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高中學習方法
高中語文
高中英語
高中數(shù)學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學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高中歷史
高中地理
高中教案
高中試題
高一學習方法
高一語文
高一數(shù)學
高一英語
高一物理
高一化學
高一生物
高一政治
高一歷史
高一地理
高一學習
高二學習方法
高二語文
高二數(shù)學
高二英語
高二物理
高二化學
高二生物
高二政治
高二歷史
高二地理
高二學習
高三學習方法
高三語文
高三數(shù)學
高三英語
高三物理
高三化學
高三生物
高三政治
高三歷史
高三地理
高三學習
逍遙右腦記憶
>
教案設計
>
歷史
>
高二
>
第2課 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第2課 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課標要求
了解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
★目標:
(一)知識與目標:
1、“尊王攘夷”:識記尊攘派、高杉晉作、“奇兵隊”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
2、倒幕運動的興起:識記“維新三杰”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鄉(xiāng)隆盛;倒幕根據(jù)地西南四強藩;“大政奉還”。
3、戊辰戰(zhàn)爭:識記“王政復古”、“辭官納地”;伏見、鳥羽戰(zhàn)役;“戊辰戰(zhàn)爭”。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比較、問題探究,理解“尊王攘夷”運動為什么會發(fā)展為倒幕運動?倒幕武裝迅速打敗幕府軍隊的原因?
2、通過問題探究、圖表分析和比較,分析倒幕運動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對日本近代化乃至亞洲的影響。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民族危機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會激發(fā)、增強國民潛在的愛國主義熱情。
2、體會時代風云人物的魄力、人格魅力、堅韌毅力等品質。
3、伏見、鳥羽戰(zhàn)役是明治維新的轉折性戰(zhàn)役,使學生認識到戰(zhàn)爭是政治的延續(xù)。
★重點與難點:
重點:“尊王攘夷”為什么會轉變?yōu)椤拔溲b倒幕”? 倒幕武裝為何能迅速擊敗幕府?
難點:西南強藩為什么成為倒幕運動的根據(jù)地?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節(jié)教材主要介紹黑船事件以后,面對西方勢力入侵,國家主權逐步喪失,社會經濟危機日益嚴重,以中下級武士為主的日本社會各階層不滿幕府的對外軟弱妥協(xié),對內的恐怖鎮(zhèn)壓,掀起“尊王攘夷”運動。但此時尊攘派重心是在“攘夷”,還寄希望于幕府實行改革,實現(xiàn)富國強兵,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統(tǒng)治。1863年幕府發(fā)動政變后,尊攘派被清除出京都,支持倒幕派的長州藩在內外壓力下被迫屈服,“尊王攘夷”運動終結。指望幕府改革,實現(xiàn)富國強兵已不可能;而且尊攘派也認識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尊攘派轉變?yōu)榈鼓慌桑髂蠌姺蔀榈鼓贿\動的根據(jù)地。在倒幕派的壓力下,幕府“大政奉還”。幕府表面上結束統(tǒng)治,實際上仍控制國家政權。為真正取得國家的領導權,倒幕派發(fā)動戊辰戰(zhàn)爭,持續(xù)一年半的戊辰戰(zhàn)爭,使幕府名實俱亡。日本進入明治時期,建立起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為在日本實行一系列的資產階級改革準備了條件。
★教學過程及要點:
〔新課導入〕采用故事導入法:
1861年6月初,時值太平天國革命正處于高潮中,有一位日本人逗留在上海,他親眼目睹了中國政局的變動,也看到了外國艦炮的厲害。他感慨地說:清政府之所以衰敗,乃在于其不識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闖過萬里波濤之軍艦,也不造能防御敵人于數(shù)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國志士所譯之《海國圖志》絕版。因循茍且,空渡歲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說。該年8月,他一回到長崎,就自作主張匆忙代表本藩與荷蘭商人草簽了購買軍艦的協(xié)定,這不僅為藩里拒絕,還被傳為一時笑柄。這位日本人是誰呢?他就是日本尊攘派和倒幕派的著名領導人高杉晉作。
由此進入新課學習。
一、“尊王攘夷”:
1、興起的原因:暗殺井伊直弼的“櫻田門事件”(1860年)。
1858年6月,井伊直弼出任在幕府中掌握實權的大老一職。井伊直弼主張對內加強幕府的專制權力,對外妥協(xié)。當時,幕府將軍德川家定病重不能理政,井伊直弼掌權后,幕府的統(tǒng)治更加反動。對外,井伊直弼上臺后不久就同美國簽訂了友好通商條約及其附件,出賣日本的利益取得西方國家的支持;對內,先是罷免了幕府中主張改革的官員,還以將軍的名義打擊主張改革的大名;不久,井伊直弼大肆迫害反對派,很多改革派領袖遭到處罰,或被免職、幽禁、流放,有的甚至被處死。前后共有一百多人入獄,死者達四分之一。因為當時天皇的年號是“安政”,故這次迫害事件在日本歷史上稱為“安政大獄”。
為了反抗井伊直弼的高壓政策, 1860年3月24日上午8時,來自水戶和薩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機會,在江戶城的櫻田門外,對井伊直弼發(fā)動了襲擊,盡管有60名警衛(wèi)保護,井伊直弼還是被砍下了頭。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櫻田門事件”。
發(fā)動“櫻田門事件”的武士們宣布,他們的目的并不是反對幕府,只是為了清君側。從此,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有地主、富農、商人和手工工場主參加的“尊王攘夷”運動開始了。
2、興起:尊攘派與“尊王攘夷”
概念:“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尊王攘夷運動的參加者被稱為尊攘派。
1860年,井伊直弼被暗殺后,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有地主、富農、商人和手工工場主發(fā)動了“尊王攘夷”運動。尊王攘夷思想本源于中國朱熹“攘夷狄以尊周室”的學說,19世紀開始流行于日本有識之士的著述中,目的是加強幕府統(tǒng)治。到“安政條約”簽訂后,尊王攘夷思想成為下級武士反對幕府的指導思想,他們與手工工場主、商人、新興地主相結合,形成了勢力強大的尊王攘夷派。尊攘派志士制造了多起反對外國人的事件,并用恐怖手段襲擊幕藩首腦人物,試圖通過這些行動給幕府施加政治壓力。
實質:尊攘派是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號,中心活動
3、參與階層:
領導者:中下級武士
支持者:不滿幕府統(tǒng)治的大名
響應者:富農、手工場主和商人等。
【合作探究1】領導明治維新的為什么不是資產階級而是中下級武士?
1868年幕府統(tǒng)治被推翻后,明治天皇政府實行明治維新。改革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yōu)橄冗M的資本主義國家,并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但這場改革不是由資產階級而是由中下級武士領導,其主要原因有:
(1)是由日本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改革前夕,日本資本主義關系遠遠沒有成熟,資產階級剛剛誕生,人數(shù)少,經濟力量薄弱,因而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外國資本主義突然入侵,造成日本的民族危機。這就使得國內能量最大的一個集團──中下級武士倉促之間擔任了革命領導者的角色,先領導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統(tǒng)治,然后又推動明治政府進行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中下級武士大多數(shù)資產階級化了,他們最關心日本的資本主義前途和國家的命運。隨著資本主義關系的發(fā)展,武士等級內部的分化日益加劇,隨著武士等級的貧困和衰落,封建的等級制度遭到了嚴重破壞,大批中下級武士的實際階級地位發(fā)生了變化,部分中下級武士的社會經濟地位和世界觀逐漸向資產階級方面轉化,成為尚未成熟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們關心國家的命運,更關心日本的資本主義前途。
(3)日本武士從來就是一個壟斷文化的階層,他們中間的大多數(shù)人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腐朽的幕府統(tǒng)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機,特別是中國人民在鴉片戰(zhàn)爭后遭受的悲慘命運,使日本的一些先進人士擔憂祖國的前途,考慮國家的出路。他們認識到:為了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機,必須推翻腐朽的幕府統(tǒng)治,必須仿效西方國家,實行開國進取政策,以實現(xiàn)富國強兵。
(4)中下級武士大多有豐富的政治斗爭經驗和政治才干。他們早在各藩的改革中嶄露頭角,其中有一大批有勇氣、謀略和膽識的活動家和組織者。
4、主要活動:
(1)刺殺與西方勢力勾結的幕府當權者;
(2)制造多起抗擊外國侵略者的事件:
①襲擊在日本的西方國家商人和外交官;
②進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西方列強船只;
1863年6月25日,長州藩首先點起了攘夷的火焰。以久坂玄瑞為中心,以光明寺為大本營的尊攘派志士——所謂的光明寺黨,斷然開炮襲擊了通過下關海峽駛往長崎的美國商船“彭布羅克號”。7月8日炮擊了法國通訊船“建昌號”,11日,炮擊了荷蘭軍艦“梅迪薩號”。16日,美國軍艦“懷俄明號”對長州藩炮臺和軍艦進行了報復性的猛烈攻擊,擊沉三艘長州軍艦,并封鎖了下關海峽,沿岸的武士家屬以及部分百姓紛紛逃往山中,海峽地區(qū)出現(xiàn)冷落的情景。法國東洋艦隊也派出旗艦“塞米拉米斯號”和“唐克雷德號”進行報復,于21日來到下關和長門之間的前田炮臺前面發(fā)動攻擊,約有250名陸戰(zhàn)隊員登陸,占領了前田、壇浦等處炮臺,并燒毀了沿途村莊。長州藩志士們進行了頑強抵抗,但實力相差懸殊,列強們的堅船利炮使他們受到嚴重損失。
③組織“騎兵隊”直接抗擊外國侵略者。
【備課資料1】長州奇兵隊
奇兵隊成立于1863年(文久3年),所謂奇兵,是指由藩士以外的武士和庶民組成的混成部隊,與藩士、武士組成的撰鋒隊相對。非正規(guī)軍。
經歷了下關戰(zhàn)爭,長州藩深刻認識到自身軍事實力與西方列強的差距,于是按照高杉晉作的提議,著手組建新軍。新軍的編制及訓練被認為受到了高杉的恩師吉田松陰所著《西洋步兵論》的強烈影響。奇兵隊設立之初的目的主要是抵御外國軍艦,指揮所設在白石正一郎的宅邸,后轉移至赤間神宮。
同年,因奇兵隊與撰鋒隊在教法寺事件中互相殘殺,高杉晉作引咎辭職。此后,河上彌市、?彌太郎、赤根武人歷任總督,山縣狂介任軍監(jiān)。不久,京都爆發(fā)八月十八日政變,長州勢力遭到驅逐。翌年(1864年),池田屋事件發(fā)生之后,長州藩試圖武力奪回京都,并與會津藩、薩摩藩武裝發(fā)生沖突,在后來的禁門之變中,長州藩敗北,成為朝敵,隨后幕府發(fā)動第一次討伐長州,奇兵隊參戰(zhàn)。
第一次幕長戰(zhàn)爭失敗后,高杉晉作流亡,但不久歸藩,并開始掌握藩政的主導權,一掃藩內的保守勢力,明確了長州藩的倒幕方針。元治2年(1865年),第二次幕長戰(zhàn)爭爆發(fā),奇兵隊再次參戰(zhàn),表現(xiàn)不俗。
慶應2年(1866),薩長同盟締結,兩藩合作倒幕。歷經大政奉還、王政復古等一系列政治變動,奇兵隊正式成為官軍一部,參加戊辰戰(zhàn)爭。其規(guī)模上亦有擴大,曾在山口縣周防地區(qū)組建過第二奇兵隊(南奇兵隊)。
奇兵隊的組建雖然大體上摒除了門閥觀念,但仍通過袖印等方式對隊員的“階級成分”加以區(qū)別。隊員定期從藩廳領取糧餉,日常起居訓練也有專門的隊舍,因此,奇兵隊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民兵組織,儼然長州藩的正規(guī)部隊。其以總督為頂點,下設槍隊、炮隊,高度組織化。締造者高杉認為,長期的和平導致了武士的墮落,相比之下,這些出身卑微但迫切渴望出人頭地的平民更加具有戰(zhàn)斗力。奇兵隊的戰(zhàn)術訓練、武器裝備全部西化,戰(zhàn)果卓著。
此外,不排斥賤民階層也是其特點之一。奇兵隊成立之初,長州藩曾專門設立過面向賤民階層的屠勇隊,與奇兵隊區(qū)別對待。但屠勇隊最終與奇兵隊合并,而且以此為契機,長州藩領導人開始果斷的廢除等級制度,遠見卓識。廢除的結果,使賤民階層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明治維新以后,《(身份)解放令》剛一面世,便激起了全國范圍的巨大反感,各地相繼發(fā)生襲擊賤民的騷亂事件。但舊長州藩內相安無事。
倒幕成功,新政府成立以后,隨著鎮(zhèn)臺的設立,奇兵隊被廢止。明治2年(1869年)部分隊員爆發(fā)離隊騷亂,并包圍了山口縣廳。騷亂的主事者大樂源太郎后來逃亡九州久留米,密謀再次起事,但遭到木戶孝允武力鎮(zhèn)壓,大樂以下130余人全部被處以極刑。也有說法稱,部分奇兵隊參加了農民起義,甚至涉足明治初期的士族叛亂
【備課資料2】高杉晉作
1839.9.17~1867.5.17,日本幕末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長州尊王討幕派領袖之一,奇兵隊的創(chuàng)建人。幕府末期尊攘、倒幕運動的志士。
1852年,他始就讀于藩校明倫館,并十分喜歡和精通劍術。1858年,晉作到江戶幕府學校昌平潢去深造。1860年,晉作與山口町奉行井上平右衛(wèi)門的次女雅子結了婚,并進入軍艦教授所學習航海術。不久,他又到東北地方去游學,先后會見了會澤安,加藤有鄰,佐久間象山和橫井小楠。在旅行中,他開闊了眼界,特別是欣賞佐久間象山批判幕府、倡導開國的主張,并吸收了橫井小楠鼓吹開國,富國強兵的思想。他開始批判舊學(儒學與國學),提倡實學,熱情地學習和傳播洋學,開始邁上了向西方資產階級文明學習的道路。
1861年,藩主允許晉作到海外視察,并于次年派往中國。6月初,“千歲丸”駛抵上海,當時太平天國革命正處于高潮中。晉作在上海逗留的兩個月里,采取一切可能的辦法觀察中國形勢。逗留期間,五代友厚對晉作說:“盡管太平軍有超人之勇,但在少數(shù)英法軍隊面前遭到慘敗,今后是新式大炮和軍艦的時代!睍x作深以為是,并邀友厚一起去觀看新式大炮。他認為:清政府之所以衰敗,乃在于其不識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闖過萬里波濤之軍艦,也不造能防御敵人于數(shù)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國志士所譯之《海國圖志》絕版。因循茍且,空渡歲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說。該年8月,晉作一回到長崎,就自作主張匆忙代表本藩與荷蘭商人草簽了購買軍艦的協(xié)定,這不僅為藩里拒絕,還被傳為一時笑柄。當明治維新的勝利曙光依稀在望之時,高杉晉作因肺結核于1867年5月17日逝世于下關新地,遺命葬在奇兵隊駐地吉田,時年不足28歲。
【資料回放】高杉晉作中國之行的感受
1862年,他(高杉晉作──編者)乘千歲丸號船到達上海,親眼看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慘狀,認為“中國人沒有控制上海的統(tǒng)治權,歐美人是事實上的統(tǒng)治者!彼赋鲋袊ト醯脑颍骸澳嗽谟谄洳蛔R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證據(jù)為,彼不造能闖過萬里波濤之軍艦,也不造能防敵于數(shù)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國志士所譯之《海國圖志》等亦均絕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說。因循茍且,空度歲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認為日本只有堅決反對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國之覆轍”。這就加強了他要為日本民族獨立斗爭的決心。他于1862年8月歸國,立即成長為長州攘夷派的急先鋒。 ──《明治維新史》,伊文成、馬家駿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頁
5、終結:
(1)原因:高杉晉作組織“奇兵隊”抗擊外國侵略者,幕府對尊攘派進行嚴厲的鎮(zhèn)壓。
(2)標志:1863年“京都政變”,次年尊王攘夷運動失敗。
1863年秋天,幕府發(fā)動兵變,把長州藩的尊攘派驅逐出京都,很多支持尊王攘夷運動的公卿和長州大名毛利父子被免職。毛利父子原想同幕府妥協(xié),但遭到幕府拒絕。遭到拒絕的毛利父子在長州藩重用高杉晉作等尊攘派人士。尊攘派以長州藩為根據(jù)地,準備卷土重來。大約一年后,2000多長州藩兵進攻京都。但是,由于幕府事先得到消息,在京都集中了七八萬人作好防守準備。雙方在京都展開了激戰(zhàn),兩萬八千多家房屋毀于戰(zhàn)火,長州兵一度攻進皇宮的哈御門,但終因寡不敵眾,被幕府兵擊退。因哈御門又稱禁門,故這一事件歷史上又稱“禁門之變”。由于“禁門之變”,長州藩和尊攘派被視為叛逆。幕府還糾集35藩兵力,征伐長州藩,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次征長戰(zhàn)爭,準備粉碎反幕勢力的基地,英、美、法和荷蘭等國配合幕府的運動,派軍艦炮轟長州下關的各個炮臺。長州藩面對內外強敵,只得妥協(xié)。高杉晉作逃亡,其他幾名禁門之變中的領袖人物被處死,幕府撤兵。尊王攘夷運動宣告結束。
在失敗和挫折面前,許多知識分子認識到,盲目“攘夷”是行不通的。要改變日本落后的現(xiàn)狀,必須打倒幕府。于是尊攘派轉變?yōu)榈鼓慌,尊王攘夷運動演變?yōu)榈鼓贿\動。
【合作探究2】日本明治維新前的“尊王攘夷”與中國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1)背景不同:齊桓公是在周天子勢力衰弱,諸侯國強大,紛紛起來爭霸時提出的;而日本的中下級武士是在西方列強勢力侵人日本,日本民族危機加劇,而當時幕府統(tǒng)治者卻實行對外妥協(xié)退讓,對內恐怖鎮(zhèn)壓的政策時提出的。
(2)含義不同:齊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含義是擁護周王室,排斥異族;日本中下級武士提出的“尊王攘夷”是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
(3)結果不同:齊桓公利用此口號,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日本的尊王攘夷運動失敗,后演變?yōu)榈鼓贿\動。
二、倒幕運動的興起:
1、尊攘派變成倒幕派:
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使尊攘派認識到:單純“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體制,擺脫封建束縛,決不能克服民族危機,建立富強國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決條件。以后,尊攘派以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后,因積弱而被列強宰割作為教訓,決定奮起自強。自強首先要振興工商業(yè),實行開國,擴大對外貿易,以集中政治軍事資金。在此以前,尊攘派為“攘夷”而尊王!叭烈摹笔侵行目谔。到了此時,根本戰(zhàn)略應由攘夷轉為倒幕,并為倒幕而要求“開國”,于是放棄了攘夷論。就這樣,尊攘派變成了倒幕派,這是幕末政治斗爭形勢的重要轉變。
2、領導者:
高杉晉作、維新三杰(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xiāng)隆盛)
3、根據(jù)地:西南四強藩(長州、薩摩、土佐、肥前)
倒幕派首先控制了長州藩,1864年12月,高杉晉作等潛返下關,發(fā)動了奪取長州藩保權力的戰(zhàn)爭;1865年初倒幕派獲勝,重掌長州藩權力。
高杉晉作和木戶孝允在長州進行“割據(jù)富強”的改革。改革軍制:從英國購買先進武器,組織新式軍隊;經濟上:新建了造船、冶鐵、煉油等藩營手工業(yè)工場,對外開放,擴大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積蓄倒幕的物質力量。
與此同時,薩摩藩以西鄉(xiāng)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為首的激進派逐漸取得了政權,走向倒幕。通過改革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力量,成為倒幕派的新?lián)c。隨著倒幕運動的深入,薩摩和長州日益接近。1866年1月,長州和薩摩締結軍事同盟條約。密約規(guī)定在幕府征討長州時,薩摩要協(xié)助長州,并共同舉兵反幕。11月,薩摩、長州建立經濟同盟,由此形成了以兩藩同盟為核心的舉國討幕的局面。
【合作探究3】分析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的根據(jù)地的原因?
(1)政治上:大名們不滿幕府的統(tǒng)治,要求改革,實現(xiàn)富國強兵;幕府的鎮(zhèn)壓政策、西方列強的加緊侵略;倒幕派掌握了藩政。
(2)經濟上:經濟發(fā)展較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3)軍事上:建立起了新式軍隊,購買了先進的武器。
(4)領導方面:倒幕派掌握了藩的政權,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xiāng)隆盛等領導正確。
(5)群眾基礎:農民、市民等積極支持參與倒幕運動。
4、“大政奉還”:
(1)起因:
①農民和市民暴動,極大地支持、推動了倒幕運動的發(fā)展。
農民和市民暴動1860年發(fā)生43起,1865~1867年,平均每年發(fā)生55.3起,城市貧民搗毀運動,主要是反對幕藩領主和商人囤積糧食投機漲價的“米騷動”(搶糧暴動)。群眾斗爭情緒激昂,不顧幕府的鎮(zhèn)壓,在街上張貼寫給老中的匿名信說:“現(xiàn)在要么把我們消滅,要么就把米價降到3百文(1升時價7百文)。如這兩件事都不能辦到,就把全市化為焦土!碑斔麄儽徊稌r,堅決果敢地向審問他們的大坂官吏指出:引起這次暴動的禍首就是將軍。大久保利通獲悉后認為:“民心已離將軍,幕府何足懼!”
②倒幕派加緊倒幕運動的準備;
由于幕府準備向法國貸款購買武器裝備,聘請法國教官改編訓練幕府軍隊,促使倒幕派加緊倒幕運動:在聯(lián)絡更多的反對幕府的藩參與倒幕運動的同時,密切同英國的關系,進口先進武器。
③京都朝廷的支持
長州及薩摩藩的倒幕派為推翻幕府,朝著“舉兵倒幕”方向邁進。其他各藩也有主張武力倒幕的志士活躍。1866年的12月,不滿15歲的明治天皇即位,傾向于倒幕的巖倉具視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實權。1867年10月,薩摩、長州、安藝三藩討幕派在京都召開秘密會議,決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武裝倒幕。他們一方面擴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聯(lián)系,準備發(fā)動宮廷政變,把德川將軍趕下臺去。京都的朝廷也以天皇名義頒布了討伐幕府的密詔。
(2)經過:1867年10月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還給了天皇,標志著持續(xù)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tǒng)治結束。
第二次征長戰(zhàn)爭之后,幕府已失去統(tǒng)治日本的能力。土佐藩的維新志士坂本龍馬極力提倡“大政奉還論”,大政奉還的主要內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權交還給朝廷”,“設立上下兩個議會”,“訂立憲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內豐信認為新立法機關的首長應仍然由將軍擔任,于是他便寫了一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呈給幕府。當?shù)麓☉c喜收到這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后,便一口答應大政奉還的要求,因為幕府可以籍著大政奉還重新掌握統(tǒng)治日本的權力。10月24日德川慶喜假意向朝廷提出辭職,將政權交還明治天皇,企圖在形式上讓天皇執(zhí)政,而自己在天皇之下掌握實權,史稱“大政奉還”。
三、戊辰戰(zhàn)爭:
1、起因:
(1)根本原因:“大政奉還” 后,幕府實際上仍控制著國家大權,倒幕派為真正取得國家領導權
大政奉還后,朝廷下令各藩主馬上前來京都共商國策,可是只有幾個藩主上京,其他絕大多數(shù)的藩主都按兵不動,因為他們不太清楚大政奉還是什么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如果再這樣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暫時繼續(xù)掌管政權,因為朝廷收回政權,卻命令不到全國各藩主。而倒幕派的薩摩藩及長州藩認為在這情況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權,新政府才能順利成立。
(2)直接原因:1868年,京都政變(王政復古)后,倒幕派強迫幕府“辭官納地”,德川幕府準備武力反擊
1867年10月奉還大政后,巖倉具視、西鄉(xiāng)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討幕派,抑制土佐藩的“公議政體論”,于12月9日(陽歷翌年1月3日)毅然實行政變,廢除攝政、關白、幕府;設總裁、議定和參與三職;進而發(fā)布《王政復古大號令》作為施政方針,并把一切恢復到神武創(chuàng)業(yè)之初作為新政的理想。當天夜里討幕派召開小御所會議,壓倒山內豐信、松平慶永等公議政體派,做出要德川慶喜辭去內大臣職務和沒收其領地的決定。倒幕派為了要找到討幕的藉口,因此,薩摩藩的大久保利通、西鄉(xiāng)隆盛與朝廷公卿巖倉具視便決定于1868年1月3日發(fā)動政變,由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復古”,廢除幕府,并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他們知道德川慶喜絕不會交出首長之職位,更不會把德川家所屬的領地納給天皇。于是便可以德川慶喜違抗圣旨為理由,名正言順地發(fā)動討幕之戰(zhàn)。
德川慶喜眼見自己在京都兵力不足,只好假裝同意會議的決定,但須與老中們商量過后才可答覆朝廷。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與倒幕派在京都發(fā)生武力沖突,德川慶喜只得暫時率兵前往大阪,準備以武力反擊倒幕武裝。
(3)目的:徹底打敗幕府,真正掌握國家政權
2、經過:
1868年(農歷戊辰年)1月1日,德川幕府發(fā)出《討薩表》,以清君側為名向倒幕派宣戰(zhàn),次日幕府軍和佐幕各藩的軍隊便開始由大阪出發(fā)進軍京都。戊辰戰(zhàn)爭爆發(fā)。
(1)伏見、鳥羽戰(zhàn)役(1868年1月)——關鍵性戰(zhàn)役
1868年1月26日,德川慶喜終於按捺不住,指揮幕府軍和會津等藩兵1.5萬人從大阪沿淀川北上,兵分兩路向京都進發(fā)。到達淀城,翌日兵分二路,一支以桑名藩兵為先鋒向京都西南方的鳥羽推進,另一支以會津藩兵為先鋒向京都東南方的伏見推進。接獲幕府揮軍北上的消息后,京都新政府派遣2000名薩摩藩兵防守鳥羽,1800名長州藩兵和300名土佐藩兵防守伏見,另有400名薩摩藩兵作為預備隊守衛(wèi)設在東寺的指揮部,由西鄉(xiāng)隆盛統(tǒng)一指揮。政府軍兵力僅為幕府軍三分之一,但得到群眾擁護,士氣、裝備、訓練均占優(yōu)勢。27日黃昏,幕府軍抵達鳥羽、伏見。鳥羽方面是以薩摩藩兵為主力,伏見方面則是以長州藩兵為主力。雖然新政府軍只得五千人,但新政府軍使用的是新式步槍,結果幕府軍被擊退。一月二十九日幕府軍打算撒回淀城再伺機反擊,不料,淀城的藩兵卻見風轉舵,拒絕讓幕府軍進城。幕府軍只好繼續(xù)南行,打算會合據(jù)守在淀川西岸的津藩藩兵來對抗新政府軍的追擊,可是津藩藩兵同樣背叛了幕府,竟然向幕府軍炮擊。加之政府軍奮勇迎擊,并利用夜暗主動出擊。經激戰(zhàn),幕府軍于次日被迫撤退。政府軍乘勝追擊,奪取淀城,進逼八幡。德川慶喜乘軍艦從大阪逃回江戶(今東京)。士氣低落的幕府軍幾經艱難才回到大阪。德川慶喜深知大阪城守不住,便偷偷乘坐軍艦逃回江戶。
(2)討幕軍進攻江戶,幕府不戰(zhàn)而降。
德川慶喜逃回江戶后,幕府內分裂成“恭順派”和“主戰(zhàn)派”。德川慶喜最后接受了恭順派的主張,解雇了支持“主戰(zhàn)派”爭取法國援助進行決戰(zhàn)主張的法國軍事教官歇多萬。甲州、信州鎮(zhèn)撫的失敗,徹底打破了幕府主戰(zhàn)派的一切幻想。3月14日,幕府的恭順派終于和官軍達成江戶“無血開城”的協(xié)議,規(guī)定幕府交出軍艦和一切武器,德川慶喜去水戶“謹慎”(實為幽禁),讓田安龜之助(后改名為德川家達)繼承德川家,仍給靜岡土地70萬石。至此,統(tǒng)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實俱亡。4月21日,東征大總督熾仁親王進入江戶,把舊將軍府改為大總督府。不久,這座將軍的居城,將成為日本的新首都。不甘心失敗的反動武士組織了一支擁有兩千人的名為“彰義隊”的反新政府武裝,擁立輪王寺宮(皇族主持)以上野寬永寺為據(jù)點,串通德川幕府殘余勢力繼續(xù)同明治政府為敵。5月15日,在上野之戰(zhàn)中,彰義隊被大村益次郎指揮的官軍包圍擊潰。倒幕派的反攻取得了完全勝利。
(3)結果:徹底打敗幕府,日本進入明治時期,1869年遷都東京。
【合作探究4】分析倒幕武裝迅速打敗幕府軍隊的原因。
答案提示:國內:幕府統(tǒng)治不得人心,遭到廣泛痛恨;更多大名與幕府決裂,參與倒幕戰(zhàn)爭;三井等大商人開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財政支持;人民群眾痛恨幕府,支持政府軍作戰(zhàn);新政府廢幕府苛政,減租減稅獲得人民支持;政府軍作戰(zhàn)目標明確,士氣旺盛。
國際:西方列強宣布中立;英國商人把大批武器賣給倒幕派。
★教學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講述了三部分內容,即尊王攘夷、倒幕運動和戊辰戰(zhàn)爭。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明確與日本明治維新的關系。
與以往舊人教相比,本節(jié)課有許多新增知識點,如尊攘派與尊王攘夷運動、“大政奉還”和戊辰戰(zhàn)爭!白鹜跞烈摹彪m然提高了天皇的地位,但由于掌握實權的是幕府的首腦將軍,因此“尊王攘夷”運動注定要失敗。但也使尊攘派擦亮了眼睛,開始注重實際,進而演變成倒幕派。正是由于西南四強藩倒幕運動的推動,迫使幕府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假意“大政奉還”,而暗中仍然掌控實權。為此,倒幕派進一步向幕府提出“辭官納地”的主張,刺激了幕府的利權,終于釀成了戊辰戰(zhàn)爭。而伏見、鳥羽之戰(zhàn)則是戊辰戰(zhàn)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明治天皇親政、實施明治維新的一次關鍵性戰(zhàn)役,最終結束了德川幕府對日本260多年的統(tǒng)治,開啟了日本的新時代。
★問題解答:
⊙本課測評:
1、尊王攘夷和武裝倒幕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參考答案提示:相同點:民族危機加深,對幕府統(tǒng)治不滿;都希望實現(xiàn)富國強兵,抵制外來侵略;都抬出天皇,爭取天皇的支持;領導力量基本一致;根據(jù)地基本一致。不同點:前者重在“攘夷”,失。缓笳咧卦凇暗鼓弧,徹底打跨幕府,勝利。
2、請分析倒幕武裝迅速打敗幕府軍隊的原因。
答案提示:(參見合作探究4)
⊙學習延伸:
1、你了解中國那一段歷史嗎?你認為高杉晉作的說法有沒有道理?
提示:唇亡齒寒;中國衰敗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沒落,游離于世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之外,落后就要挨打;而因循守舊,武器落后,加劇了衰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er/73296.html
相關閱讀:
第二課 新文化運動教案
上一篇: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案
下一篇:
第一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相關主題
第二課 新文化運動教案
第12課 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學案
第22課 孫中山的民主追求學案
第2課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第12課 探索生命起源之謎教案
第2課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教學案
第7課 啟蒙運動教學設計
相關推薦
推薦閱讀
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 【考綱要求】 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教案
[解讀課標] 了解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3
四 走向整體的世界■ (一)目標 [內容標準] 了解兩次工業(yè)革命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
《文學的繁榮》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世界近現(xiàn)代文學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主要講述了中國早期夏商周時期國家政治制度的情……
相關閱讀
罷黜百家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第10課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學案
第17課 毛澤東思想教案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美國的建立
新文化運動教學案
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
第26課 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教案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