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論文《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閱讀指導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四川省前鋒高級中學 福爾康 探究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教學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 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四川省前鋒高級中學
福爾康
“探究”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教學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最重要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下面就語文課堂中的探究性學習談一談自己的淺見。
一 、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知識經濟時代,傳統(tǒng)的講授式、灌輸型教育觀念與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能否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近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仍是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學生的認知活動主要是“掌握”,而不是“發(fā)現”,師生的雙邊教學活動仍然限定在“傳授一接受”的模式內,致使我們的教學嚴重輕視實踐、發(fā)現、探索等活動,這種狀況亟待改變。
語文課堂探究性學習應該重視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突出學習者的自主意識和探究性學習欲望。例如,教《羚羊木雕》一課,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弄清沖突的前因后果,然后把學生分成“我”派和“媽媽”派進行還原性和生發(fā)性的“爭吵”。引導學生在提取課文主要觀點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理解、生活經驗和價值判斷,借助課文的詞語,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激烈爭論,甚至可以把話題延伸到未成人該如何處理父母所給的貴重東西的問題上。這樣既有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又有跨學科的拓展,使學生學得充滿情趣,又確有所得。所以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活動中去,才有可能在探究性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
總之,在課堂語文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要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主人的意識,把課堂語文探究性學習建筑在充分發(fā)揮學生優(yōu)勢,展現學生個性、才能的空間里。盡可能做到問題由學生提,規(guī)律由學生找,異同由學生議,是非由學生評,結論由學生定,教師盡可能地營造使學生的思想縱橫馳騁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夠把所學的語文知識應用于課堂語文探究性學習。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探究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從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轉化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為了當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師首先就要從研究學生入手,在了解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設計語文課程的教學,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新理念;要敢于打破預先設定的教案框框,迎接多種可能的挑戰(zhàn)。依據教材的重點和學生探究的現實學情,及時調整教學的軌跡。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好奇心”是產生“問題”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動人類成長和前進的根本動力。“問題”無所不在、無時不在。關鍵是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雙發(fā)現"
問題"
的眼睛和一個獨立思考“問題”的腦袋。對現實事物的觀察、比較和思考,是發(fā)現“問題”和提出"
問題"
的基本途徑。對大量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占有,是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更多的是要扮演指導者、協(xié)助者、參與者的角色。在進行課堂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對前人(別人)的觀點進行深刻的分析、研究、探討,最終或贊成、或批判地吸收他人的見解,產生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這樣的教學思路可以點亮學生心中創(chuàng)造的火炬,激起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培養(yǎng)貨真價實的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給孩子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孩子創(chuàng)設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
三、
如何正確處理主導性和主體性的關系。
在探究性學習中,從傳授到指導語文探究性學習,學生都是活動的主體。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并不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實質上這種探索活動是在教師“導演”和指導下的活動,是教師主導作用更藝術的表現。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以落實教師的主導地位為前提,因為教師首先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如果課堂缺乏教師有效的組織管理,由于學生的組織應變能力有限,無法顧及其他個體的反應,必然導致課堂上的無序和失控,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其次,教師還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促進者,由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受到了他們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們的認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層次上徘徊,學生對文本意義的建構必須在教師的幫助下才能完成,如果沒有教師漸入佳境的引導和因勢而發(fā)的促進,學生就不能在較高的層面上把握文本,學生的閱讀水平將停滯不前。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以及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等目標也就無法實現。張志公先生曾經說“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提高能力必須通過操作實踐。然而實際操作又不能沒有指導,像演戲一樣,戲要由演員來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導演。成功的語文教學,是導演和演員良好配合的結晶。”所以,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使得教師主導地位的削弱,就會嚴重損害學生主體性的落實,這樣的教學活動也必然是無序和低效的。
所以當學生學習中出現了模糊、不當之處時,教師要適當點撥,啟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幫助學生分析總結出現偏差的原因,同時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態(tài)度,形成嚴謹治學的好習慣,不盲從書本,不盲從教師,不拘泥于前人的結論,不墨守成規(guī);但對自己的觀點、主張必須言之成理,持之有據。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才能提高學生探究的質量。
四、教師如何適應探究性學習的教學
首先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探究性學習要求以學生的獨立探索活動為基礎,因為探究性學習是從實際問題切入的,需要運用語文學科中的大量基礎知識,這不僅要求教師對語文知識有精深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種研究方法,還需要對當前語文學科的前沿知識有比較深透的了解,這樣教師才能幫助學生設計出適宜的問題情境和活動方案,進而引導學生開展深入扎實的探究活動。所以教師自己要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聯(lián)系自己的人生經驗,聯(lián)系實際,深層次的解讀文本,這樣才能使教學具有新意和富有思維含量。
其次,教師要善于歸納和提出問題。教師可以根據課文重難點,設計出主導性的問題,在激趣、探究和操練中推動教學進程。實踐表明,恰當、巧妙的“問題”對于增加合作、探究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至關重要,而最精彩的“問題”往往出自學生的“質疑”。教師要及時敏銳的加以梳理、整合,使之起引領探究的作用。譬如,在教《孔乙己》時提出“孔乙己姓孔嗎?小說的主角為什么會沒有姓名?”教《日本平家蟹》時提出“平家蟹是日本武士變得嗎?”“為什么平家武士的臉會刻在蟹殼上?”這些“平中見奇”的問題往往能激發(fā)學生“與無疑處生疑”的興趣,促進他們積極主動的立足文本區(qū)探尋答案。中,并從中得到啟發(fā)、頓悟、遷移、升華,甚至創(chuàng)新。這種“自動--
互動”的學習方法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所“得”。
總之,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怎樣思考、幫助學生養(yǎng)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不斷追求、勇于探究的進取精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436059.html

相關閱讀:論現代文閱讀中的領悟
《口技》課后練習答案
初中論文 《淺談比較閱讀教學》
初中現代文閱讀方法指導
高考語文復習專題-實用類文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