明顯超出了誤差范圍,下面給出了關于形成這種情況原因的四種解釋,其中可能正確的是( )
A.實驗前甲同學沒有平衡摩擦力
B.甲同學在平衡摩擦力時,把長木板的末端抬得過高了
C.實驗前乙同學沒有平衡摩擦力
D.乙同學在平衡摩擦力時,把長木板的末端抬得過高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yi/74234.html
相關閱讀:
4.3 牛頓第二定律
上一篇:
§4.5 牛頓第三定律
下一篇:
勻變速直線運動實例
相關主題
4.3 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4.5 牛頓第三定律
研究平拋運動
用牛頓定律解決問題
牛頓第二定律
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
宇宙航行
高一物理上下冊教案(全)
向心力
相關推薦
推薦閱讀
動能與勢能
第3節(jié) 動能與勢能 【學習目標】 1.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功能關系導出動能的定義式,并會用……
加速度與力和質(zhì)量的關系
4.2 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系 [目標] 一、知識目標: 理解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
重力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牛頓第一定律(學案)
牛頓第一定律(學案) 1、 關于運動和力的關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怎樣的?伽利略的觀點是……
速度和加速度
第3節(jié) 速度和加速度 名師導航 知識梳理 1、速度 (1)定義:速度等于物體運動的 跟 所用的……
相關閱讀
力的分解 學案
牛頓第一定律
力的合成(學案)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6.6 經(jīng)典力學的局限性 學案(人教版必修2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
研究平拋運動
質(zhì)點和位移
摩擦力
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應用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