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隨著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人們已經置身“微時代”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題。 隨著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人們已經置身 微時代 ,不僅藝術作品本身發(fā)生著變化,整個審美系統(tǒng)也因此發(fā)生了嬗變。 近期大衛(wèi) 霍克尼來華辦展,這位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題。
隨著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人們已經置身“
微時代”
,不僅藝術作品本身發(fā)生著變化,整個審美系統(tǒng)也因此發(fā)生了嬗變。
近期大衛(wèi)·
霍克尼來華辦展,這位善于描繪日常生活的當代油畫大師,七八前居然開始用手機畫畫。他說用手機繪畫并不是向技術投降,因為手機不過是個藝術媒介,可以讓畫畫回到我們的生活中。藝術家順應了技術潮流,使繪畫回歸生活。然而誰會用手機來繪畫呢?當然更多的是普通大眾。這就是當今“
生活美學”
的兩個面向:一方面,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日漸融入生活,另一方面,大眾的日常生活愈來愈審美化。
  顯然,“
生活美學”
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媒介技術的普及。在自媒體時代,人們的審美方式變得既小(微博被壓縮到140
個字符)且快(網絡傳播的翻新率被提升)又即時(微信讓大眾即時分享)。這種技術特性是把雙刃劍,既讓審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與普及,也使審美變得愈加“
虛薄化”
。因此有人悲嘆,藝術已經被“
祛魅”
:藝術的光環(huán)消失了。
  我倒覺得不必如此悲觀,如果“
祛魅”
的結果是人人都可能成為生活藝術家,這不正是審美教育的初衷所在?人們要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藝術化的生活,他們本來就有這樣的權利和潛力,現在更加具備了條件。人們既是欣賞者,也是創(chuàng)作者,他們像藝術家創(chuàng)作藝術那樣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當中對自己進行了審美教育。
  微時代的“
審美教育”
明顯不同于傳統(tǒng)審美教育。在美術館與音樂廳里,藝術品與觀眾或聽眾之間形成了等差關系,藝術品高高在上,充當老師,受眾則好似學生。區(qū)別于這種“
園丁教育”
模式,生活美學走的是“
平等教育”
之路,人們與文化對象形成了既開放又對話的動態(tài)關聯,而非來自他人的等級教育。在美術館與音樂廳度過的“
審美時間”
,往往是日常生活的中斷,審美結束后還要回到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微時代的美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美育,從日常生活到審美、再從審美到日常生活,都是延續(xù)而貫通的。日常生活是大眾的常態(tài),在其中進行的美育才是長久之計。
  在微時代,人們越來越接近審美教育的終極目標:那就是實現大眾的“
審美人權”
,進而將人人都塑造成生活的藝術家。審美作為一種權利,其實現一方面取決于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公眾的審美體驗水平,通過審美創(chuàng)造與公眾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才能逐漸累積成為社會的“
審美財富”
,從而為廣大的公眾所共享。如果沒有相應的審美素質的人群,即便提供再多的審美品,人們也未必能夠參與其中。而培育民眾的“
審美文明”
的基本素養(yǎng),則有賴于借助新技術推動“
生活美育”
全面深入的展開。
  換言之,微時代“
生活美學”
所造就的大眾的審美生活,不僅帶來了“
文明素養(yǎng)”
,更在于實現了“
文化人權”
。因此,藝術并未終結,而是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藝術民主化時代。
(《人民日報》劉悅笛 2015
5
月12
日 14
版,有刪減)
1
.下面對“
微時代的審美嬗變”
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微時代能讓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日漸融入生活,大眾的日常生活愈來愈審美化。
B
.在微時代,人們已經實現了大眾的“
審美人權”
,人人都塑造成為了生活的藝術家。
C
.在微時代,借助新技術能“
生活美育”
全面深入展開,也能培育民眾的“
審美文明”
的基本素養(yǎng)。
D
.微時代的美育從日常生活到審美、再從審美到日常生活,延續(xù)而貫通。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當代油畫大師大衛(wèi)·
霍克尼認為手機繪畫可以讓繪畫回到我們的生活。
B
.媒體的藝術特性使審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與普及,同時更加“
虛薄化”

C
.人們具有權利、潛力和條件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藝術化的生活。
D
.作者認為藝術被“
?魅”
的結果是人人都能成為生活藝術家。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人們像藝術家那樣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當中對自己進行了審美教育。
B
.微時代的“
審美教育”
與傳統(tǒng)審美教育不同在于生活美學走的是“
平等教育”
之路。
C
.微時代實現了大眾的審美教育,只要提供更多的審美品,人們都能進行審美。
D
.微時代的“
生活美學”
是一種大眾化的、自我的、終身化的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長久之計。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
.B
。解析:原文“
在微時代,人們越來越接近審美教育的終極目標:那就是實現大眾的“
審美人權”
,進而將人人都塑造成生活的藝術家”
,只是“
越來越接近”
,而沒有“
實現”
。
2
.D
。解析:原文“
如果“
祛魅”
的結果是人人都可能成為生活藝術家”
,“
可能”
,而不是“
都能”

3
.C
。解析:原文“
如果沒有相應的審美素質的人群,即便提供再多的審美品,人們也未必能夠參與其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87177.html

相關閱讀:《新媒體文學的可能》閱讀答案
《福建文化生態(tài)與歷史文化傳承》閱讀答案
選自武和平《互聯網不是個壞東西》閱讀
閱讀:中國書法是與中國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獨特藝術形式。
《再談“微博”與“說理”》閱讀答案