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含義:以袁世凱為首的中國封建軍閥集團。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建陸軍”。這支軍隊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歸北洋大臣節(jié)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轄軍隊稱北洋軍。1916年袁死后北洋軍閥分化為三個派系,即皖系軍閥、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彼此爭權奪利,不斷發(fā)生政爭和混戰(zhàn)。1926年7月,在國共兩黨合作倡導下,國民革命軍進行了北伐戰(zhàn)爭,消滅了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打擊了奉系勢力。1928年國民黨各軍事實力派聯(lián)合再次北伐,奉系軍閥張作霖因戰(zhàn)敗退回東北,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至此,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結束。北洋軍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國民黨軍隊。
二次革命含義:又稱癸丑之役或贛寧之役。最早出現(xiàn)在北洋政府文獻中是1912年11月26日袁世凱發(fā)布的《嚴懲倡言二次革命黨徒》通令,1913年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tǒng)選舉前后,孫中山親信控制的江西、江蘇、上海、廣東等地爆發(fā)武裝革命,企圖脫離中央政府獨立。7月18日,北洋軍李純部攻克南昌。8月28日,倪嗣沖率兵進駐安慶。9月1日,張勛武衛(wèi)前軍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獨立。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被通輯,相繼逃亡日本。9月12日滇軍入重慶,二次革命宣告失敗。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再次亡命海外,重建秘密會黨中華革命黨。
為捍衛(wèi)民主共和而斗爭:
二次革命主要影響:
國民黨聲稱袁世凱不顧普遍的民意和國會反對,與五國銀行團簽訂喪權辱國的善后大借款,擴充軍備為自己消滅南方同盟會力量做準備,是嚴重的違憲行為。與國民黨的聲稱相反,當時很多地方的官員,商會以及團體,都發(fā)出了反對動武的電文,有輿論指出這是革命黨人與袁世凱是爭權奪利而發(fā)動的武力行動。 另外,國民黨在對袁世凱的指控忽略了兩個事實,孫中山在1912年8月公開聲明贊成善后大借款。當年8月,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抵京共商國是。在京期間,孫袁兩人切磋借債問題,孫中山這樣評價善后大借款:“目下財政極端困難,勢不能不借外債,以濟眉急,唯不可借多,致啟政府侈肆之心。”善后大借款被國民黨稱為喪權辱國,然而,武昌起義之后,孫中山在回國前,就曾經(jīng)找過美、英、日等列強商洽借款事宜,但列強并不看好孫中山的政治資本而加以婉拒! 孫中山不顧普遍的民意和黨內(nèi)反對派黃興等人循法律解決的意見,貿(mào)然發(fā)動所謂“二次革命”,使剛剛具有公開、合法性的政黨政治毀于暴力革命的失敗。于是,國民黨得到一個惡謚:“暴民專制”。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指出,這是它的“自殺之政策”造成的。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nèi)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