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朱良志《大巧若拙》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 15 小題。 大巧若拙 朱良志 ①拙道,即天道,大巧若拙,體現(xiàn)了崇尚自然的中國哲學思想。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的一生必然會追求巧,巧,即技巧、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15
小題。
大巧若拙
朱良志
①拙道,即天道,大巧若拙,體現(xiàn)了崇尚自然的中國哲學思想。“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的一生必然會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說的巧,卻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憑借人工可以達到的,而大巧作為最高的巧,是對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絕對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來表達。
②老子為什么將笨拙的狀態(tài)作為最高、最完美的巧?這涉及到老子關于天工和人為關系的思想。老子認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稱之為“天巧”,自然而然,不勞人為。從人的技術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但從天的角度看,它又蘊涵著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純全之美。在老子看來,一般意義上的技術之巧,其實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機心的巧。機心即偽飾,偽飾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說它有什么巧的話,也是局部的巧、矯情的巧。這樣的巧是對自然狀態(tài)的破壞,也是對人和諧生命的破壞。
③大巧若拙,強調的是素樸純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強為,無機心,不造作,樸素而不追求浮華。如《二十四詩品·沖淡》中所說的:“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脫有形似,握手已違。”那就是: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為,一有為就破壞物我之間玲瓏微妙的契會,破壞沖和淡雅的意致。放棄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棄對“巧”的追求。詩人是以心去“遇”——無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而不是去“即”——孜孜以追求。拙,在老子看來,就是素樸。道家認為,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④大巧若拙,突出了中國哲學以天為徒(徒:同類)的思想。在老子的宇宙論思想中,賦予天——自然作為創(chuàng)造性本體的特性,老子哲學中的天取代了原始宗教中的至上神地位,成為人的文化創(chuàng)造永恒的范本。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來討論問題,從天的角度尋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
⑤大巧若拙,突出了道家哲學在其源頭就存在的“反智主義”傾向。老子說:“慧智出,有大偽。”在老子看來,人企圖運用知識改變世界,是一種愚蠢的文化沖動。老子強調拙,是因機心流行、文明發(fā)展所帶來的虛偽性而提出的。老子看透了五色、五味、五聲等對人的真性破壞。“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他倡導一種自然而然的哲學。老子時代的繁縟虛華當然和現(xiàn)今無法相比,但相對而言,那個時代也有了很高的文明。文明所帶來的虛榮奢華席卷著這個時期,聲色犬馬之樂,虛與委蛇之勢,乃至繁縟的禮節(jié),巧言令色的風行,等等。其實,這也可以說是‘欲望的時代”,重視人的欲望享受,將世界客體化、對象化、異己化。老子反思這樣的“流行文化”,這樣的所謂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老子提倡的“為腹”,如王弼說:“為腹者以物養(yǎng)己,為目者以物役己”,就是融于世界中,與世界悠游,不是靠機心去破壞這個世界,而是與世界同在,以“大是懵懂”的智慧滋養(yǎng)生命。
⑥守拙的哲學,是一種存在之道,它促進了中國人關于人的存在狀況的思考。“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來面目,一切技巧都是為了某種欲望而啟動的破壞本性的行為。人的本性是生活在“拙”的狀態(tài)中,而不是在巧中展示的,不是在絢爛的色相世界中展示的。
⑦守拙更是一種人生境界。比如,陶淵明不僅以其詩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風標衣被百世,這并不在于他選擇了退隱,不為官,而在于他樹立了一種本然素樸的精神風范。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歸去的是他生命的園田。并不是農耕牧歌更適合他,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適合他的生命棲居。
⑧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見小若明,糊涂中有聰明,癡心中有智慧。
(選自《中國美學十五講》,有刪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523704.html

相關閱讀:《手機文學的藝術訴求與文化缺失》閱讀答案
《和諧高于沖突》閱讀答案
“肥胖已成為全球性健康問題”閱讀答案
鐵凝《文學如燈》閱讀答案
《當淺閱讀成為習慣》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