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初中語文教學論文《教學內容的拓展與延伸策略》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閱讀指導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教學內容的拓展與延伸策略 上虞市實驗中學 朱偉平 中小學各學科中,語文是內容最豐富,形式最多樣,也是最具人文色彩的一門學科,理所當然,它應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程。 教學內容的拓展與延伸策略
上虞市實驗中學 朱偉平


中小學各學科中,語文是內容最豐富,形式最多樣,也是最具人文色彩的一門學科,理所當然,它應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程。但事實并非如此,語文差不多已經成為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與課堂教學中嚴重的功利化傾向有關,但另一方面,也與教師本身沒有寬廣的視野,缺乏有效開發(fā)教學資源,并將教學內容向課外延伸的能力緊密相關。語文教師要

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這是新課程標準中對教師提出的明確要求,這一要求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就應當做到兩個善于,即教師不僅善于把教學內容進行拓展,而且善于把課堂學習引向課外(
或是將課外資源引入課堂)

  將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其前提必須是利用好已有的課本資源,這一點恰恰是當前課改中許多教師所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
把課外資源引入課堂,這資源首先應該是與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其次它應該是可以和課堂教學內容有機融合的,有助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把握與深入的。由于新課程的實施,語文課堂教學的確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變化包括課堂教學中普遍反映出來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強化,教師的角色定位更趨合理。與此同時,許多教師在如何加強課內外結合,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與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作了不少積極的嘗試與探索,從總體上來說,這些都是必要的,有益的。但仔細分析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具體的教學活動,筆者仍然發(fā)現了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問題。
  就課堂拓展而言,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問題是貼標簽現象,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公開課中。一堂課45
分鐘上一篇課文(
有的還是經典名作)
,既要讓學生了解內容,又要進行基本的閱讀分析,同時還要給學生必要的知識積累與語言訓練,即使是行家里手,本來就已經勉為其難了,末了還要留出10
分鐘甚至15
分鐘,引入相關材料進行所謂的比較閱讀或拓展,以標明自己上的是

課改課

,這不能不讓人覺得有些幼稚與可笑。
  以《濟南的冬天》為例,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人教版實驗教材將其安排在七級上冊第三單元中。該文描繪景物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的感情蘊涵在字里行間,對景物的描寫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本文值得反復閱讀并可作重點賞析的地方很多,一般教師需要安排兩個課時才能較好地完成教學的基本要求?墒俏覀兊囊晃唤處焻s只用了30
分鐘時間完成了一節(jié)

課改課

,余下的15
分鐘用于教學拓展:首先是投影老舍《想北平》中的第2
、第3
兩段話,讓學生閱讀討論作者是如何來表達自己對北平的愛的。接著教師又投示李白的《獨坐敬亭山》詩,讓學生齊讀并重點品味

相看兩不厭

中反映出來的作者對大自然的愛。最后布置了一個有點大而無當的課外探究題:很多人認為老舍是丹青高手,請思考《濟南的冬天》一文具有哪些繪畫藝術的特色。
  雖然新課改并不反對對教材進行大膽取舍與重組,但對待一篇出自大師之手的經典美文,如此取舍與

拓展延伸

,就不僅有違編者意圖,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失去了一次與大師親密接觸的好機會。
  這只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貼標簽式的例子。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新課標精神領會不準,也正是因為對課標理解的偏頗,導致了一系列傾向性問題的產生,如新課標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于是,我們的老師就不敢強調知識教學與語言訓練;
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我們的老師就不敢采取傳統(tǒng)的授受式教學方式;
新課標重視課堂的開放與民主,于是,我們的老師就將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興趣是否濃厚當作評價是否好課的基本標準。而上面所舉一例,則是我們的老師將

重視教學內容的拓展與延伸

錯誤地理解為在每一堂課中,都必須安排一個

拓展延伸

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那么,語文教學中應該怎樣

拓展



延伸

呢?
筆者以為教師應著重思考與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有沒有必要拓展延伸。并非任何課文、任何內容都有必要拓展;
也并非任何環(huán)節(jié)、任何時間都可以延伸。對此,李海林老師說得好:

我們應該圍繞語文來拓展、延遷、引申,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對語文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更真切的體驗,而這,就需要拓展。

顯然,真正意義上的拓展延伸應該是有一條最基本的原則的,那就是拓展的立足點是課文,拓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現有的且是必要的閱讀經驗與應有的課文閱讀成果的基礎上獲得思維的最大化。
  二、怎樣拓展延伸。這牽涉到對新課程理念的接受程度與實際把握的問題。應該說,我們的教師在新課改師資培訓的通識培訓和新課程標準學習中,基本上能夠接受新的課程理念,但要把這種理念內化為教師的素養(yǎng),卻需要不斷的實踐與感悟;
同時,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時感悟,處處踐行時,新課程所倡導的一些最基本理念便會不斷地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因此,教學內容的遷延與學生思維的拓展自然也應該服從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首先,教學內容的延伸與拓展應基于學生的生活。這里的生活,既指已往的生活,也指面向學生未來的生活。學生今天的學習方式、思維方法就是學生明天的生活方式。新課程關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經驗,并把它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同樣,教學內容的遷延也必須以此為前提。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才能被激發(fā)出來,并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學會認識并建構起新的知識。
  關注學生的生活并不僅是只關注已往的客觀存在過的生活,從更大意義上說,教師更應關注的是學生可能的或是應有的生活,這種生活包括對理想的追求,包括對未來社會應有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其次,教學內容的延伸與拓展應突出語文性。教朱自清的《春》,并不意味著與春有關的所有東西都可以用來拓展;
同樣,教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也不是與老舍有關的內容或是與文章某個方面有關的材料都可以拿來進行延伸。所以,這里有兩個誤區(qū)特別要注意,一是以為將課外的東西引入課堂就是拓展,二是以為圍繞文本或是其中的一句話甚至一個詞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就不是拓展。有時候

深讀一句話可能比上網6
小時更有拓展性

(
陳軍)
。
  第三,教學內容的延伸與拓展應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這主要是指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延伸拓展的問題。簡而言之,應服從兩個需要。
  一是理解與思維的需要。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讀懂課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但教材課文有難易之分,學生層次有好差之別。對于課文理解上的困難,有的可能是有共同的,有的則可能是個別的。從幫助學生理解與把握教學重點的前提出發(fā),教師輔以必要的材料進行閱讀與討論,這是一種出于理解需要的拓展。如有位教師教《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時,考慮到課文背景比較復雜,涉及的歷史事實和社會知識較多,就在課前布置學生通過上網,去圖書館等查詢相關資料,并制成卡片。上課時,教師有選擇地投示

魯迅雜文特色



寫作背景

、

關于《大公報》

、

舍身求法的法顯

等內容,較好體現了教師組織學生尋找、發(fā)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可貴意識。當然,更多的時候,教師應該在教學的基本目標已經達成,學生的思維出現某種程度的高原現象時,圍繞教學內容(
課文)
適時地進行補充、引申與拓展,以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度,擴大學生思維的廣度。
  二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需要。作為新課標提出的三維目標中的重要一條,理所當然應該成為教學內容拓展延伸的基本依據。
  有位教師教《臥看牽?椗恰窌r,引導學生了解天文科技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并形成正確的科學觀,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揭開宇宙奧秘而好好學習。這是面向理想與追求的拓展。
  有位教師教《羚羊木雕》,讓學生通過課文學習去理解他人,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遇到文中



這種遭遇你怎么處理?
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端正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


有位教師教《花的話》,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了九種花的思想性格和作者借二月蘭歌頌教師默默無聞地工作的用意,而是引導學生辯證評價花的品質,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性情,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升學生的人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407261.html

相關閱讀:語文教學如何讓學生在糾錯中提高
如何閱讀童話
中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
中考散文閱讀指導??概括要點
記敘文知識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