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教師版)【學習目標】1.知識: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2.能力:科學地認識和評價王安石變法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培養(yǎng)以天下為己任,為社會作貢獻的擔當意識【學習重難點】通過材料歸納概括王安石變法每項措施出臺的目的、具體內容、積極作用和局限性【學習過程】一、本,回答問題:1、知識結構
2、 A 本單元第1《社會危機四伏和慶歷新政》,試從“三冗、兩積、內憂、外患”等方面概括北宋中期面臨的主要問題。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兩積:積貧積弱內憂:土地兼并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外患:遼和西夏的威脅
B 結合A題基礎,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則西戎已叛,屢喪邊兵;北虜愈強,且增歲幣。國用殫竭,民力空虛,徭役日繁,率斂日重。官吏猬濫,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嘗省察。百姓無告,朝廷不與為主,不使叛而為寇,復何為哉?…… ——樞密副使富弼的上疏材料二:就宋太祖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實際效果,朱熹指出:“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1)材料一反映出北宋中期面臨怎樣的社會危機?(2)“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具體指的是什么?(3)為什么會導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的局面?【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宋中期面臨的社會問題及北宋初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后果;卮鸬冢1)問之前,應仔細閱讀材料,結合關鍵詞“西戎”“歲幣”“ 徭役日繁”“ 官吏猬濫”“ 叛而為寇”等,把握材料的大意,然后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等幾個方面概括。第(2)問突出識記能力;第(3)問要結合采取的措施帶的消極影響去分析判斷。【答案】(1)北宋中期面臨的社會危機:①財政困難。②官吏冗濫。③農民負擔沉重,反抗不斷。④遼和西夏威脅北宋安全。(2)“兵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軍權的措施;“財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財權的措施,設鹽鐵、度支、戶部三司負責財政;“賞罰刑政,一切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行政權、司法權等措施。(3)北宋過分集權,造成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浩大;軍隊作戰(zhàn)指揮不靈,戰(zhàn)斗力下降;地方財政困難,由此導致北宋的積貧積弱。
3、A 閱讀第2《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完成。措施內容作用
富國措施青苗法政府低息貸款減輕人民負擔,增加財政收入積貧局面的改善農田水利法鼓勵興修水利抑制豪強兼并,促進生產發(fā)展募役法以錢代役減輕人民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市易法設市易務穩(wěn)定市場打破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財政收入方田均稅法按土地多少收稅減輕人民負擔,增加財政收入均輸法就近采購,節(jié)省貨款和轉運費等打破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財政收入
軍事措施保甲法農戶十家一保,閑時練兵戰(zhàn)時入軍確保了兵和提高戰(zhàn)斗力積弱局面的改善保馬法官馬由農戶保養(yǎng)減少政府支出將兵法由固定將官帶軍隊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設軍器監(jiān)監(jiān)督制造兵器,嚴格管理提高了武器的質量教育措施改革科舉廢詩賦取士舊制,重經義策論考試使一批新進之士取代反對改革的舊官,選拔了大量能夠從事實際事務的有用人才為變法制造輿論使許多低級官吏和下層士大夫得到發(fā)揮才干的機會
整理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設置專門學校惟才用人提拔有志于改革的官員
B 結合A題基礎,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神宗)詔曰:“天下商膺旅物至京,多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閱(減價出售)失業(yè)。至于行輔稗販,亦為取利,致多窮窘。宜出內藏庫錢帛,官于京師置市易務!材料二:中書奏:“遇有客人物貨出賣不行,愿買入者,許致務中投賣,行人牙人與客人平其價。據(jù)行人所要物數(shù),先支官錢買之……以抵擋物力少,許令均分賒清,相度立一限或兩限,逆納價錢;若半年納,限出息一分;年納,即出息二分!材料三:初,魏繼忠上言:“宜假錢別置……不至傷商;貴則少損價出之,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給公上,則市場不至于騰踴,而開閹散之權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國用足矣! ——以上三則材料摘自《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會現(xiàn)象?(2)為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據(jù)以上材料和你所學的歷史知識說明這些措施有什么結果?【分析】第(1)問回答的關鍵是讀懂原材料;第(2)問回答要結合所學的王安石富國之法的相關內容;第(3)問結果的回答要結合設置市易務的作用和變法的最終命運。【答案】(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積居奇,操縱市場,哄抬物價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販,阻礙商品交換。(2)設市易務。政府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于穩(wěn)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這些措施最終被廢除。
C 材料一 王安石“以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而無學校養(yǎng)成之法;以科名資格敘朝廷之位,而無官司試之方。監(jiān)司無監(jiān)察之人,守將非選擇之吏,轉徙之亟,既難于考績,而游談之眾,因得以亂真!r民壞于差役,……又不為之設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雜于疲老,而未嘗申敕訓練,又不為之擇將而久其疆場之權!溆诶碡,大抵無法。故雖儉約而民不富,雖勤憂而國不強! —《續(xù)資治通鑒》卷六十六材料二 王安石認為:國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財之人耳,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司馬光認為: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彼設法爭民,其害乃甚于加賦。 ——《續(xù)資治通鑒》卷六十六(1)結合材料一及學過的知識回答,王安石為改變這些現(xiàn)狀采取了哪些措施?改革科舉考試,?冀浟x和時務策;實行將兵法,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實行農田水利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等。(2)你對王安石、司馬光的理財之道的認識,有何看法?王安石的理財之道旨在削弱大地主、大官僚的特權,企圖削弱他們的經濟實力富國。司馬光是在不危及地主官僚利益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
4、A 閱讀第3《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結合以下漫畫,試評價王安石變法,并分析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 失敗原因:(1)變法對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剝削制度,沒有進行任何調整,反面從根本上保護和認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為變法前諸多危機中,政治危機是根本性的。這一危機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階級矛盾的尖銳造成的。既然如此,變法認可了地主對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無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當然也就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2)變法不是發(fā)生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時地主階級已經失去了封建社會初期的那種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舊勢力比較強大,面臨嚴重的社會危機,不可能作出損害自身利益的徹底改革,故在其反對下,新法被廢除。(3)從其變法的本身看,存在著用人不當?shù)仍颉?br>評價:總觀王安石變法,是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從維護鞏固封建國家的經濟這一前提出發(fā),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開辟了財,增強了收入,解決了宋朝的財政困難,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富國強兵、緩和社會危機的目的。B 歷代對王安石變法毀譽不一,如宋人邵伯溫在《聞見錄》中說;“王荊公(安石)為相,寢食不暇,盡變更祖宗法度,天下紛然。以致今日之禍(按:指北宋滅亡和宋廷南遷)!”。請回答:(1)宋人邵伯溫“盡變更祖宗法度”,其具體的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2)宋人邵伯溫對王安石的評價正確嗎?你怎樣看待王安石變法的作用?答案:(1)針對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造成的負面影響,王安石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理財: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均輸法等。軍事:保甲法、將兵法、保馬法。教育:改革考試制度和選官制度(2)不正確。完全否定了王安石變法的作用。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對緩和社會矛盾、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克服“三冗”、“兩積”現(xiàn)象等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他的三不畏變革精神更應值得肯定。
二、合作探究: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1)相同點: ① 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② 變法都得到了王權的支持。 ③ 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④ 變法者的個人命運基本相同。 ⑤ 變法都對生產關系作出了調整。(2)不同點:① 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fā)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則發(fā)生在北宋中期統(tǒng)治危機四伏時。② 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tǒng)治危機,部分調整生產關系。③ 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三、訓練反饋(完成金榜P142—143材料題)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