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內容標準]簡述秦始皇兼并六國、建立中央專制集權國家的主要史實,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過。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表現,探討唐太宗在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中的歷史作用。評述康熙帝在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中的作用。[學習要求]1.簡述秦始皇兼并六國的主要史實。2.簡述秦始皇建立中央專制集權制度和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主要措施。3.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過。4.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負5.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表現:用人、納諫、輕徭薄賦和處理民族關系等方面。6.探討唐太宗在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中的歷史作用。7.體會納諫與用賢,對治國安邦的重要意義8.列舉康熙帝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舉措:平定三藩之亂和噶爾丹叛亂、抗擊沙俄侵略和簽訂《尼布楚條約》、統(tǒng)一臺灣。9.評述康熙帝在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中的作用。10.強化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意識。[整體感知]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著名政治人物,他們的豐功偉績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專題分別介紹三位杰出的政治家,內容包括三部分:1、秦滅六國統(tǒng)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2、唐太宗東征西討定偉業(yè),開貞觀之治,為盛世偉業(yè)奠定基礎。3、康熙帝抗沙俄、內平叛,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成為“康乾盛世”奠基人。[知識清單]一、千秋功過秦始皇(一)、秦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1、背景 (1)公元前4世紀商鞅變法,泰國經濟得到較快發(fā)展; (2)在兼并戰(zhàn)爭中,泰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強的諸侯國;(3)秦王嬴政廣招賢士,重用人才,策略靈活得當; 秦王任用賢能的李斯、尉繚等客卿,重用王翦父子等著名將領,開始了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他采用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重金收買六國大臣,離間君臣關系與軍隊的進攻結合起。2、過程 公元前230年攻占韓國,韓國成為六國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 公元前228年,用離間計滅趙; 公元前226年燕國刺殺秦王失敗,秦軍攻占燕都; 公元前225年秦軍水灌魏國,魏王投降; 公元前223年秦將蒙恬、王翦強攻楚國,滅楚; 公元前221年滅六國中最后一國——齊國。3、意義:適應人民的要求,實現了國家統(tǒng)一,出現了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二)、確立中央集權1、背景 (1)一統(tǒng)寰宇的強大帝國的形成; (2)秦原的一套政治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要。2、措施 (1)建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創(chuàng)立“皇帝”尊號,確立皇權至高無上; (2)建立中央官僚體系——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協助皇帝處理軍務;御史大夫掌管監(jiān)察,協助丞相處理政事。三者分權獨立,又相互制約,大權最終集中于皇帝手中。 “九卿”是聽命于皇帝的九個主管具體事務的官職。 (3)建立地方行政體系——郡縣制 全國分成36郡,由中央直接管轄?ぴO郡守——最高行政長官、郡尉——掌管軍務、監(jiān)御史——掌管監(jiān)察,三者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中央政府權力更加集中。郡下設縣,設縣令——行政長官、縣丞——掌管司法和稅收、縣尉——主管軍事和治安?h下有鄉(xiāng)、亭、里等基層行政單位。3、影響 (1)“三公”、“九卿”、各級地方官的任免權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他們職責分工,相互牽制,有利于皇權的加強。 (2)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金字塔式統(tǒng)治體系,一個空前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形成。 (3)秦以后的歷代封建王朝都沿襲了這種中央集權制度。(三)、大一統(tǒng)政策的實施 1、統(tǒng)一字原因:戰(zhàn)國時各國字形體不同,統(tǒng)一后經濟化溝通和交流很不方便。措施:秦始皇令李斯創(chuàng)小篆,通令全國各地使用;不久隸書出現,后發(fā)展成楷書。意義:推進了各地化交流,對全國人民共同心理和共同化的形成,具有深遠意義。 2、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車軌原因:戰(zhàn)國時各國的貨幣、度量衡以及車軌都不統(tǒng)一,阻礙了各地經濟的交流與發(fā)展。措施:①廢除他國貨幣,改用秦國圓形方孔半兩錢,稱為“下幣”,以黃金為“上幣”;②把秦國的度(尺寸)、量(升斗)和衡(秤)的標準推行到全國;③規(guī)定車軌一律六尺寬,以便車輛可以在全國各地順利通行。意義:①方便了各地的貿易往和國家財政稅收; ② 車輛可以在全國順利通行。 3、大力發(fā)展交通事業(yè)目的:鞏固統(tǒng)治措施:①以國都咸陽為中心,修筑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 ②水路方面,疏浚鴻溝作為水路交通的主要路線;③命令監(jiān)祿開鑿靈渠,溝通湘水和漓水,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起。 4、南征北戰(zhàn)多次對匈奴和南越戰(zhàn)爭,鞏固了北方和西南邊防;連接秦、趙、燕三國長城,形成萬里長城,有效阻擋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四)、秦始皇的歷史功過:1、功績(1)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了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zhàn)局面,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國家統(tǒng)一的新紀元;(2)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使農業(yè)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3)采取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和政權鞏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權機構。2、過失 (1)焚書坑儒,實行思想化專制;(2)迷信法家,輕罪重刑,制定了嚴酷的刑法;(3)無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過了當時人們所能忍受的極限。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個惟我獨尊、專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導致秦很快滅亡。二、盛唐偉業(yè)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貞觀之治”1、概念:唐太宗統(tǒng)治的貞觀時代(627——649)是封建政治比較開明、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的時期,也是封建社會的一個黃金時代,史稱“貞觀之治”。2、出現原因:(1)唐太宗虛懷納諫,知人善任,具有極強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能克制個人生活欲望;(2)統(tǒng)治者認識到農民戰(zhàn)爭的威力,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3)提倡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減輕徭役賦稅;(4)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5)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發(fā)展為唐代奠定了基礎。3、表現:唐太宗善于用賢納諫,輕徭薄賦,民族團結,對外開放,期間社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化藝術日趨繁榮,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空前的繁盛局面。(二) 唐太宗在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中的歷史作用:(1)使唐朝出現了封建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和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的“貞觀之治”局面,為唐朝開元盛世及其國力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是封建社會的一個黃金時代。(2)其納諫、用賢之風為后世稱道。(3)唐太宗對自己一生的評價是“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三、“康乾盛世”的開創(chuàng)者——康熙(一)少年天子 1661年8歲的愛新覺羅•玄燁即位,年號康熙。由于年幼,由四位輔政大臣主持政務,即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鏊拜,其中鏊拜逐漸專權跋扈。1669年康熙智擒鏊拜,剪除鏊拜集團,鞏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二)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1、平定三藩 三藩: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中,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貴州,地盤最大,兵力最眾,勢力最大,尚可喜鎮(zhèn)守廣東,耿精忠鎮(zhèn)守福建。三藩勢力膨脹,嚴重影響全國軍政的統(tǒng)一和清王朝的安危。平定過程:(1)康熙十二年清廷撤藩,吳三桂公開反叛。(2)康熙先派八旗精銳部隊南下荊州,與吳軍對峙;又加強南昌防御,切斷吳軍與耿軍的會合之路,再派圖海率八旗家奴軍隊平定察哈爾、陜西叛亂,穩(wěn)定西北局勢。(3)康熙十五年,尚可喜之子叛附吳三桂,終成三藩之亂。清軍擊敗耿精忠,重兵迫使尚可喜歸降,吳三桂陷于孤立狀態(tài)。(4)康熙二十年(1681)十一月,清軍攻入昆明,最終平定了叛亂。作用:掃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符合國家的統(tǒng)一趨勢。清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隨之加強。2、統(tǒng)一臺灣 收復臺灣:明清之際荷蘭侵入臺灣。1661年鄭成功光復臺灣。此后鄭經同清廷對峙。 統(tǒng)一臺灣:(1)康熙采取攻撫兼施的方針。(2)康熙二十年(1681),派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令姚啟圣負責糧餉物資等后勤供應。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瑯從福建銅出發(fā),經過7天攻下澎湖島,鄭克?奉表投誠。 設臺灣府:康熙決定在臺灣設臺灣府,下轄三縣,隸屬福建省。 作用:將臺灣置于中央政府的統(tǒng)一管轄之下,使閩粵江浙沿海連成一片,鞏固了東南海上防線,從此,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系進一步加強了。3、抗擊沙俄 沙俄侵略東北:16世紀中葉,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強占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 籌劃自衛(wèi)還擊:(1)康熙兩次親赴塞外,巡視東北,觀察邊防;(2)帶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隨行,垂詢歐洲情況;(3)派彭春、郎談去雅克薩偵察地形,了解民情。 雅克薩之戰(zhàn):(1)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式出兵,五月俄軍投降,清軍拆城堡,釋放拖爾布津。(2)次年,拖爾布津再次竊據雅克薩,康熙立即派兵重創(chuàng)守敵。 《尼布楚條約》簽訂:1689年平等簽署。這是中俄雙方簽訂的一個平等條約。它為邊境人民贏得了一個長期相對安寧的環(huán)境,更從法律和國際條約上肯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都屬中國領土。4、三征噶爾丹 清初蒙古分裂:分裂為三部分,即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在內斗中噶爾丹成了準噶爾汗,憑借武力占據天南麓。 平叛噶爾丹:1690年噶爾丹興兵作亂,康熙督師親征,大敗叛軍。通過多倫會盟,將喀爾喀蒙古分編為34個旗,實行統(tǒng)一管轄的盟旗制度。1696、1697年康熙又兩次親率大軍征討噶爾丹余部,噶爾丹服毒自盡。 作用:清政府控制了漠北蒙古,進而控制了天南北。5、其它功績 治理黃河水患、六次南巡、視察河工、改革賦制、減免賦稅、厲行節(jié)儉、重視教、進用士組織編成《康熙字典》。(三)康熙帝在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中的作用康熙締造了鞏固和空前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他一生的治武功,臻于極致,開創(chuàng)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繁盛時代??康乾盛世。[重點突破]1、秦朝時為什么能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你如何評價其歷史作用?原因:理論上于法家思想;經濟根是封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分散的自然經濟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社會安定和國家統(tǒng)一,保證小農經濟的發(fā)展;秦朝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奠定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經濟基礎;戰(zhàn)國時各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奠定了實踐基礎;秦始皇也需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積極作用:①有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于各地區(qū)經濟、化的交流和發(fā)展,使我國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了領先于世界的古代明。消極作用:①易形成暴政和導致腐敗現象,成為阻礙歷史發(fā)展的因素。②思想化專制,鉗制了人們的思想和學術的自由發(fā)展。③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總之,在封建社會前期,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會后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占據主要地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中國向近代化社會前進的步伐。2、歷史上出現“治世”的一般性原因。如何看待“治世”?(1)原因:①生產關系的調整適應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如唐朝實行均田制)②農民戰(zhàn)爭的打擊,使統(tǒng)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訓,減輕剝削,部分地調整政策,利于農業(yè)生產;(如漢高祖劉邦)③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前提)④統(tǒng)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連續(xù)性;⑤民族團結,對外交流頻繁;⑥科技進步的推動力;⑦人民群眾辛勤勞動。(2)看待:“治世”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社會安定、國力強盛, “治世”下并不排除階級壓迫和剝削,甚至還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現象。“治世”是相對的,社會基本矛盾依舊,農民地位依舊,這是由社會性質決定的。它實質是統(tǒng)治階級為維護長治久安而對農民的某些妥協和對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即使是“治世”的明君,也有貪暴、專制、荒淫的特征。在封建統(tǒng)治下,“治世”不會長久。3、結合所學知識評價康熙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1)通過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平叛噶爾丹,抗擊沙俄入侵,使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捍衛(wèi)了國家主權,締造了空前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一代帝王。 (2)康熙帝作為封建社會的君主,繼續(xù)加強君主專制統(tǒng)治,對外閉關鎖國,維護落后的封建制度。在西方國家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進入工業(yè)明社會時,中國還在封建社會徘徊,他的統(tǒng)治使中國在世界歷史發(fā)展大潮中落伍,是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之一。[鞏固練習]一、選擇題1、秦國完成統(tǒng)一是在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359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356年2、秦朝中央機構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職責是①處理全國軍務 ②協助丞相處理政事 ③負責監(jiān)察百官 ④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秦統(tǒng)一后的貨幣是A、圓形方孔錢 B、蟻鼻錢 C、鏟形錢 D、刀形錢4、秦始皇建立郡縣制和焚書坑儒是采納A、韓非的建議 B、蒙恬的建議 C、李斯的建議 D、商鞅的建議5、下列關于秦統(tǒng)一的表述不確切的是A、戰(zhàn)國以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為統(tǒng)一奠定了經濟基礎 B、人民厭惡長期戰(zhàn)爭,渴望和平,統(tǒng)一順應了人民群眾的要求C、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諸侯國,為秦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D、秦始皇滅六國,建秦朝,結束了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 6、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的原因是 ①郡縣的主要官員由皇帝批準任免 ②官吏直接對皇帝負責 ③郡縣的主要官吏各有分工、互相牽制 ④加強對各級官吏的考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焚書坑儒”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秦始皇個性暴虐 B、秦始皇視傳統(tǒng)化為統(tǒng)治障礙 C、秦朝統(tǒng)治嚴酷殘暴 D、君主專制擴展到思想化領域8、下列說法不符合唐太宗的是 A、善于納諫 B、重用賢能 C、輕徭薄賦 D、唐由盛轉衰9、導致“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最主要的政治條是A、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 B、人口大量增加C、階級矛盾緩和D、國家政權鞏固10、唐太宗開放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現在 ①雖然打敗了東突厥,但封其首領為大將軍,妥善安置其部將和民眾 ②與吐蕃和親 ③打敗西突厥,設置安西都護府 ④善于用人和納諫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1、唐太宗具有很強的自我批判精神,表現在①以魏征為鏡,借以觀身 ②用“君舟民水”的語言提醒自己 ③時常記住自己的過失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12、唐太宗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鄙鲜鲆砻魉p徭薄賦的根本目的是 A、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 B、維護唐朝的封建統(tǒng)治C、解決百姓的溫飽 D、使社會經濟盡快恢復13、下列關于“貞觀之治”的認識中,正確的是 A、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時代有名的“治世”B、唐太宗個人作用是這一局面出現的決定性因素C、唐太宗知人善任、虛懷納諫是這一局面出現的重要因素D、隋末農民戰(zhàn)爭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從而出現了“貞觀之治”14、清朝前期,我國民族關系的主要特點是A、西方殖民者聯合挑起民族矛盾并支持分裂叛亂活動B、中央開始設置專門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機構C、通過冊封少數民族首領加強邊疆地區(qū)的管轄D、維護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與反對外侵略相結合15、中俄《尼布楚條約》解決的主要問題是A、中俄雙方同意停戰(zhàn) B、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C、中俄兩國西北部邊界問題 D、蒙古的歸屬問題16、鴉片戰(zhàn)爭前我國能取得反侵略戰(zhàn)爭勝利的主要原因A、封建統(tǒng)治者積極組織反對侵略,同時國力與西方差距不大B、我國處于封建社會繁榮時期 C、西方軍事力量不如我國強大 D、我國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17、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談判的立場是A、平等協商 B、互不相讓 C、互相指責 D、你爭我奪18、康熙帝能收復臺灣,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客觀條是A、康熙帝立場堅定,用人得當,決策正確 B、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亂,政局穩(wěn)定C、臺灣鄭氏集團的腐朽統(tǒng)治和分裂祖國的活動違背了歷史發(fā)展潮流D、康熙重視發(fā)展生產,社會經濟發(fā)達19、康熙帝與蒙古貴族噶爾丹的戰(zhàn)爭,我們持肯定態(tài)度,主要是因為A、是掌握中央政權的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戰(zhàn)爭 B、有利于維護內地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對少數民族進攻的自衛(wèi)戰(zhàn)爭 D、有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20、“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出現的根本原因是A、當朝帝王良好的個人素質 B、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家統(tǒng)一C、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 D、生產關系的部分調整,適應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二、材料解析題21、閱讀下列材料: 在全國范圍內廢分封、行郡縣,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從秦朝開始的,并延續(xù)了兩千多年,但秦朝卻“二世而亡”。關于秦朝滅亡的原因和郡縣制的功過,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材料一 夏、商、周、漢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以上兩則材料摘自柳宗元《封建論》材料三 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郡縣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讀通鑒論》請回答:(1)對秦朝滅亡的原因和郡縣制的功過,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樣評述的?
(2)你認為郡縣制的推行與秦朝滅亡有無關系?結合上述材料,應如何正確看待制度創(chuàng)新與王朝興衰的關系?
2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的話)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未足,征求無已,亦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至之滅。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靜,使天下無事。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瓰槿酥鳎刹晃窇!材料三 (唐太宗對大臣的訓示)朕終日孜孜,非但憂憐百姓,亦欲使卿等長守富貴。 ——以上摘自 《貞觀政要》請回答:⑴根據材料一說明隋朝滅亡與“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有否關系?理由何在?
⑵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識到了什么實質問題?他說這番話的意圖何在?
⑶根據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三、問答題 23、怎樣評價秦始皇。24、康熙初年,面臨哪些內部與外部的“民族”問題?評述清政府為解決這些問題采取的措施所起的歷史作用。
第一專題鞏固練習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345678910ABACABDDDD11121314151617181920DBCDBAACDD解析2、本題主要考查對秦朝所設中央官職職權的再認再現能力。回答本題可根據自己對主干歷史知識的記憶,采用排除法。秦朝中央設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職權分別是: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協助皇帝處理軍務;御史大夫掌管監(jiān)察,協助丞相處理政事。由此排除①④。正確答案選B20、本題屬于因果關系題。解題首先要注意題干中的“根本原因”,凡題中有“根本”二字的要注意兩點①一般選擇最深層的原因,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階級本質等;②許多歷史事的根本原因是相對穩(wěn)定的,而具體原因卻可以是經常變化的。本題問的是封建盛世出現的根本原因,A、C二項是具體原因,B是表現。正確答案應選D項。二、材料解析題21.、(1)材料一認為秦朝滅亡是由于采用了郡縣制;材料二認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縣制的過失(說明:寫出暴政具體表現即可);材料三認為郡縣制的推行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2)沒有關系。制度創(chuàng)新能促進社會進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采用何種制度必須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說明:意思相近者亦可)解析:(1)問考查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仔細閱讀之后,即可作答。(2)問考查透過現象分析事物本質的能力,不能認為郡縣制導致了秦的滅亡,要全面而正確地分析王朝興衰的原因,找出規(guī)律。
22、(1)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勵精圖治,從而出現政治清明的“貞觀之治”。(2)意識到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調整統(tǒng)治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3)維護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利益。三、問答題23、、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了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zhàn)局面,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國家統(tǒng)一的新紀元;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tǒng)一字、貨幣、度量衡、車軌等,鞏固了統(tǒng)一,促進了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化交流,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使農業(yè)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秦始皇又是統(tǒng)治殘暴的封建皇帝,他焚書坑儒,實行思想化專制;迷信法家,輕罪重刑,制定了嚴酷的刑法;無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過了當時人們所能忍受的極限;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個惟我獨尊、專制暴虐的暴君。 24、(1)內部:①平定三藩之亂,加強了中央對西南地區(qū)的控制,促進了各地區(qū)間的經濟交流,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②統(tǒng)一臺灣,設立臺灣府,將臺灣置于中央政府的統(tǒng)一管轄之下,使閩粵江浙沿海連成一片,以此強固東南海上防務。從此,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系進一步加強。③平叛噶爾丹,清政府從此控制了漠北蒙古,進而控制了天南北。(2)外部:抗擊沙俄入侵,簽訂《尼布楚條約》,這是中俄又方在平等談判基礎上簽訂的一個平等到條約。它為邊境人民贏得了一個長期的相對安寧的環(huán)境,更從法律和國際條約上肯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都屬中國領土。解析:本題考查康熙時期面臨的內部分裂和外部沙俄入侵的史實,第一問要求在熟記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以概括;第二問要求對解決問題的各項措施所起的積極作用逐條分析,能力要求較高。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