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王陽明以成圣為終極的追求”閱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題。( 9 分) 王陽明以成圣為終極的追求。從形而上的層面看,走向理想之境(成圣)與重建心體有其邏輯的聯系:心體作為內在的本原而構成了成圣的根據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
題。(9
分)

王陽明以成圣為終極的追求。從形而上的層面看,走向理想之境(成圣)與重建心體有其邏輯的聯系:心體作為內在的本原而構成了成圣的根據。在王陽明的心學系統中,心體與良知往往處于同一序列,致良知與知行的互動同時亦意味著對心體的體認。從總體上看,致良知與知行的互動固然更多地側重于歷時性的過程,但這一過程同樣亦涉及言說與體認、名言與對象等邏輯的關系。

按王陽明的理解,心體作為本原,表現為一個統一體:“
心,一而矣。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
致良知的終極目標,即在于達到心之全體。然而,名言則往往限于某一個側面,因而執(zhí)著于名言,常常難以把握心體。正是在此意義上,王陽明認為:“
心之精微,口莫能述。”
這里已涉及心體與言說的關系:心體主要不是言說的對泉。

以名言去把握心體,主要表現為理性的辨析,理解過程。在王陽明看來,對心體固然要達到理性的明覺,但這種理性的明覺并非僅僅依賴于名言的辨析,它更多地與體認和心悟相聯系。王陽明常常以啞子吃苦瓜為喻,來說明這種非名言所限的體悟:“
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知此苦,還須你自吃。”“
說”
是以名言來表達,說不得,意味著難以用名言來表達。作為一個“
說不得”
的過程,自悟具有超名言的性質,而所悟的對象(心體)則亦似平被置于超名言之域。

名言之域(可以“
說”
之域)與非名言之域(說不得之域)的區(qū)分,當然并非始于王陽明,老子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其中已蘊含了對可說(可道之域)與不可說(不可道之域)的劃界。在老子那里,可說之域與不可說之域的劃界,邏輯地對應于為學與為道的過程:為學過程指向可說之域,為道過程則指向不可說之域?烧f之域主要與日常的知識經驗界相聯系,不可說之域則往往被理解為形而上之道。與老子不斷地追問形而上之道有所不同,王陽明更多地將不可說的心體與個體的存在聯系起來。

心體的意義首先體現于成圣過程。王陽明上承了儒家區(qū)分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的思路,從成圣的的理想出發(fā),心體的意義以為己、成己為目標。從人格培養(yǎng)的角度看,心體作為成圣的根據,總是具有普遍性的一面,成己即意味著使具有普遍性品格的心體與個體的存在合一,并通過對心體的自悟而成就人的內在德性。這種為己的過程,也就是使心體實有諸己的過程。與之相對,名言的辨析則往往以成就知識為特點,就其與心體的關系而言,它首先將心體視為理解的對象,從而使二者的關系呈現為能知與所知相互對峙的格局。在心體的對象化形式下,對心體的言說往往引向了語義的解析,從而不免偏離成就德性的指歸。王陽明曾對此提出如下批評:“
吾契但著實就身心上體履,當下使自知得。今卻只從言語文義上窺測,所以牽制支離,轉說轉糊涂。”
就身心上體履表現為一個為己的過程,言語文義上窺測,則執(zhí)著于知識層面的理解,后者往往流于炫人以文辭,從而導向為人之學:“
今之學者須有篤實為己之心,然后可以論學。不然,則紛紜口耳講說,徒足以為人之資而已。”

(楊國榮《言說與存在——
心學的一個向度》)
8
.對文中王陽明的“
心體”
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從形而上的層面看,要走向理想之境(成圣),需要重建心體,心體是內在的本原,是成圣的根據。
B
.在王陽明的心學系統中,心體與良知往往處于同一序列,致良知與知行的互動同時意味著體認心體。
C
.心體是一個統一體,致良知的終極目標,在于達到心之全體。而名言都限于某一個側面,所以是難以把握心體的。
D
.從人格培養(yǎng)的角度看,心體的意義以為己、成己為目標。成己即意味著使具有普遍性品格的心體與個體的存在合一,并通過對心體的自悟而成就人的內在德性。
9
.下列各項是對王陽明言論的理解,與作者的理解不符合的一項是


A
.王陽明說“
心,一而矣”
,指心體作為本原,表現為一個統一體。致良知的終極目標,即在于達到心之全體。
B
.王陽明認為:“
心之精微,口莫能述。”
這里是講心體與言說的關系,心體是很難言說的,更多地與體認和心悟相聯系。
C
.王陽明“
啞子吃苦瓜”
的比喻,是說對心體的自悟具有超名言的性質,所悟的對象(心體)似乎被置于超名言之域。
D
.王陽明說“
今之學者須有篤實為己之心,然后可以論學”
,是指做學問先要為自己出發(fā),這樣才能最終成就為人之學。
10
.聯系相關文段,解釋王陽明“
非名言之域”
與老子“
不可道之域”
的區(qū)別。(3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527563.html

相關閱讀:《中國風的魅力》閱讀答案
《西方對中國三大偏見不攻自破》閱讀答案
《散文的文體提純要徹底》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多元共生的中國文化》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