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彥博幼聰悟”閱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文言文閱讀 ( 19 分) 溫彥博幼聰悟,有口辯,涉獵書記。初,其父友薛道衡、李綱常見彥博兄弟三人,咸嘆異曰: 皆卿相才也。 時高麗遣使貢方物,高祖謂群臣曰: 名實之間,理須 文言文閱讀
(19
分)
溫彥博幼聰悟,有口辯,涉獵書記。初,其父友薛道衡、李綱常見彥博兄弟三人,咸嘆異曰:“
皆卿相才也。”
時高麗遣使貢方物,高祖謂群臣曰:“
名實之間,理須相副。高麗稱臣于隋,終拒煬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萬物,不欲驕貴,但據(jù)土宇,務共安人,何必令其稱臣以自尊大?可即為詔,述朕此懷也。”
彥博進曰:“
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之玄菟郡耳。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nèi),不可許以不臣。若與高麗抗禮,則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國之于夷狄,猶太陽之比列星,理無降尊,俯同夷貊。”
高祖乃止。
其,突厥入寇,命右衛(wèi)大將軍張瑾為并州道行軍總管,出拒之,以彥博為行軍長史。與虜戰(zhàn)于太谷,軍敗,彥博沒于虜庭。突厥以其近臣,苦問以國家虛實及兵馬多少,彥博固不肯言。頡利怒,遷于陰山苦塞之地。太宗即位,突厥送款,始征彥博還朝,授雍州治中,尋檢校吏部侍郎。
彥博善于宣吐,每奉使入朝,詔問四方風俗,承受綸言,有若成誦。聲韻高朗,響溢殿庭,進止雍容,觀者拭目。四,遷中書令,進爵虞國公。高祖常宴朝臣,詔太宗諭旨,既而顧謂近臣曰:“
何如溫彥博?”
其見重如此。

初,突厥之降也,詔議安邊之術(shù)。彥博議曰:“
漢建武時,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為捍蔽,又不離其土俗,因而撫之。一則實空虛之地,二則示無猜之心。若遣向西南,則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也。”
太宗從之,遂處降人于朔方之地,其入居長安者近且萬家。議者尤為不便,欲建突厥國于河外。彥博又執(zhí)奏曰:“
既已納之,無故遣去,深為可惜。”
與魏徵等爭論,數(shù)不決。
彥博自掌知機務,即杜絕賓客,國之利害,知無不言,太宗以是嘉之。及薨,謂侍臣曰:“
彥博以憂國之故,勞精竭神,我見其不逮,已二矣。恨不縱其閑逸,致夭性靈。
彥博家無正寢,及卒之日,殯于別室,太宗命有司為造堂焉。贈特進,謚曰恭,陪葬昭陵。
(節(jié)選自《舊唐書》,有刪節(jié))
4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但據(jù)土宇,務共安人
務:致力
B
.聲韻高朗,響溢殿庭
溢:充滿
C
.若遣向西南,則乖物性
乖:違背
D
.既已納之,無故遣去
遣:派遣
5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溫彥博“
有口辯”
的一組是(
)(3
分)

名實之間,理須相副 ②
中國之于夷狄,猶太陽之比列星,理無降尊,俯同夷貊

承受綸言,有若成誦④
太宗從之,遂處降人于朔方之地

與魏徵等爭論,數(shù)不決 ⑥
彥博自掌知機務,即杜絕賓客
A
.①②④ B
.③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⑤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在安置突厥的問題上,溫彥博根據(jù)漢代安置匈奴的做法,主張分散安置,唐太宗采納了他的建議,把突厥安置在北方,其中一部分入住長安。
B
.由于沒能從溫彥博的嘴里得到大唐國力和兵馬的有關情報,突厥頡利把他關押在陰山苦寒之地,直到后來突厥來唐講和,才得以回唐。
C
.高祖從前朝與高麗交往的情形出發(fā),提出不必讓高麗稱臣,溫彥博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角度加以勸諫,阻止了高祖下詔。
D
.溫彥博敢于直言進諫,擁有崇高氣節(jié),清廉自守,為國家殫精竭慮,耗盡了自己的生命,這在封建官吏來說尤為難能可貴。
7
.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分)
(1
)既而顧謂近臣曰:“
何如溫彥博?”
其見重如此。
譯文:
(2
)恨不縱其閑逸,致夭性靈。
譯文: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87977.html

相關閱讀:《秦良玉》閱讀答案及翻譯
朱琦(清)《名實說》閱讀
《求諫》閱讀答案
《伶官傳序》閱讀答案及翻譯
高考語文專題復習綱要??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