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屆高考語文社科文復習測試題(帶答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魯迅先生全集序
蔡元培
“紆山陰道上,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令人應接不暇”;有這種環(huán)境,所以歷代有著名的文學家美術家,其中如王逸少的書,陸放翁的詩,尤為永久流行的作品。最近時期,為舊文學殿軍的,有李越縵先生;為新文學開山的,有周豫才先生,即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本受清代學者的①,所以他雜集會稽郡故書,!痘导,輯謝承后漢書編漢碑帖,六朝墓志目錄,六朝
165
造像目錄等,完全用清儒家法。惟彼又深研科學,酷愛美術,故不為清儒所囿,而又有他方面的發(fā)展。例如科學小說的翻.譯,《中國小說史略》《小說舊聞鈔》《唐宋傳奇集》等,已打破清儒輕視小說之習慣,又金石學為自宋以來較發(fā)展文學,而未有注意于漢碑之圖案者,魯迅先生獨注意于此項材料之②;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紀程》《北平箋譜》等,均為舊時代的考據家賞鑒家所未曾著承。
先生閱世既深,有種種不忍見不忍聞的事實,而自己又有一種理想的世界,蘊積既久,非一吐不快。但彼既博覽而又有虛衷,對于世界文學家之作品,有所見略同者,盡量的移譯,理論的有盧那卡爾斯基,普列漢諾夫之《藝術論》等;寫實的有阿爾跋綏夫之《工人綏惠略夫》,果戈理之《死魂靈》等;描寫理想的有愛羅先珂及其他作者之童話等;占全集之半,真是謙而勤了。
“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的塊壘”,雖也痛快,但人心不同如面,環(huán)境的觸發(fā),時間的經過,必有種種蘊積的思想,不能得到一種相當?shù)淖g本,可以發(fā)舒的,于是有創(chuàng)作。魯迅先生的創(chuàng)作,除《墳》《吶喊》《野草》數(shù)種外,均成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中文體除小說三種,散文詩一種,書信一種外,均為雜文與短評。以十二年光陰成此許多的作品,他的感想之豐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人所苦思力察而不易得當?shù),他就很自然地寫出來,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③?
綜觀魯迅先生全集,雖亦有幾種工作,與越縵先生相類似的,但方面較多,蹊徑獨辟,為后學者開示無數(shù)④ ,所以鄙人乘此新文學開山目之。雖歟否歟,質諸讀者。
1.為文中①~④處選出詞語填充恰當?shù)囊豁? ) (二九)1.B
A.①熏染②搜羅③學識④法門 B.①濡染②搜羅③學力④法門
C.①熏染②搜集③學識④先河 D.①濡染②搜集③學力④先河
2.文中第4自然段空白處的三句話已被打亂,請選出下面排序正確的一項( ) 2.C
A.字句之正確意境之雋永觀察之深刻 B.意境之雋永字句之正確觀察之深刻
C.觀察之深刻意境之雋永字句之正確 D.觀察之深刻字句之正確意境之雋永
3.寫出文中第4自然段說“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的塊壘”的主要含義。(不超過3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案為:魯迅先生借翻譯與自己所見略同的世界文學家的作品,來表現(xiàn)內心郁結的思想。
4.分別指出魯迅先生與李越縵先生相類似的幾種工作以及他“蹊徑獨辟”的地方。
(1)相類似的(不超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案為:(1)雜集、校輯古代文集、碑帖、六朝墓志目錄和造像目錄等。
(2)蹊徑獨辟(不超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意于金石學中漢碑圖案材料的搜集。
5.選出下列對魯迅先生的評價不符合文意的兩項( ) 5.B D
A.魯迅先生在新文學的發(fā)展中,起了重要的“開山”作用。
B.魯迅先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翻譯中謙恭而勤勉,所以譯文和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都很多。
C.魯迅先生的創(chuàng)作的成就,是他人所苦思力察所不易得當?shù)摹?br> D.魯迅先生為后學者起了開拓和示范的作用。
E.魯迅先生受清代學者的影響,在一些舊學方面,完全用清儒家法。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尊敬哲學
張曉華
1965年,荷蘭計算機科學家迪杰斯特拉為說明進程死鎖的問題,打了個比方:假設有五個哲學家圍坐在一張圓桌邊,除了思考就是吃飯,然而每個人面前僅有一根筷子,必須從左鄰右舍借一根。如果五個人同時拿筷子吃,則會產生“死鎖”??互相等待狀態(tài),哲學家便可能被餓死。這個例子太形象了,當時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在笑聲中完成的。
其實,對哲學的不敬是全球性的。在普通人眼里,哲學家是迂腐的象征,他們想的事無用,而有用的事不會做。連被稱做“哲學的故鄉(xiāng)”的希臘也是這樣:柏拉圖記載了另一則生動的故事:“泰利斯仰起頭來觀星象,卻不慎跌落井內。一個美麗的侍女嘲笑說:‘他急于知道天上的東西,卻忽視了身邊的一切。”’這個故事后來成了一則關于哲學家形象的公式化寓言。泰利斯聽到人們嘲笑哲學的無用,便小露一手:他觀星象知道橄欖將獲豐收,便低價租入全部橄欖油作坊,到橄欖收獲后油坊緊張時高價租出,結果發(fā)了大財。“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泰利斯算是替自己以及哲學家們出了一口氣。
搞哲學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哲學的枯燥使人望而生畏。有人將哲學稱做“概念的木乃伊”,而哲學的魅力在智慧的產生。智慧總是與痛苦伴生的,其產生如孕婦十月懷胎分娩,“其來不可卻”。但真正的哲學家總是把枯燥的哲學同有趣的事物結合起來。
“生活即思想”,人生其實是最好的哲學試驗田,許多優(yōu)秀的哲學家都是用其畢生的精力在產生智慧的田地里耕耘。蘇格拉底的一生身體力行,把哲學的注意力轉移到生活上。一次,他與三個學生走過一塊麥田,他要學生從這邊走過去,去摘一穗最大的麥穗。結果有一個學生空手走過,他總想最大的麥穗一定還在前邊,不覺到了盡頭,兩手仍然空空;另一個則摘了一穗很小的麥穗,他一走進麥田便急忙摘了一穗,殊不知前面還有更大的;只有最后的學生摘了一穗很大的麥
166
穗,雖然不一定是最大的,但他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盎ㄩ_堪折直須折”,把握人生的時機乃是人生快樂的最大訣竅。莊子與這位圣哲有不謀之合。莊子與學生出去時,看到一山民伐樹,高大筆直的樹都被砍倒,而歪扭的小樹則幸存下朱,莊子對學生說:“無用乃大用。”晚上在一農家借宿時,農家殺雞待客。恰有兩只雞,一只會叫,另一只不會叫,農夫說:“先殺那只不會叫的!”莊子又說:“當處乎材與不材之間!睂W生開始迷惑了,到底該有用還是無用?莊子便笑說:“在天為龍,在地為蛇!币积堃簧,游刃有余,逍遙人生,何其自在。莊子拒絕做官,“千年神龜寧曳尾涂中而弗愿香燭祭奉”。《莊子?山木》里也說豐孤、文豹生于莽莽山林,雖狡黠機警但皮毛高貴而常遭捕獲。他向往的是逍遙快樂的人生。蘇格拉底卻驗證了“哲學家一生都在準備死亡”那句話,他在飲鴆而死之間還說:“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只有神知道!边@話有點阿Q味,可他真的不愿同他所厭惡的人生活在一個地球上了。
哲學不等于詭辯,智慧不等于知識。真正的哲學不是在爭論蛋與雞孰先孰后,也不是爭論白馬是不是馬,而是告訴你一片花園里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真正的哲學也不必記住哥德巴赫猜想,而只告訴你驗證的方法。以為哲學不枯燥的人,多半是曲解了哲學,其實哲學最大的痛苦是寂寞。那些圣哲們像參天的大樹,環(huán)顧四周找不到可與之對話的樹木,這種寂寞比枯燥更損傷哲學家的心靈。騎著馬的人也可以步行,只要他們愿意,可他們并沒有步行。
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卻無法轉讓。尊敬哲學,因為它產生的是人間最美好的東西??智慧。哲學產生的智慧通常不能像泰利斯那樣很快轉化為經濟效益,所以喜歡它的人不多;像驢子在青草和黃金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青草一樣,大多數(shù)人酷愛實惠。
1.(1)第1自然段中引出迪杰斯特拉的比方目的是為了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8字)
(三○)1.答案為:(1)人們對哲學的不敬;
(2)第2自然段中作者間接引用泰利斯觀星象落井后被人嘲笑又“小露一手”而發(fā)大財?shù)墓适拢菫榱苏f明哲學家_____________。(不超過8字)
(2)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2.第4自然段中,作者列舉了蘇格拉底和莊子的有關故事,是為了說明_____________。(不超過5字)
其中,蘇格拉底的故事說明_____________。(不超過20字)
莊子的故事說明了_____________。(不超過20字)
2.答案為:(1)生活即思想;(2)把握人生的時機是人生快樂的最大訣竅;(3)生活中游刃有余,人生才能真正的逍遙快樂。
3.第5自然段中,(1)文中關于蛋與雞、白馬非馬的爭論與“告訴你一片花園里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問題,二者的本質區(qū)別是_____________。(不超過20字)(2)作者所說的“記住歌德巴赫猜想”與“告訴你驗證的方法”,此二者的區(qū)別是_____________。(不超過10字)
3.答案為:(1)哲學不等于詭辯;(2)智慧不等于知識。
4.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 4.B E
A.在普通人眼里,哲學家的迂腐是因為他們想的事無用,而有用的事不會做。
B.哲學家的寂寞來自于哲學本身的枯燥以及哲學家本人的孤傲,不肯下馬步行。
C.人們之所以不喜歡哲學,是因為哲學不能給人帶來實惠。
D.本文的題旨就是讓人們進一步認識哲學,走進哲學,改變人們對哲學的誤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69266.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考語文仿真試題(附答案河南十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